上回提到,假如趙高算得上是「亡秦有功」,那麼取而代之的後代朝庭,好就應該對他大讚特讚才對吧。可見對於趙高的抹黑動作,反而應該是歷代朝庭都要為自己漂白才對。標準台詞是:要不是有趙高一類吃裡扒外的反賊 (又或者貪腐官員之類),那麼偉大、光明、正確的XX 帝國,就不會「一夜解體」云云。而實在中國的邏輯就是由後朝為前朝「立史」,而不是客觀地以當時的紀實報導作準。因此對於前朝如何評價自己,根本不算是「正史」的內容。
的而且確,如果大家心水清,就不要胡亂相信了民間傳奇、電影電視劇裡面對趙高的醜化形象;大家應該留心看清楚,實在天下第一大史官司馬遷,在未有硬性規定這個「中國邏輯」之前,對趙高是如何描述的。詳情可以翻翻【史記】裡面卷六的【秦始皇本紀】。
就有關「隱瞞秦始皇死訊」一事,【史記】是這樣寫的: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第一件交代的,就是「沒有人敢提到一個死字」,而這是當時已經年老多病,一心訪求不死藥的始皇帝自己定出來的規矩。而緊貼着這個劇情而發生的,就是皇帝真的在巡幸途中死掉。但跟着【史記】是這樣寫: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可見,真正「秘不發喪」的決定,是由丞相李斯「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而搞出來的「維穩措施」。趙高極其量是「知情人事」之一而已。假如趙高有份參與維穩而不予揭發就是該死,那麼世上該死的,又更何止千萬人矣?
其後的「改詔」一事,也是由胡亥為謀取帝位而發起,由李斯出面自稱「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而趙高這邊,只是因為「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可見謀朝篡位的主動權是在胡亥手上,他也只是因為自己是趙高早年教他法律的學生,因而「很親近趙高」而已。極其量可以算趙高更進一步,由「知情」變作「合作」。而假如放了在現代,趙高應該會再出一條絕世好蹺,就是開拍一套電影,例如【沙丘會議】之類,好讓大家從舊照片中把扶蘇的人頭換上了胡亥的人頭。把「胡亥的選擇」正式正名為「歷史的選擇」那才做個樣子嘛。
在胡亥即位之後,也又是胡亥自己主動出主意,找李斯跟着他去繼續秦始皇的「巡幸天下」宣傳工作。趙高極其量只是「被咨詢」。【史記】是這樣寫那段「沙丘會議」的事:
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并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其後也又是胡亥因為趙高對他言聽計從,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不過這個優惠,不是沒有成本的。這個就是後來的「誅殺宗室」事件要由趙高揹黑鍋。而同樣地,啟動這個邪惡程序的,也是胡亥而不是趙高。【史記】這樣寫:
[二世]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奈何?」
實情是胡亥很明顯是在巡幸各地之後,反而越來越「心虛」,因而私底下請教趙高:大家都不服我,怎麼辦? 而所謂趙高的「奸」,也只是這個環節才引進正史。就是趙高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於是沿用秦國的傳統:將潛在反革命份子殺個乾淨;任何異見,一律劃為反革命。而清算的範圍,就由最貼近權力核心的秦國宗族開始。這一套東西,由商鞅變法之後,一直都是如此嘛。絕對不是趙高發明的呀,分明是毛澤東那套「陽謀」嘛,他也是抄趙高的招數而已,何奸之有? 至於刑不上大夫這回事,相比刑不上常委,又如何算是「徹底」了?
當然,這種會迫人上街的「徹底」措施,難道趙高又會不知道有手尾乎? 於是這段情節就有趣了: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
一般人所指的「趙高架空皇帝」,假到無倫也。按上文下理,其實就是胡亥自己搞了個大頭佛出來,拉住李斯去「落區」,結果搞到灰頭土面,胡亥的「心虛」之前有所說明也。因此對於「決事有誤,即為示弱」這一點,趙高的分析一點沒錯! 因此才有採用「拖延緩衝」的方法來減少「老細講錯嘢」的機會。
亦即時下所謂: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要當眾出醜,都要留俾「白宮發言人」! 而趙高能當此任,皆因算得「半個」地稱職,因為他是「被宮發言人」。
至於後來的「過橋抽板」殺李斯,也不能全入趙高的數,起碼司馬遷如是說,又是寫在【秦始皇本紀】:
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閒,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
寫得又是非常清楚,就是胡亥完全冇料到,結果天下人都被迫上街,而趙高也阻不住前朝元老們「要求與中央領導人會面」。而當時實在是胡亥自己親自訓斥一眾元老,不要恃老賣老,如果「維穩無力」,就不要坐在熱廚房裡面。於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氣得「自殺」(記住:不是「被辭職」,不過應該差不多了)。而左丞相李斯也因為「站錯邊」,於是也就被整死了。大家也不要忘記:李斯的真正死罪其實是「知得太多」,尤其是假傳遺詔一事! 而在「落區」之時又「協調不力」,讓老細完全丟面。在天下百姓都上街「佔領東南」的時候,又站錯邊日哦夜哦,將責任掛到皇帝頭上,還不是該死嗎?
至於章邯跳船一事,其實也又不真的那麼直接關趙高事。【史記】是這樣寫的:
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向章邯問責的是胡亥,不是趙高。只是章邯派去做疏通的司馬欣,想要見趙高,希望找他斡旋,而趙高「弗見、又弗信」,好明顯是見到李斯的下場,還那裡會再和胡亥對着幹?正如香港一眾高官一樣,落閘放狗,是常識吧?
因此司馬欣才自己跑回去見章邯,自爆是「趙高要誅章邯」。明明只是趙高「不肯回應」而已,又何來一個「誅殺章邯」? 極其量是趙高無必要替章邯把天下民心已反的事情攬上身,而反正在外打仗的是章邯,不是自己嘛。而另一面,司馬欣和章邯應該是見形勢不對,正如某些建制派所講的「只有抬轎」或者「有辱無榮」,而李斯下場就是最佳「人版」;只要領導人真的不表態「繼續支持」,倒不如及早跳船就是。也不知道當時章邯有沒有堅持要「等埋發叔」?
但當然,看到這裡,大家對趙高的辦事本領,也有多一點了解了吧? 在執行能力方面,他絕對沒有問題。亦正如毛澤東所講,辦事非常徹底。不會放過清算任何一個潛在反革命份子的威脅;辦事原則非常清楚,就是「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對於隨時跳船的「自己友」以及知道內情的,正如夢幻熊對於狼英一樣,更加不能留活口。
至於趙高身處的位置,也是極之適合發揮這個功能的,就是「超越於地方勢力之上,而介乎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超然」地位。只要皇帝一日撐他,那麼下面即使是人人上街、日日上街、天下大亂,他都可以一於少理。
真正有點模糊的,是趙高後來為何要殺胡亥?
唯一合理解釋,就是趙高也是「知情人士」,因此李斯一朝被懷疑造反,立即就被胡亥滅口了,自己又會真的可以坐得安穩嗎? 搞不好,有一日他的「白宮發言人」地位再也擋不住群情洶湧,怎麼辦? 又要為國捐軀乎? 於是所謂「指鹿為馬」這件事就是這麼發生的了。
其他枝節當然還會有人繪聲繪影的借題發揮,反正幾千年來,講史實分析的人少,而借題發揮去說教宣傳的人多嘛。但假如司馬遷在漢朝寫秦朝的第一手資料最為可信,那麼對於大秦的覆亡原因,其實也又真的簡單到不得了:內鬥。
在那種「一言堂」的環境底下,有本事的會被排斥,搞陰謀和拉關係的就上位。而對於民心不歸這回事,又有誰會認真對待? 因此在那種情況下,整個大秦帝國,其實是完全癱瘓! 因此各地的造反派,其實不是和大秦帝國對着幹,而只是和各地方和部門負責人對着幹!
因為各地方和部門負責人,都只能自救而沒有人會來救你。而假如自救不成,就千萬不要向中央要求見面說明、要求增援等等,因為那是讓糗事爆開,死罪是「勾結外部勢力、唯恐天下不亂….」,而下場就是滅口。比較斯文一點的處理方法,有例如「摵柴」或者「被辭職」之類。本質都是一樣嘛:目的就是要「高度一致」只許支持、不許反對,容不下任何異議。
這種死狀,作為第一個帝國原型就是如此,而往後幾乎歷代都一個模。而即使再用這個角度重新審視滿清帝國的覆亡,又何嘗不是如此?
因此歷代帝皇,以及下面的「超越乜乜乜」人士,都只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就是「防止有事情發生」,因為一旦出事,是幾乎鐵定回天乏力的。
至於「為何會有事情發生」? 倒也又不一定如正史(甚至野史)所講的「官迫民反」這麼簡單。
其中一個有趣論點,竟然是「金融風暴」。
(未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