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中國大分裂研究(四)


上回講到, 1927國民黨北伐清黨,先下手為強,過橋抽板、起了蘇俄尾注。而蔣介石從1928年起,借力德國重建國軍。除了取得裝備訓練之外,更加邀請了德國軍事顧問團直接參與了戰,認真落實「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原則:就是專門請了外國人來打中國人。例如 Georg Wetzel 就是以「中將總顧問」身份參加了剿共戰事,替蔣介石設計了「堡壘戰略」,以逐步收緊的方式來代替直接攻擊,終於使得中共棄守井崗山,向西逃跑去延安。由蘇俄撐腰的中共,差點就在這場圍剿之中滅頂。可見要打中國人,真的最好就是找外國人來打。

而之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滿州國」在1932年正式成立。假如以「分裂國土」作為大分裂的標準,滿州國這件事,應該是大分裂的最佳樣版了。今期就講清楚,到底滿州國對中國式大分裂提供了一個怎樣的個案。

假如講到「割地擁兵」作為「分裂」的標準,那麼從「八國聯軍」之後的「東南互保」起計,就已經可以講是中國各省都已經獨立。但為何單單只有東北地區會真的成立一個「滿州國」出來呢?

實滿州建國傾向不是例外,而是典型才對。正確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其他省份沒有獨立建國?

大家可以翻翻歷史記錄,單就以紅色國父毛澤東來,也曾經誇下海口「湖南應該獨立建國」。按《毛澤東早期文稿》所記載,引述《大公報》毛澤東所撰寫的文章《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 - 湖南共和國》。可見除「滿州建國」之外,其他省份,包括不在邊緣而在內陸的湖南在內,都有「建國」的訴求。所不同者,只是滿州真的建國成功,這個反而成了槍打出頭鳥的倒霉事而已。

滿州國的歷史是否就只是如國共兩黨的教科書所講 :完全是日本人一手扶植出來的漢奸政權呢? 肯定不是嘛。

有關「湖南建國」以及「邦聯倡議」一事,稍後慢慢說明,今次先講清楚滿州國一事。

滿州建國,其實正正就是要反對「大國迷夢」(引毛澤東《湖南國》文的用字)。



先來一本好書幫大家清洗一下腦袋: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山室信一著,林琪禎,沈玉慧,黃耀進譯,八旗文化出版。20165月初版。



這本書固之然沒有否定傳統史觀之中所謂「漢奸偽政權」等意見,但重點是:通過大量當時的史實記述(日本在保留檔案方面對天下無敵),同時也指出了幾個不同的「建國」動力來源。除了國際地緣政治的角度外「它是日本與中蘇等鄰國關係下的物,應該將之當作世界或東亞近代史的一環來思考。滿洲國也和二十世紀的各種議題,如戰爭、革命、壓迫與解放等問題環環相扣」,更加有以下角度,是中國歷史八股口不提的:

滿洲國得以建立並非僅靠日本駐遼的關東軍,實在有眾多抱持保境安民理想的東北要人,打著「王道樂土、民族協和」的大旗作為某種烏托邦理想,以及尋求和平主義的出路;

滿州一地,亦即所謂「東三省」,原本不是中國「省」級的政治架構。滿清入關之後,是反而將滿州人的「龍興之地」,亦即當年明朝「滿州衛」地區,進行「隔離政策」的。在滿清入關之後,原本的「滿州衛」地區就被劃定為「關外」地區。韃子皇帝下令禁止漢人進入關外,更加封存山林,以確保滿州人即使要退回關外,也可以保存滿州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條件。因此而使得東北出現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在名為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一個漢化程度最低的地方。

其後由於帝俄南侵,以及清室衰落,對東北邊防無法保證,滿州人才驚覺所謂「寧予外敵、不予家奴」隨時會變成「無家可歸」,於是乎才有「開放東北」的倡議。而東北的「開放」令,是遲至1907年才由光緒發出「設置三省」,這時才有所謂「東三省」的說法。

不過認真想想:中國在東北建省那是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的事!倒不如又算到自秦朝開始。

清廷早已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按《馬關條約》將南滿的遼東半島割讓予日本。只不過其後清廷出爾反爾,邀請列強介入,卒之由俄羅斯、德國以及法國出面,向日本施壓,迫使日本放棄佔領遼東。其後帝俄乘機起尾注,東北才開始有建設出現,例如新城「東方莫斯科 - 哈爾濱」「東清鐵路」、「南滿鐵路」、「中東鐵路」,以技持帝俄的採礦和林業實業,並且佔領旅順港建立「太平洋艦隊基地」。在1900年的義和拳暴亂之後,再加碼擴大駐軍實行殖民全面佔領東北,連「割讓」的表面功夫也省掉。而漢人開始大量移民東北,所謂「闖關東」,其實有很多都是由這個時候帝俄的「開發熱」所招來的,根本不關中國政府的事。

日本退出遼東之時,也又由於列強反對帝俄獨佔東北,帝俄才又倖倖然同意撤軍。不過當然之後又反口,繼續實行長期佔領。這個正好就是日本以後對俄宣戰的藉口。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人倒是併了死命來和帝俄決戰的,而戰事遍及東北各地。對日本來說,東北是日本傾盡全國之力、和犧牲了大量人命,從帝俄手上所爭奪回來的戰利品,根本與中國無關;甚至可以說,要不是當初清廷搞小動作引入俄羅斯,根本就不會發生日俄戰爭。

於是乎所謂「東北建省」一事,在日本眼中實在也是相同的小動作:在日本戰勝帝俄之後,中國又來高唱「自古以來乜乜乜」,然後「宣佈建省」向東北狂灌移民、實行「溝淡」。

不過大量移民此事,又是否東北的當地人民所樂見呢?其實完全不是,滿州人根本並不認同「自古以來乜乜乜」這一套。在這裡要提一下:滿州建國之最高功勞者 - 于沖漢此人。

官方紀錄這樣寫:《朝日新聞》主辦人問:于沖漢先生,你覺得滿州應該成立獨立國家好、還是成立獨立政權好呢?于沖漢當時明確地回答「必須成立獨立國家」。

于沖漢是什麼人?遼陽人,清末秀才,日俄戰爭期間,與日軍聯手對抗帝俄。1910年(亦即中國宣佈東北建省後)出任遼陽知州。翌年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後出任外交部特派奉天交涉員、巡按使署外交顧問。軍閥張作霖「割據東北」後,出任其外交顧問出使日本。對他來說,作為滿清前朝「遺臣」,張作霖只是一個外來政權的軍閥。清帝遜位、北洋繼承,對這位老秀才而言,張作霖還算得上是半個名正言順,不過到了他兒子轉投蔣介石,在「中國一體化」的的路線上正面衝突起來。

于沖漢所代表滿州本土民意是:貫徹「保境安民」,提出東北的政治、經濟自立,以及民生暢達。重點是「打破軍閥政治」的種種貪污腐敗、窮兵黷武,以及反對民族排擠。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滿州必須獨立建國。

相對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所實施干預滿州本土的「霸道主義」,滿州國提出的「王道主義」和「民族融和」立國方針即是由此而來。大家只要重溫一下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以及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軍國轉化」,即可明白滿州所追求的「王道主義」是一個怎樣的心態。其實都很簡單:反對軍國主義,反對民族主義,反對共產赤化。

而于沖漢有一個很有趣的名銜,倒是日本人記得清楚,反而中國是萬分忌諱的。在張作霖「主政」東北期間,于沖漢是「東北特別區行政長官」,算不算 ⋯⋯ 東北特首?可見要是滿州人有權投票,他們的特首也有機會反對東北被中國軍事統一的。滿獨實在可怕噢。

對於「偽滿州國」這樣一個「萬惡的殖民地」,到底到中日戰爭完結前1945年,有多漢人從關內跑到滿州國的? 超過二千萬人。

東北人口有多少? 1932年滿州建國時:大約三千萬人。

很明顯,滿州國基於反對種族主義反而變成被漢人反過來殖民。中國人嘛,口裡罵你祖宗十八代,但是喜歡移民的身體才是最誠實。「王道樂土」其實講得完全正確。

1932年起滿州國進行「新京建設」。新京亦即滿州國首都,原名長春,滿州國覆亡後再被改稱為長春。《大新京都計劃》由日本都市計劃專家設計,參考19世紀巴黎改造計劃的「田園城市」概念以及20世紀的美國大都會理論。1934年實施全市採用方格佈局、全面綠化。1942年,新京人均綠地2272平方米,是華盛頓一倍、日本的五倍。同時建成全亞洲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城市面積80平方公里,道路370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20萬,未計過百萬的流動人口。以城市規模和現代化建設、以至經濟水平,直迫日本東京。

中國移民的確提供了滿州國和平建設所需的勞動力,不過當中有多少是真正認同滿州建國的?似乎滿州國沒有想得那麼仔細了。

蔣介石「抗日成功」,第一時間就派人去東北搶地盤。新京被改名長春,幾乎搶掠一空。到共產黨找來蘇共幫忙,又來起國民黨的尾注,原本的長春遺民,就在圍城戰之中,超過三十萬人被活活餓死,長春自此被徹底破壞。

既然滿州國經已被完全清理完畢,或者我們應該拍一套電視劇,歌頌一下「中國人開發東北」的「長白山下精神」好不好? 以正視聽嘛。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中國大分裂研究(三)


上回提到,孫中山結果都找到一個比日本更肯支持他的外敵:蘇聯,於是北洋軍閥就註定玩完。不過其實也不是真的玩完,只是來了一個大變身,由北洋軍閥變成國民政府派系,這個才是更有趣的事態發展。

話說孫中山出師未捷先行仙遊,只拋下一句「革命尚未完成」。而將之完成的,是蔣介石。1927年,蔣介石開始「清黨」。但這個行動踢爆了兩件事:

1.    在蘇共的「援助」之下,國民黨基本上已被全面滲透,而中共借助國民黨的革命宣傳,在中國遍地開花,為日後的農村包圍城市墊好基礎


2.    蘇共其實只是想借助國民黨的革命號召力來扶植中共,而且在未清除蔣介石等反共領導之前,是一直拉著國民黨後腿反對北伐、以免讓國民黨真的搶先在中共前頭「統一」了中國的。

有關蘇共的「奪權」陰謀,最精彩的案例莫如「汪精衛」此人。汪精衛原名汪兆銘,是廣州才子,在1901年考科舉名列廣州府第一,掛秀才名銜。其後以「先進份子」身份,在日本留學時,被孫中山收入「同盟會」。但他思想左傾,在1921年廣州的國民政府任職宣傳部長時,在聯俄容共的局面下,深受蘇共歡迎。而汪亦多次反對蔣介石與蘇共和中共反面。甚至喊出「反共即反革命」這種口號,其後由中共頭頭陳獨秀按蘇共的指示,支持汪精衛出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與蔣介石分庭抗禮,史稱「寧漢分裂」。不過正在蘇共幾乎成功分裂國民黨和破壞北伐之際,不知蘇共是否開心得太早,竟然安心將成立蘇式政權的指示《五月密令》讓汪精衛過目,以待執行。不過這位廣州才子也不是白痴仔,隨即召開緊急會議並宣布《統一本黨政策案》動手逮捕和處死共產黨人。

於是乎一場所謂「北伐統一」的愛國戰爭,踢爆了其實就只是蔣介石利用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接收軍援和經援,壯大國民黨軍隊,之後起了蘇共尾注;到收捨了北洋政府之後,再來一個大清算中共再把蘇共掃地出門。

不過國民黨也不是和平鴿子的本性。中國的大分裂,其實在國民黨北伐期間、比起北洋政府時期更為嚴重。那種拉一派打一派的內訌層出不窮:寧漢戰爭、廣州張黃事變、討伐廣東、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好不容易才捱到1931年算是統一了中國(不過還在打國共內戰噢),再過幾年,日本就已開始全面侵華了。

至於中共罵老蔣是「法西斯」,這個就更加有趣。因為蔣介石也是基於「拉攏外敵」這一招,借助了德國的力量來壯大自己,並且取代借力蘇俄的政策。德國對國民政府的軍事代表團由1928年開始進駐。德國軍事顧問更加直接參與了剿共戰爭。

在第一次大戰結束之後,德國百廢待舉但又受到《凡爾賽條約》的諸多制肘;而與此同時,蔣介石與蘇俄反面後,正要找新的外力支援,而反正中國因沒有簽署條約,並沒有任何制裁德國的包袱;因此中德一拍即合,易過借火。

不過德國對蔣介石的意義,與當年孫中山搞聯俄容共又有所不同。因為蘇共是出錢出力來支援國民黨,底子裡是同時部署「起尾注」讓中共坐大;德國則非常不同,是靠了中國的市場來支援自己戰後的破爛經濟。而更有價值的,是德國軍事顧問對國民黨軍隊現代化的貢獻。甚至有個說法就是,如果不是德國人替國民黨及早建好軍隊,中國真的可以在三個月之內被日本打垮。國軍精銳,基本上是全部德國裝備的!而到了希特拉上台之後,反過來是德國開始對國民政府提供大量貸款,雖然大部份都用了來買德國軍備,但德國技術人員也同時替國民政府大力更新了工業設施和改善了經濟條件。因此蔣介石也絕不介意被稱為法西斯,因為他倒認為那是恭維說話呢。

於是乎大家也又可以重溫我說的那一句:誰人借外力夠狠,誰就會贏。孫中山搞聯俄容共,收捨了北洋。蔣介石搞中德友好,收捨了(幾乎)中共。



不信老蔣有多崇拜法西斯的話,大家又可以看看1934年起所推行的《新生活運動》是什麼一回事。

有說那是一種「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所造成的一種混合物」。這個真是天大笑話,可以留給「自古以來」的「天朝式自慰」來發夢吧。老蔣搞的,其實就是德意等法西斯國家所搞的一套「新國民教育」。有時間大家可以翻查一下,希特拉所寫的《我的奮鬥》,看看當中有關「公民與國民」、「人格與民族國家的觀念」等等篇章,以及對照一下納粹德國在掌權之後所推行的民族主義社會教育手段。之後再來和老蔣那一套比較一下,大家應該會晃然大悟了吧?讀到「三化」理論,再看看當中「軍事化」由老蔣所提供的解讀:

我現在所提倡的《新生活運動》是什麼?簡單的講,就是使全國國民的生活能夠徹底軍事化!……勇敢迅速,刻苦耐勞……能隨時為國犧牲!……養成這種臨時可以與敵人拚命為國犧牲的國民,就要使全國國民的生活軍事化。所謂軍事化,就是要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也必須如此,才能合乎禮義廉恥,適於現代生存,配做一個現代的國民!

拿這一段說明來對比一下《我的奮鬥》之中,第二章《國家》裡面對青年提倡「軍事教育」的要求,基本上可說是抄得一模一樣。只不過是老蔣借用了儒家詞彙,來代替了納粹德國的民族主義詞彙而已!要不是日本仔怕了蔣介石的「先安內、後攘外」政策真的成事而沉不住氣發動全面侵華,相信中國在1937年就真的被老蔣統一了。

總之搞政治就不要有潔癖,記得賣個好價錢才對。

而以上有關1937年一事,其實又與「滿州國」一事密不可分,此話何來,下回分解。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中國大分裂研究 (二)


上回提到:

凡有大分裂事件之前,都必然出現尋求變革的訴求。而這種尋求變革的訴求,甚至會出現拉攏外力以求借力完成的手段;而被拉攏的對象,甚至包括本體政權的天敵。

而前一篇講到手執兵權、直接迫宮令清帝遜位的袁世凱,其實他拉攏外力的熱情,遠遠未及孫中山。甚至有很多證據指出他是因為不滿維新派的過份親日而出賣光緒。中國的最終改朝換代,由孫中山來出任「國父」,這個結果,如果反過來用「拉攏外敵」來看,甚至可以作出以下的判斷:

孫中山比袁世凱更為落力拉攏外敵,因此而能取而代之,最終成為「國父」。

大家日常讀到的國民黨八股,一般都指袁世凱親日賣國,因此國民黨取而代之,是應天順人之舉云云。

噢,是嗎? 是那一件事可以作為樣版? 是不是所謂「二十一條事件」?

未講「二十一條事件」之前,起碼先交代一下,孫中山的親日背景。

大家不會不知,孫中山的「中山」一字,其實是日本名字。孫文,字逸仙,香山縣人。其後由於「中山先生」成為國父,就連鄉下也改了名字,香山變成中山。不過「中山」這個名字,其實是孫文避難日本期間所用的化名「中山樵」而來。一國之父,用流亡日本時期的日本假名來做正名,走難之時謂之「方便聯絡」還講得過去吧。建國之後,家鄉也改成日本屬地,算是「不忘其本」嗎? 據說孫文本人在署名之時,從來也不會正式用「中山」一字,不過觀乎國民黨其後鋪天蓋地的通用此名號,又算入誰的帳?

而孫文與日本的種種親密關係,又的確完全不用摭掩的。撇開種種留日期間的香艷情史不說 (那可是打真軍的 physically 親日噢),單就「政治歸屬」問題,也夠搶眼之至:「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就是1905年在日本東京由日本的軍國組織「黑龍會」所促成。其時正值日俄決戰,亦即魯迅先生所指:日本人和俄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廝殺,而中國人反而成為了替死鬼。於是乎熱血青年的魯迅就此棄醫從文。不過與此同時,孫文就由日本軍國組織黑龍會扶持成為「中國革命領導」⋯⋯日本帝國謀士們下的是一著什麼棋? 劃公仔需要劃出腸乎? 而孫文竟然樂於被利用,可不可以用「真好漢」來形容?

就在清帝遜位之時,其實中國的分裂仍未正式開始的。有關「武昌起義」、以至袁世凱迫宮得手等等細節,就不在這裡細表了。

而「接近大分裂」的形勢,是南面由革命黨主導的獨立省份奉孫文為主,但實際上有能力鎮攝各省的,是北洋新軍頭子袁世凱。清帝遜位,也是由袁世凱的「槍桿子出政權」所脅迫出來。當孫中山回國之後,也認清一個形勢,就是要先借袁世凱來解決清廷,其他可以「慢慢來」。於是清帝遜位之後,「大總統」之位就「讓」了給袁世凱。中國當時其實是避免了陷入大分裂之中。而獨立各省之代表,也看得很清楚這個形勢:革命的火頭雖然是由同盟會點起,但講到要治國的實力,革命黨也終歸只是一個口號而已。各省代表最終也是投票選了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不過講到最終的成王敗寇,這個「二十一條」的事,正正就是轉捩點。

所謂「二十一條」,是指1915年,日本政府與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進行秘密談判,最終由日方開出的共二十一條條件。而談判的目的,是日本向袁世凱提供資金與武器,以加強北洋軍隊的戰鬥能力。

二十一條共分為五號:[1]

1.     第一號有4條,是關於日本接收山東省內舊德國權利、並擴展築路權、定居權和通商權的要求。
2.     第二號的七條內容要求將日本在關東州租借地、南滿鐵路、安奉和吉長鐵路的權益再展期99年,以及日本人在內蒙東部和南滿的開礦、定居、通商權利。
3.     第三號有兩條,要求日本獨占漢陽、大冶、萍鄉的煤鐵事業。
4.     第四號要求中國不將沿海口岸和島嶼割讓他國。
5.     第五號7條要求,包括中國政府聘用日人擔任軍事和財政顧問,且日本顧問需多於他國顧問的總數。中國警察由中日合辦或聘用日本顧問。中國軍隊所需的軍械器材由日華合辦的軍械廠供應,或向日本採購。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鐵路建造權利交與日本。承認日本在中國各地醫院、寺院、學校的土地所有權,並承認日本的「布教權」。

二十一條看起來又相當「賣國」。因此袁世凱背了這個賣國的污名又無可奈何。之不過,凡事不能只看一邊。正如前述,還要看「對家」是一種怎樣的立場。因為事實上,孫中山早在之前,就已經和日本在洽談類似的協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漢冶萍合同》的背景情況。對於承認日本的不平等條約之外,更有傳出同意日本「租借滿州」等安排。孫中山提出的條件也包括進一步擴大向日本出口鐵礦免稅優惠,其他出售礦產、設施和其他資源時,亦必需由日本擁有優先權等等。很明顯,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也是爭相向日本拋出合作條件。只不過最後由袁世凱「搶」了而已。而實在當時社會評論,也不是認為袁世凱全錯;甚至胡適也有指那是弱國難得的外交成果。

大家也不要忘記,當時正值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無暇東顧,亞洲只剩一個日本獨大。而中國正面臨南北內戰,日本成為南北政府爭相接攏的對象,實在非常正常。假如孫中山真的有能力開出更好的條件,看來他也早就開了出去。而觀乎其後的事態發展、乃至國民黨在蘇俄共黨革命之後,實施「聯俄容共」政策來謀求推翻北洋政府。所謂「賣國」也者,又從何計起?

袁世凱唯一下錯棋的一著,就是「稱帝」,結果這連北洋的手下也受不了,要強行勸退。袁氏其後1916年病殁,死無對證誰人才是真愛國。但反觀與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相反的北洋政府手段,就是趁俄國內戰,乘機收回帝俄的不平等條約,包括[2]

·      191712月,收回了帝俄強佔的中東鐵路管理權與監督權
·      1919 8 月,宣布在哈爾濱正式成立警察總局,從俄國人手中又收回了大部分警權
·      1919 11月,出兵外蒙,廢止《中俄蒙協定》,外蒙古成功回歸中國 (直到毛澤東後來再次「割讓」)
·      1920 5 月,修改《中俄伊犁條約》,與蘇俄地方政府在簽署新的局部通商協定,廢除了舊約中不少不平等條款
·      1920 9 月,發布《大總統令》,廢除俄國在華的「領事裁判權」,並且收回俄租界

至於孫中山最後如何做得成國父? 其實就是對蘇共提供了比二十一條款更賣國的條件:聯俄容共。

有關「聯俄容共」的記載非常清楚:蘇俄給予大量武器和財政援助,並派出軍事及政治顧問幫助孫中山建軍北伐。所謂孫中山「感激蘇共承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以國民黨就「樂意合作」云云,簡直是天大笑話。觀乎北洋政府早於1920年就已經完全取回帝俄所侵佔之一切利益和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蘇共又如何能「翻炒」?因此而可以排除出一個唯一真理:就是蘇共向孫中山提供資金、武器以及軍事人員協助國民黨攻打北洋政府。而蘇共也老實不客氣,在孫中山的默許下,全面佈置接收中國。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共融入了國民黨的中央領導層,而地方組織更加是舖天蓋地安插中共的人員,為其後的「農村包圍城市」造就了強大的基礎。

這個內容即使下刪數萬字也無所謂,因為最後中國都是被蘇共「共」了過去。假如不是蔣介石先下手為強發動「清黨」,1927年的「北伐」隨時已經演變成「共產解放」了,又何用等到毛澤東二十年後才出來「收割成果」乎?什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簡直是吳三桂借清兵入關一模一樣而已。可見歷史一再證明,誰人賣國賣得夠狠,誰就能「一統天下」。

至於北伐之前所出現的分裂現象,包括:滿州國建國、雲南獨立,以至陳炯明的聯省自治,甚至毛澤東倡議的湖南建國,又是什麼一回事?

這些「正史」不肯正視的歷史分析,尤其反對「大一統」集權主義的事實,下回一一說明。


[1] 見維基文庫有關二十一條內容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97%A5%E6%9C%AC%E5%B0%8D%E4%B8%AD%E5%9C%8B%E7%9A%84%E4%BA%8C%E5%8D%81%E4%B8%80%E6%A2%9D%E8%A6%81%E6%B1%82
[2] 可另外參考https://kknews.cc/history/l4zx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