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打壓港獨?越壓越獨就有


其實中國古有金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過總有些冒認是中國人的人,就連最基本的中國歷史常識都沒有,還要爬上城頭、指罵踢爆事實的人不是中國人。結果也不難想像,就是當「冒牌中國人」變成「真中國人」的時候,本來的真中國人,就唯有不再肯認做中國人了,事實就是這麼簡單。之前也不就是有一班後金人冒認是中國人的嗎?結果出了個孫大砲老實不客氣的叫罵「驅除韃虜」囉。

最新統計又有數據參考啦,大家不用四處找。而更有趣的是,和其他調查對比一下,再看看趨勢,事實又是擺在眼前:「中國人」這回事,其實越來越沒有市場了。

最新統計是由新民黨做的,(2018年4月10 日發表) 大家沒有看錯呀:愛國愛黨新民黨呀。大家自己睇新聞啦: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301919&home=1

調查是由新聞黨找教育大學做的,對象是香港中學生。結果本來就不是甚麼意外,當中只有約三成青少年自認是「中國人」,不過負責操刀的呂大樂在問卷設計上就「一反傳統」,提出一個「身份排斥」的問題,就是「中國人和香港人的身份是否兼容」,這個就好玩了:有圖分享 (明報報導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411/s00002/1523383404095)




這張圖有幾個有趣的地方: 勉強說成是模凌兩可「一半半」的,約佔1/3,表示「完全不可能兼容」的,佔了8.7%;好像不嚴重吧。但不要忘記「傾向」的問題才是重點,看清楚介乎「一半半以下」是什麼一回事。

其實整個圖表,都顯示一個「二分天下」的形勢,而不是呂大樂所講的「三極化」。硬要將中間的一堆數字獨立成為一條數,那當然就是呂大樂所說的「三極化」啦,之不過,假如由中間的「一半半」切開,將「排斥」與「不排斥」擺個陣出來,那麼請問左半圖與右半圖有什麼分別?答案還不寫在牆上嘛?實情是兩極化而不是三極化。

但更「頂癮」的還不止此,而是呂大樂在「背景」之中,提問了「認識中國」的問題。

之前所有愛國打手還不又是萬世輪迴的大合唱,話只要令到青少年多認識中國,矛盾就會自然消失嗎?呂大樂這一招就突破盲腸了。因為調查發現這些受訪對象有以下特徵:九成半有到訪內地、八成半懂得閱讀簡體字、近七成有使用微信等內地通信軟件。

換言之,港獨派的說法才正確:香港的青少年,是經過親身體驗的真實認識情況下,才發展出「排斥中國」這種意識來的。請大家起立為港獨之父梁振英鼓掌,因為要多得自由行,連只是留守香港圍爐取煖的港豬也見識到何謂「真。中國人」。

而再反過來看就更更更好玩了:從前香港一味鼓吹「民主回歸」的那一班飯民老屎忽,到底是否基於「不認識中國」才會發展出「不排斥中國」這種情緒來呢?相信這個要請呂大樂教授下一次「拾遺補漏」的跟進調查了啊。

講到「對比」的話題,其實港大民調一直都有注重看趨勢的跟進研究,不過就是沒有呂大樂咬的那麼準狠。港大民調極其量都只問中國身份認同,而並不敢提到研究「排斥中國」這一種另類的認同取態。

港大歷年的趨勢圖表如下:





當中的表態主要看「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以及「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這兩條主軸。還不明顯就是這個「兩極化」的佈局嗎?

而較為「刺耳」的陳述,就是整體走勢是「排中」的心態基本落地生根,而且已成為一半本港青少年的傾向。而且這種心態,是通過真實的個人接觸而加以確定的。假如按照目前的「愛國教育手段」繼續強推交流融合,後果如何不難想像,就是整個「後九七」的世代都會從「中國」這個意識主體之中剝離出去。

這個「排中」的選項,從前是幾乎沒有的,現在不止在極端一角出現,並且迅速漫延,即使硬生生地要講「三極化」,那還不是正如《三國演義》一樣「三分天下」嗎?那麼所謂的愛國教育又成功到那裡去了?明顯是越教越離心。所謂「打壓港獨」唯一見到的後果是越壓越獨。

對於新民黨而言,當然是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中間大多數」啦。這個取態和飯民千年不變的立場基本一樣。亦即所謂「不止要認識,還要正確地認識」才算嘛!政黨要撈政治本錢、更要爭取維穩費,現在有這個數據在手,可以清算一下其他人的愛國教育推動不力,最好由新民黨領軍來平亂云云了。

看來這個「打壓港獨」的市場越做越有,大家可以研究如何好好替中央花這筆維穩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