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家居考古


本來也以為自己家裡已經夠亂七八糟的,不過意料之外的事情往往比預算的更為誇張。

例如整理「職業紀錄」和報稅差不多,存檔時間只是七年, 循例循例就是;反正投資銀行這個行頭都是跟紅頂白的,誰管你是什麼出身。要講「出身」,留待宣傳才要搞的嘛。可能是最近市面上的假貨太多,人心惶惶,連獵頭公司也緊張起來。一向少有問及的資料,居然一口氣查個不停。我當然也沒有什麼假貨問題要煩惱的但原來居然要煩的竟然是「真貨」問題。

說來也奇怪,竟然造假比造真還要容易。也難怪,正如要煮一頓飯要色香味美,要和盤托出真材實料有時有理也說不清,但只要加些少非常簡單的「味精」下去,相比起來真的簡單得多。也又怪不得市面上越來越來「起雲劑」、「牛肉精」之類的東西了。

話說回來,講正經的,通常我們看慣了《招股書》,都知道「真的假不了」,我的其中一項前任工作是《越秀房託》的管理層,籌建工作小組我也幹了兩年多,到項目上市才把工作隊伍正名加入管理層去,一人分一個新崗位的;招股書也刊登了,假不了的吧。但最近可能是「中資企業」的「原罪假設」,讓那位「混水」大兄把全世界都嚇怕了,獵頭人居然要問我拿「委任狀」來看看。我真的差點兒想「撼頭埋牆」,結果把家裡的文件柜挖了幾日幾夜,也只能拿出一份董事局決議副本,包括呈上給香港證監的附件,列明提名及委任管理人員清單,那份差不多要用放大鏡來看的陳年文件才「有點像樣」的看見我的名字。原來這樣才算數…..要命。

有時也真是有口難言,這種「驗明正身」的工作搞不好,隨時變成「被迫隱身」的無奈舉措,不是我有什麼假東西要收起來,而是真東西放在一起的話,情況更為混亂。

例如問我的「正職」是什麼?  假如用「連續做得最長的工作」來算的話:哎吔,竟然是「教育界」,因為在中文大學教書的時間(包括選修和主修科目,本來只是工餘抽空兼任,但好歹也有正式的學術評核和教學檢討耶),竟然不經不覺之間横跨了七個年頭!  比起所謂「中資高管」本來是短了三年左右,但由於甚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前線基地是分開前後兩次找我開工,中間隔開了幾年,結果我由極之市儈的紅色資本肥貓變成極之清高的大學講師 (清高是以人工來計,隨時不夠最低工資,聯合書院山頂之上餐風飲露,夠清又夠高,哈哈),真不知好氣還是好笑。

假如這個還不夠離譜,可以用「第一份正式工作」來計算。本來我大學也未考上已經在律師樓打滾,最專長打刑事官司,夠市儈了吧;但在文件柜裡「出土」的文物竟然發現一份1987年由當時教育司署發出的《中學教師證》,結果又把我從市儈名單之中回撥過去「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理想青年一堆。

好在我還沒有有老人痴呆,還記得當日那位官大人的「面試」過程,當時我是趁法庭退堂的空檔,跑去教育司署的衙門報到。官大人看著面前一個Mark 哥衣著、手挽律師公事包、長髮披肩甚為「飛型」的「怪物」,眼內充滿疑問跟我對望 (潮語是「互啤」) 的樣子,實在很有漫畫 feel。我想他本來也希望把我打發掉,到底這頭剛剛才進大學的「怪物」憑什麼會有學校招聘他去教書?  還要根本不是念教育的!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我從包中拿出來的一叠文件,除了英文甲等成績之外,還有一大堆商會英文試成績、會計文憑、銀行公會文憑等等,教專業課程都夠材料。我想他大概也看傻了眼,不懂得再問問題了。

勢估不到的是二十多年後,輪到我自己看傻了眼,將二十多年前的混亂情況再按年遞增二十多次,於是從文件柜裡面出土的東西無論怎看也看不明白;開始有點不知道自己算是什麼東西了。

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我是有好幾百年壽命的外星怪物, 擁有穿梭時空的本領;而文件柜裡有幾個情況可以增強這個傳說的可信性:第一,我真的找不到「出身紙」, 可能根本不是在地球出身;第二,我有幾份紫微斗數的命盤,但每一份的出生時間都完全不同;第三,我媽媽到現在還是把我的「兒時照片」收得密密實實。換言之,我的所謂「童年回憶」,有可能是像 Blade Runner 的劇情一樣,是「人工植入」的!  真的沒有證據嘛,哈哈。否則解釋不了為什我會同時有那麼多的不同身份而且事情發生的時序永遠也不清不楚; 甚麼也是而好像甚麼也不是.....

要趁這段放大假的時間裡好好整理一下歷史檔案,因為找工作還可以東家不打打西家,但萬一 (真的只能說萬一….)  有某位未來岳母大人來提問的話,我絕對即時歸入「背景神秘」一類、逃不過即時掃地出門的悲慘命運,誰會願意自己的心肝寶貝女兒併在一隻外星怪物身邊?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人間道


剛剛又遞上了辭職信,和老總兩人一團和氣、握手道別,一切又從循例」辦起。從此各有發展,再見亦是朋友。

幾十年職場,也見慣了場面吧。外面「只是三號風球」和第N次歐豬手尾而已,場面比不上當年沙士、911、朱鐵面、97… 甚至比不上 87 。真的,87我已在職場,哈哈,先按下不表,看誰又有本事和我「一壼濁酒喜相逢」,套得我酒後吐真言吧。

雖然,還是有一點捨不得。

捨不得的,可能也是虛榮罷了。始終是「又」一個金融海嘯之後的故事,打點這個場地,從「零交易」到「米蘭站」、從零售券商到英雄榜上有排名的投資銀行和獨家賬簿管理人…. 所謂「做好這份工」,也應如此罷了。詩人的氣量是「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打工仔的氣量是「握一握手,不留下一個爛攤」。其實以投入產出來算,公司早就大賺了。

其實這麼多年來,也沒有真正寫過什麼求職信,都是轉介、獵頭的,總算是行有行規吧。這個行頭很窄,來來去去都是那一批人而已。要是算獵頭資料,我手上的東西比獵頭公司更強。當然,那不是我的一杯茶。

正在清理枱頭,原來「董驃金句」的一則新聞仍釘在牆上,噢,人去留名,董叔叔真有江湖地位,今天看來,還是「醒世良言」。是這樣的,經濟日報「方思捷,大河彼岸」專欄,20091221日,題為【尊重】。話說作者想當年,由前輩介紹認識董驃,閒談之間講到「江湖經驗」,驃叔道:「像我們行走江湖幾十年,背後不插著百零二百枝箭,是襯不起自己的」。作者自道,稍有多點社會經驗的,都知道「不招人妒是庸才」,造謠生事的永遠都大有人在,根本不可能預防或者遏止,做人做事,又怎有可能盡如人意。

我做打工仔的其實還好,可以趁好即收,光榮轉工;要是真的是老闆級的,又可以如何離場?做人真難呀。

上個月適逢其會,踫上了真正的大佬,金牌經理人張國忠。他老哥剛好宣佈「退休」,機緣巧合和我多喝了幾杯,可用「酒逢知己千杯少」來形容。他一口氣從入行談起,點評人物、細說世事,果真是勝讀十年書。末了,他也只是說能退就退,否則只有「袒然面對」,說罷拉開襯衣,讓大家看看心口的一道刀痕。

因此毛老祖的名詞有此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信焉。
蘇大學士也有名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然,蘇才子有福氣得多,有解語花王朝雲侍奉在旁解愁解悶,還知道「蘇大學士滿肚子不合時宜」。

屈指一算,朝雲比起大學士年輕二十六年,想來我的「下半截」人生還是大有希望,哈哈哈。


世界上最被誤解的電影

The Return可能是世界上最被誤解的電影。

俄羅斯電影在香港從來都是小眾東西。難得一回看得到一套上畫。2003 The Return 憑藉《威尼斯電影金獅獎》的來頭 (安德烈.澤亞根索夫導演),終於在香港可以看得到。不過可能不到一個星期就怱怱落畫。雖然地點已算不錯,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最藝術的地方了。也很難怪,因為一直到目前為止,我真的好像沒有見過一個像樣的影評。換言之,直到我寫這篇文章為止,沒有一個人看懂這套電影。

也希望我只是因為孤漏寡聞而已,如有高人,請早現身賜教。



電影的中文譯名也夠要命,一是直譯「回歸」,也還好一點,總算是原裝;另外一個版本譯做「爸不得愛你」,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因為電影根本和「父子」以及「愛」完全沒有關係。雖然全世界的影評都是講「父子情仇」….. 要命。

電影講的是「神的回歸」,電影中的所謂父親角色,只是一個隱喻。打從電影開頭,這個隱喻其實也明顯得很:家裡唯一收藏有關「父親」資料的照片簿,是用一張從聖經裡撕下來的插圖作為書籤的。而當一家人神色凝重地吃「重逢大餐」時,「父親」在分麵包時的場面和「最後晚餐」的畫面一模一樣;而家人對著「麵包和紅酒」擺在面前的時候,竟然是「提心吊膽」地側視著火爐裡面的火焰(對審判和地獄的恐懼),只有小孩子毫無機心地在猜測這個「父親」的底細。

而的確,耶穌上次離開的時候,也是同樣提醒世人:他到底在甚麼時候、用甚麼身份「回來」,是一個秘密。看看,連「回歸」這個名字也是原汁原味。

到父親帶同兒子出發「尋寶」的時候,「父親」對兒子的督導簡直可以用「不近人情」來形容。這點其實在宗教上的價值觀是非常「對號」的,別忘了耶穌的教誨是要人承擔災難和悔改、而不是來派聖誕禮物耶。

例如其中一幕是兒子被小流氓打劫,父親把小流氓捉了回來,擺在兒子面前,問他打算怎樣做。表面上看來,以那個父親的凶桿外型,「應該」是讓兒子「有仇報仇」才是,但沒出息的兒子只懂哭鬧,似乎又要由父親來定奪,父親竟然在這個時候,只是拿回了銀包就把小流氓放走。看似是在「嘲弄兒子無膽報仇」,但假如是這,幹嘛不自己示範如何「教訓」人? 其實謎底太明顯了罷,父親在問「你打算怎樣」的時候,難道兒子沒有想過是「寬恕」嗎? 放走那個小流氓的時候,難道不是已經示範寬恕了嗎? 父親不高興的,是兒子竟然連這個選擇也不懂!

至於整個「尋寶」的行程,基本上就是一場試練,所謂的「寶藏」,其實父親一直都沒有明言,只能隱約感覺得到是一個「承諾」。對於兒子因此而要接受的挑戰和苦難,父親一直也沒有解釋過。聖經其中一個理念就是 God works in a mysterious way, 直叫人「只要信,不要懷疑」,戲裡其實不就是這樣嗎?

而最後兒子的旅程以失敗告終,是因為只視旅程為「遊玩」,甚至最後因為不守時而誤了大事 因為「貪玩」跑了去釣魚而忘記了承諾和目標!  這個隱喻,不是那麼難理解吧?

最後兒子都是因為和父親反了面,「錯手」將他從高台上推了下去,親手殺死了來救贖他的人(似乎),和耶穌的情況其實又是一模一樣。
真的那麼難懂嗎 ? 也許是。

當時在我身邊的是個電影狂。也只有她才會用一對天使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我也差點看漏了眼。

說真的,很多年沒有好好看過一套電影了。又有那個閒人來跟我「事前談電影,事後拗電影」呢? 生活過得像盲掉了一邊眼睛一樣,很不是味兒。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是愛還是害?

最近《信報》的「占飛專欄」也開始「政治」起來,在201162日的題目是《通識的魔鬼在細節中》。
乍看只是一般文化評論,但重點全是衝著「辯論」而來,那可是大事不妙。本來我最反對和最努力阻止的東西,隨時變成要算到我頭上成為「始作俑者」,真是跳落黃河也洗不清也。
占飛的重點如下:
·         教改強調獨立思考在理論上是好事,但魔鬼在細節中,過猶不及,便帶來反效果。
·         市面上的所謂「意見表達」,只是「立場的表達,而不是 informed opinion」;一是斬釘截鐵的贊成、要不就是「聲大夾惡的反對」,多的是「強詞奪理、似是而非的歪論」。甚至「民粹主義抬頭,與此不無關係」
·         要「中學生對事事都發表個人意見….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說一大堆可能連自己也不相信的個人意見」,難怪九十後謔稱「通識科」為「吹水」科。
·         獨立思考的可貴之處是「慎思明辨的習慣」:遇上問題,必須先考察各種事實及客觀數據,可以下結論便下結論,無法下結論時,便保持中立。少年十五二十時,怎可能對天下興亡、社會民生都有真知灼見?
·         要求學生凡事下結論,只是鼓勵「思想懶惰」,懂或不懂也要發表一番意見,只鼓勵了反智。
·         現時,香港已彌漫反智、民粹之風,學校教育不加以抗拒、不教導學生慎思、卻反其道而行,你說,這是不是用善意去鋪往地獄之路?
要命! 全中。
當然,言者無心,如何瞎猜也不相信占飛和「辯論」有任何過不去的地方;但假如將我先前在「融辯入教」的「提醒」放到這篇文章裡面一起看、再將之前考評局對於「搶咪」情況的評論也放在一起看,那結論就甚為明顯,就是「辯論活動鼓勵反智」。
其實我早在自己寫的《慎思明辨》也提出過這種風險,我是這樣寫的:
「辯論」與「辯論比賽」的分別在於:前者是一種解決思想分歧的「溝通行為」,而後者為已規範了的「游說游戲」。對於這種劃分從前見過不少言論,都認為辯論是顛倒是非的事。由於以往有人是以辯論的技巧進行顛倒是非的工作,因此歷代對張儀之流的縱橫家的警惕倒也無可厚非﹔可惜這種積非成是的偏見,反而使不少辯論員以為必須以顛倒是非為要務,那可真的是大大的不妥當。

我個人認為:社會功能中的辯論目的是為求勝(例如政治辯論、法庭辯論等)、而「學術辯論」的目的是為求真(如辯論相對論、黑洞的存在等);

至於「辯論比賽」應是以求真為取向,而主要目的是「訓練求真的能力和技巧」;假如能夠正確掌握辯論的技巧,則在比賽中應該可以獲勝。但在比賽中能夠勝出並不等如勝方對辯題的判斷為真,而在比賽中失敗也不表示負方對辯題的判斷為假;只是勝方有能力說服評判而已。但假如連幾個評判都說服不了,負方的確是沒有完成辯論的責任,失敗也可算是學藝不成。關於辯論作為一種學術比賽,定位應該是:以真求勝

辯論是屬於「規範化了的遊說溝通活動」。作為比賽的辯論題目及立場是隨機分配的,要句句真心確是不大可能﹔ 而且辯論內容無所不包,要句句都是實話,那裡來的功夫。況且,就是連評判或者聽眾也不一定學問淵博得什麼也懂,更不一定就是有關問題的專家,尤有甚者是評判本身只會接受和自己相同的意見。可見要在辯論比賽中求出什麼真理來,的確有點玄妙。

和辯論比賽最相似的例子莫過於法庭辯論﹕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公義,但在法庭之上,只憑雙方律師根據法庭的次序規定輪番發言、口若懸河地滔滔雄辯一番,再由法官老爺或陪審團的街坊(稱之為街坊是因為他們絕對不是法律專家)拍板定案,是否就算是維護了公義呢?

我們只能要求控辯雙方都保持獨立和專業的道德操守、以事實和証據去支持己方的法理立場,而法官和陪審團亦會根據呈交的証據,本著法理和良心去作出判斷:此謂之「以真求勝」。因此,能夠明白法庭的局限,對於辯論的局限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此最無奈的情況是:中學的老師和教練為了要嬴「辯論比賽」,於是連求真也不理,也即是連「辯論」也不理。
很多所謂「愛辯論」的人,心裡其實只有「愛辯論比賽」。那麼是否以辯論為名又有何分別? 放諸任何比賽也是一樣而已。要鑽研的只是「如何取勝」,而不是「真理越辯越明」
因此對於所謂「愛辯論」的一群人,到底是「愛辯論­」還是「愛辯論比賽」,真要好好反思一下。
或者也可以拿先前信報提供的個案比較:一個母親應該愛自己的子女;母親可以愛美、也可以鼓勵自己的女兒愛美;愛美的程度可以包括「鼓勵女兒參加選美比賽」。但是否因為要「增加在選美比賽的勝算」就可以對自己八歲女兒的臉上打一針肉毒桿菌、以求「改善容貌」?
到底這個母親是「愛美」、「愛自己的女兒」、還是「愛自己的女兒嬴取選美名銜」?
假如只是最後一個選項,這個母親到底愛的是她自己還是她的女兒?  很明顯吧。
對於占飛的意見,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只是問題現在已經越弄越大,未知道一心只是「愛比賽」的一群又會否好好反省一下。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cat person?

當年性格女星 Natassija Kinski 主演的 cult movie 叫 Cat People, 性感得可以用 "殺死人" 來形容, 尤其是她最後回復豹女身份的安排, 要預先帶上鎖鏈那一幕, 真有點懷疑貓這種生物神秘得是否外星才有?




從前在法國念書的時候, 閒來最愛看嘉菲貓漫畫, 一來學法文方便, 起碼一定看得開心; 另外嘉菲那副臭脾氣, 十足十法國人, 連法國的朋友都是這麼自己招認, 極度貼切, 看著甚有"親切感"。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自己一堆同學到巴黎閒逛, 忽然有個美國遊客走過來, 老實不客氣的問 do you speak English?

當然, 一個肥嘟嘟的美國佬拖著他一個肥嘟嘟的老婆到巴黎做遊客, 迷路問路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情, 而一聽口音就知道是南部的老鄉, 說話直腸直肚的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意想不到是我那位一向斯文的法國朋友居然眼尾也不望過去, 有氣沒氣的應了一聲,  yes of course, 然後頭也不回地繼續向前走!!!

一行人全部看傻了眼, 他老哥之後才又是有氣沒氣的應了一聲: 他問了, 我答了...... cool 到震。

每次想起有人稱法國的靚女做性感小野貓的時候, 我總是覺得嘉菲的像真度高一點, 還是將幻想留給有需要的人吧。領教過貓咪性格的人, 肯定不會有太多幻想, 因為我的女同學真的也好不到那裡去, cool 的時候完全當你透明, 之不過玩得興起的時候, 咬你一口就認真要命; 試過一次是在 common room  開即興派對, 居然不知從那裡可以變出十來樽酒, 然後在極短時間之內把現場所有人灌醉。 我記憶中最後一個畫面是班裡最嬌小斯文那一位小天使,竟然可以 跳了上枱面, 拿著酒樽在跳舞-應該最後都是一個貓翻身飛撲了下來的, 不過記不起是否向我的向方撞過來。之所以喝醉了酒的叫 "醉貓", 描寫得非常準確。

小時候我家的小動物其實什麼都有, 貓狗雀仔烏龜白兔天竺鼠金魚錦鯉變色龍....略舉一二例子以說明之;  其中貓是較遲加盟的物種,也有懷疑過家裡是否挪亞方舟。小時候我和狗狗的關係最密切, 套用嘉菲的術語, 我可能算是狗人, 不算是貓人。應該是我媽媽愛心爆棚的結果吧,很多時候, 小動物都是街上檢回來的, 例如打風的日子有麻雀掉了在地上, 我家又會多兩隻麻雀暫住; 或者有小貓被人遺棄, 我家又會變了做收容所。

講到貓人的問題, 總覺得有些是主人似物形, 除非主人是鐵板一塊, 否則每日努力和小動物溝通互動之下, 總不可能不沾染到他們的習性。但朋友們都甚少知道我和小動物溝通得有多好。

最近朋友大美人忽發雅興,想在鬧市中間開一檔私房菜。我本來只算"為食貓",夠不上本事做「食評」,結果機緣巧合,倒是對室內佈置算是有點意見貢獻。傢具重新擺放後,格局開揚了不少。

其實大美人家裡本來就不乏原素,光是書架上的書籍就夠瞄頭;起碼命理斗數等等,我絕對是門外漢。也難得她一個百份百的鬼妹仔看的中文書也下比我弱。不過太多好東西在爭取注意,也挺難專心吃飯。

於是建議先將書架韜光養晦一下,再把電視收起,梳化往角落推開,飯廰和客廳只以矮櫃分隔,大餐枱轉個方向,多留空間給露台和廚房。整個氣氛完全不同。貓咪做模特兒可以示範一下現場效果。

我看倒是貓咪表現得最開心, 一下子家裡變了個寬敞的遊樂場。


但大家最估不到是我和貓咪大玩 "貓躲躲", 然和和貓咪用貓話對答。哄得牠們大樂。不知我底細的人當然只會看傻了眼。我和貓咪可管不了那麼多啦。

當然, 假如貓咪真的喜歡你的話, 別高興得太早, 因為她會把你的西裝外衣私有化做她的愛巢, 咬嚼一番, 然後留下一大堆金色長毛讓你的其他女伴吃醋, 沒了還要在你的太陽眼鏡啃一個記號, 看你眼裡還有沒有其他的性感小貓。


狗的交心話是 - 我是你的; 貓的交心話是 - 你是我的。

不過人的交心話如何?  倒是有點比貓咪還要神秘。不知老舍寫 "貓城記" 的時候, 有沒有問過貓咪拿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