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讀《文心雕龍》

先前也提過「修辭」的問題,其實又真的沒有甚麼捷徑好講。杜甫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有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至於孔老夫子就更加老實不客氣「不學詩、無以言」。黃山谷謂「一日不讀、便學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講白了:種瓜得瓜而已,又真是何神之有?
修辭之巧妙,妙不在一個「奇」字,而是在於一個「準」字,因此讀書讀得多了,在甚麼情況下、應該用甚麼言辭去表達意見的,當然是越多參考越是準確。
從前也真的有個講法,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在有了互聯網,真的應該是天下事也近在彈指之間才對吧;但有看過近年考評結果的,莫不齊跌眼鏡。官府更是被迫狗急跳牆,要大搞「通識教學」。
占飛先前在信報的專欄也談過:現代科技昌明,是行萬里路者多,反而讀萬卷書者少。此誠一憾事;有見聞而無學識,與「文盲」又何異? 從宏觀角度來看,在所謂「資訊爆炸」的年代,居然會有這種開倒車的情況,也頗意外。
其實真有留意過現在的學生手拿一部平版電腦的,不停在手指指,實在是搞甚麼鬼? 打機而已,聊天還好一些,但「塘水滾塘魚」,又可以「煲」個甚麼學問出來?
我買iPad 第一個考慮,就是計量工程,首先測試一下到底我的圖書館,這個傢伙能應付多少份量。但可惜,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仍然未有電子版本。不過算是不幸中之萬幸,仍然可以下載到一本­《文心雕龍》。
至於《文心雕龍》這本書好在那裡呢? 那是因為它是一本「評論」而不是一本書這麼簡單。它評的,是所有種類的書。因此要從大處著手學修辭,先看看《文心雕龍》不遲。我是鑽研「溝通理論」的,這本書,其實也就是「文字溝通指南」也。壯哉斯文。
學修辭不能只鑽研「速成天書」,其中《文心雕龍》卷六有關「定勢」一篇,講得相當精彩。
通常都有人詬病所謂「八股之害、甚於焚書」,意指「形式將創意殺死」。但到底這個指責又是否合理呢? 假如格式只是為應付考試、而除了考試以外別無他用,那當然是該死之至。不過「格式」這回事,在《文心雕龍》內的份量極其重要。「定勢」一篇,可謂一矢中的:「因情立體、即體成勢」。
何解?
就是文章先要有需要表述的內容和主旨,這才是確立文體格式的基礎;而文體的格式能夠配合概念的發揮而形成,才可以謂之有「氣勢」。「勢者,乘利而為制也」。是文體善用它的格式,發揮出它應有的利處,亦即文章的影響力也。
再回頭看前面卷四、五所列舉的各種文體,包括史傳、論說、詔策、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等莫不以此為基礎。後續卷七、八的各種「修辭技巧」包括:情采、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隱秀等等,是應用層面的修辭指引。
換言之,「文體格式」本身,其實就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平台,負責承載前面所要求的各種「溝通情況」,而後面所陳述的各種修辭技巧,就是用來完成文體中所要求的「溝通技巧」。
從這個角度看,可以很明顯看得出,「文體格式」本身作為一個承載平台,作用何其重大。
至於對「技巧」的誤用、濫用和流弊,《文心雕龍》也批評得極不客氣,謂「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勢流不止,則文體遂弊,秉茲情術,可無思耶?
簡單而言,就是黔驢技窮,於是巧立名目、顛倒文體以自命新奇,作為招徠讀者。而實在這種「詭巧」,實在是令到「辭不達意」的主要原因。
先前在《慎思明辨》也好、在《政治辯論》課的講解也好,都已經一再解釋得很清楚:就是人腦不是電腦,在溝通過程之中,需要依靠一個有機的思考模式,作為互相溝通了解的依據;假如只是為了吸引大腦的注意而刻意標奇立異、反而要理性思維變了次要考慮,其實這也只不過是「宣傳洗腦」的技巧,那麼對於所謂「甚於焚書」者,這種「詭巧」又更是「甚於八股」矣。
而套用到「演辯技巧」的修辭考慮,又會如何?
就是「發言技巧」這回事,其實也不能不注意「格式」,亦即在評分紙所講的「組織」是也。所謂「出口成文、順理成章」,其實也不過如是要求而已,又有何難,我寫《慎思明辨》,也只是列舉六個步驟而已。因此在未有時間「啃」書的情況下,每日看一些報章短篇散文也不是壞事,因為長度洽好有如三至五分鐘的演講稿。當然,要是有質素的文章才好。我倒是挺推薦《信報》的散文,尤其是占飛的《忽然文化》專欄以及由數位學者輪流執筆的《生命通識》專欄。其餘的,隨緣就是,也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