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大秦亡國:金融風暴的殺傷力

大家可能沒有留意,中國最不值錢的「古錢幣」,其實就是大秦帝國的貨幣「半兩錢」。 而其價值低賤的程度,到了2015年的古幣交易價目表上,還只是可憐兮兮的幾十塊人民幣而已! 位列歷代古幣之最底層。

身為「大中華帝國第一代通用貨幣」,何解會有這種現象? 這個情況,正好是大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的線索。

剛有海外來訊,查問參考書的問題,先在這裡交代好了,免得在文內註腳過繁:

1.      蕭清著【中國古代貨幣史】(1984年人民出版社)。其後的著作引述最多,為早期按考古資料更新歷代錢幣史的專家之一。也是最早提出「古代錢荒研究」的學者之一。

2.      石俊志著【半兩錢制度研究】(2009年中國金融出版社)。是近年專注研究秦代「半兩錢」的專家。作者兼讀法律、金融及史學,並任職相關專業崗位。背景相當有趣。

3.      朱嘉明著【從自由到壟斷】(2012年台北遠流出版社)。這是最近期和最全面的著作。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曾任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89「出走」後外訪多國,並在哈佛、麻省理工、曼徹斯特等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目前在聯合國任職,兼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任教。該書綜觀中國金融史料,並以最新的國際視野審視歷代金融管理政策得失。

其他有關秦朝史料,前述最貼近秦代的漢朝記述,包括史記、漢書等等標準史書材料,就不再一一詳述了。

言歸正傳:

先前已指出,實在大秦之所以速亡,是出現了任何一個極權帝國都必然會發生的情況,就是出現嚴重的「反應癱瘓」。不是「反應遲鈍」這麼簡單,而是「癱瘓」。因此任何造反的形勢一旦出現,自然就會出現土崩瓦解的後果。

任何極權帝國的主要任務,其實就是要防止會有「事情」發生。其實蘇聯解體,又何嘗不是一模一樣呢? 不過能否真的防止問題出現,又真的甚為存疑。

中國的歷史,不是一直都講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嗎? 而甚至【史記.列傳】(一百一十二卷) 之中的【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中提到,主父偃是這樣評價大秦一統天下這回事的: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

亦即在戰國末年,秦始皇一統天下這回事,是正如大中華膠所謂,是「眾望所歸」之類。而該篇文章則指,後來秦之所以「失天下」是因為對外窮兵黷武「禍北構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而對內則「嚴刑峻法….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

關於下半截所指「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這是政治制度的問題。上篇有關趙高一事,都已經交代清楚。反正位高權重的,全部都不是黎民百姓「推舉」你出來的嘛;而是在「一皇專政」制度之,被欽點出來的嘛。因此任何被欽點的人,都總有點「超然」的地位,以代表最高中央而自豪,不受地方勢力「制衡」。而即使是搞出一個大頭佛出來 (例如要出動到盾甲兵的煙攻棒打來鎮壓撐着油紙傘的太學生),只要中央繼續支持,那就一於高枕無憂矣。

久而久之,各地方大員,亦都會慢慢明白這個遊戲規則。卒之就是盡情瞞上欺下、最後各自為政囉;正如前述章邯派司馬欣要向中央借救兵,趙高一於「弗見、又弗信」,清楚明白:司馬欣當時的表情其實和對住一個垃圾桶講說話一樣白痴仔。癱瘓就是這練成的。

而至於所謂窮兵黷武能否真的令到大秦破產? 這點其實就未必。這一點,在其後的漢朝得到充分平反的了。大家可以看看賈誼【新書】之中,卷四有關「匈奴」一段:

竊料匈奴控弦大率六萬騎,五口而出介卒一人,五六三十,此即戶口三十萬耳,未及漢千石大縣也。

這個說法雖然有點書生口氣,小看了匈奴軍力,未必能全部當真。不過匈奴人口,的確不構成大患,這個亦甚為明確。即使到了匈奴最強大的時候 (也包含了挾持其他遊牧民族當兵),冒頓單于可以派出三十餘萬人馬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又是按「五口出一卒」的比例,泛指匈奴的北方遊牧民族人口,頂多也不過二百萬。但秦朝開國時的人口,絕對不在數千萬之下! 這是接近二十對一的比例吧? 和賈誼所講的概念,又不是相差那麼遠噢。

還是又是那一句? 中國人,就是只有本事自相殘殺。一旦要向外打,就原形畢露一個窩囊相? 但大秦帝國,的確是「好打得」呀。打了一百幾十年閒閒地,一直都是全民皆兵…. 又怎會忽然文弱起來、難以支持多一兩場戰爭呢吓? 文人作大了吧?

唯一的真實,就是關於「天下匱乏」這一個情況。不過,這個情況不是由這些大秦帝國習以為常的大動干戈所引致。上述有關「半兩錢不值錢」一事,其實是一個極好的反映。只是一般讀歷史的八股書呆子都不懂經濟學,這又怪不得連這樣明顯的東西都看不出來了。

話說一般「大中華膠」的懶惰式「以教條取代常識」思考方法,就是「天下一統就是好」。於是讀屎片的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就一直只懂表揚大秦帝國「一統天下錢幣」的舉措。但實在是什麼一回事,那些僵屍腦袋又怎會懂得存疑? 這句「統一就是好」的說話,其實真的比粗口還要難聽。因為粗口一般都只會侮辱令壽堂一個人,但這種大中華膠的口號,基本上是侮辱全人類。除非你也像大中華膠一樣,只用教條來代替你的腦袋。這點又有些像是喪屍一樣,明明是一條鹹魚,但就是不肯入土為安,還要到處咬食有腦的生人,要將生人變成喪屍才安心。

這個「統一就是好」的推行情況怎樣呢? 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其中一個舉措就是「統一貨幣」。之不過,大家又有沒有想像過,到底貨幣是怎樣統一的呢?

而其實即使是對有關題材有進行專門研究的金融專家,也只能很無奈的說「不知道」。假如中國寫歷史的傢伙不是只懂緊貼著大中華膠的僵屍屁股,肯少扮聰明而老老實地抄錄一下社會實況,解釋事情就未必需要如此狼狽。

首先憑大家一點常識來考慮一下,以秦國這種「虎狼之國」,到底在武力攻佔一個國家之後,會不會很客氣地恭請各位守法循規的好市民,按照公開市場價格來兌換秦國貨幣的呢?

在戰國末年,秦尚未「統一」天下之前,在大陸地區已經有四種主要區域性貨幣在自由流通,而且秦國本身的貨幣,也早就在這個大陸貨幣系統之中有被使用。稍有常理的商人,會不會沒有「市場兌換價」這個概念呢? 不可能吧。但有趣的地方在於,按考古實證,與古史脗合的地方是:秦國錢幣,在六國之中,並不受歡迎。而半兩錢出現的地方,皆是「秦軍所經略處」。(石俊志著P.17指:半兩錢的出現是「隨軍出境」)。可見,作為秦國官方硬性規定的所謂貨幣,六國商人和秦國交易的時候,的確不能不用,但絕對不會留底作為儲備之用。

而據史書記載,就在天下一統,號令一出,但「不知如何兌換」之後,出現了這種情況:物賤錢貴。

這一個觀察,在朱嘉明書中提出作為金融現象,與史書記述相脗合。就是秦國統一全國貨幣之後,出現了「物價大跌」的情況。或者應該說,是秦朝政府,規定做官的只需要用很少的法幣,就能換取大量的農作物和商品。而「以錢代貨」的重點,尤其集中在「對政府支付」的要求。例如租、稅、役等等要上繳糧食、布疋和勞動的時候。

這種情況大家又想想在什麼時候出現過? 其實香港也試過呀。就是日本皇軍攻陷香港之後,發行「軍票」來換走原來的法幣以及黃金儲備囉!

一里通、百里明。大秦其實也是如此泡製一個「統一貨幣」出來。就是軍事佔領,再強行兌換。不過這個強行兌換的過程,也不是一步到位那麼容易。

在秦統一天下之前,其實七國之間,早就有跨國貨幣流通。主要分為四個大體系:燕、齊的刀形幣,三晉的鏟形幣,楚國的蟻鼻錢,以及周、秦的圓錢四個系統。這個自由貨幣流通的形成,是有客觀的歷史和實際原因的。貨幣在以物易物的年代,其實並無必要,即使是官員俸祿和官府收取租稅等等,也是用「石」這個穀物單位的。貨幣是出現在「商品經濟」(私人結算交易) 和「公共財政」(與政府結算責任)的環境底下的新生事物。而上述的四大系統,其實就是反映中國四個主要經濟地域的形成。而貨幣的流通,又與區域經濟相輔相成。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經濟特長,並且早在幾百年前就由民間商業活動所共同構成了健康完善的支付及結算系統。

這種多元貨幣流通的情況,到了秦統一之後的大約十年,才有統一貨幣的法令執行。可見即使是六國政府被消滅,但民間自由經濟的活動,並未因此而可以被即時終止或改變。正如中國接收了香港一樣,香港較為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因此而客觀存在和自由流通的港幣,根本無需要轉換成流通較差的人民幣一樣。

大中華膠的腦袋之能想像得到的,就是「有統一的貨幣就好」。之不過,重點不是「有沒有統一貨幣」,而是「貨幣如何統一」噢!

上述的「秦幣不值錢」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線索了。不過這還只是故事的一部份。因為還有另一層線索,就是後期「濫發貨幣」的事。

史書記載又與考古資料脗合,就是秦始皇也意識到,自由經濟不能話改就改。秦墓考古出土的【金布律】對「布錢兌換」以及半兩錢的使用限制和規定就有明確的說明。可見統一貨幣的前期,出現的只是「物賤錢貴」的情況。

而越後期的半兩錢,尤其是胡亥登基之後,立即就記載「復行錢」,可見胡亥此人,簡直「猴擒」到不得了,錢幣重量越來越不足「半兩」。差異是初期半兩應該有的大約8克,到後期有大量不足4! 而濫發半兩錢,也是由胡亥開始,但並未見「官方規定的兌換率」有所調低! 因此秦朝的貨幣,其價值在兩千年後仍然「墊底」,極能說明狀況:就是秦朝的貨幣泡沫,有可能是中國兩千年來的最大規模。其目的,就是和日本皇軍發行軍票一樣,用來進行經濟掠奪。

秦朝強行統一貨幣的即時情況,蕭清、石俊志和朱嘉明等,都指是「錢荒」引致「經濟收縮」,客觀後果是「生產急劇下跌」。而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胡亥搞「復行錢」,就是「海量鑄錢」,不過並不按市場規律來調節兌換率! 在商品和食物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當然會有超級通脹啦,不過民間的通脹不能以貨幣貶值來調節,那可以怎麼辦? 結果就是錢荒與超級通脹並存! 貨幣與經濟完全脫節,政治未解體,經濟先行解體掉。

這個兩極化的情況,其實看看新聞就會發現「並不陌生」。例如現時中國政府死攬兌換率以求官方資產保值,而為了「進行產業管理」,於是限死了某些急速發展的行業不能向銀行借錢。結果匯率和利率都不能按經濟情況來調節、過剩和萎縮同時出現;不過中央政府又印了很多鈔票來企圖「支撐實體經濟」,銀行「水浸」,那怎麼辦?

聰明的市場自會解決嘛,就是有「關係」的,就能向銀行以「優惠價」弄錢到手(例如濫搞基建和大型設施),再用「高利貸」的價格,向需要用錢的企業轉貸出去。這種情況,其實秦代又何嘗不是如此「解決」? 所不同之處,是秦代管那些官商勾結的項目做「萬里長城、馳道、南征北伐….」,而現代叫「高鐵、公路、一帶一路」。不難理解吧?

而中國人之所以特別喜歡做官和搞關係,即使被閹都冇所謂;而有錢之後就專搞地皮和高利貸來「錢搵錢」。這種 DNA 其實也是「適者生存」進化出來的噢。

經濟解體會發生什麼事? 例如秦朝最要命的「徭役」,其實是可以用錢來抵償的:查【金布律】的官方兌換率是「一日八錢,扣伙食二錢」(見石俊志 P.63)。亦即自己不做公差例如「戍邊三日」,可以出錢請人做。政府可以就近去邊疆請人或者吸納「遊民」,對於創造就業 (或者作個名堂敲詐老百姓的錢) 也說得過去。不過在物資匱乏、實際超級通脹而又有錢荒的情況下,還是要用官方兌換率來贖身! 這個「錢」從何來? 老百姓是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於是史書所載的苛政就是這樣來的,老百姓想付錢減免徭役找不出錢來,於是唯有真的去服役。但那些根本不是有本領幹苦差的人嘛….後果如何,大家有眼見了。

不過秦代有沒有「津爆」或者「股災」? 那就有待研究了。不過這裡也有一個伏筆的:就是「經濟掠奪」意識形態的深層次矛盾。而這一種以鬥爭為綱的意識形態,又比起金融災難,殺傷力更大。

這種經濟掠奪的鬥爭意識形態,到底破壞力具體又如何,下回分解。

(未完)


4 則留言:

  1. 蕭生,啱啱聽你節目講李天命評陳文敏篇文。李生只批評陳文的謬誤,而無評論陳應否受任副校或校委做法是否恰當,但你和其他主持好似捉錯用神,以為李生反對陳任副校。

    回覆刪除
  2. 捉錯用神的是李天命。我不是 "以為李天命反對陳任副校" 而批評之, 而是李天命既不懂法律, 也不懂政治, 但竟然就在這種大事大非, 劍拔弩張的時候出來搞文字遊戲, 自作風趣而調侃受害人。這個不是對錯的問題, 而是人格問題,是 decency 的問題。

    既然李天命自以為是世外高人, 我不會與其爭辯, 大家亦不必期待爭辯, 而是讓其求仁得仁, 世外往生。我所有教材, 將會一律修正, 不再引述就是。

    回覆刪除
  3. 蕭生,另外請教一個問題,文匯報連發幾十篇文攻擊陳文敏一事,大體上有無超過新聞自由所容許的範圍?

    回覆刪除
  4. 表面上無, 不過對於涉及民事或刑事情節, 可能會另外有法律後果。自由社會有很多擋箭牌, 新聞自由是其一; 可以做好事, 也可以做壞事, 如何使用, 存乎一心。這是傳媒操守問題, 詳情可參考 - 香港報業評議會新聞從業員專業操守守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