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包含極大資源, 一向都是建制派的根基所在, 絕對不是什麼蛇齋餅糉那麼簡單的, 政府每年都幾十億支出。光是2018年分給區議搞無聊工程的撥款就有18億。要養活從政人員、提供實體基地、凝聚社區力量、監察政策資訊, 難道這些都不是兵家必爭嗎?
好耐好耐之前, 已經分析過, 區議會選舉每個選區都劃得好細, 選民人數有限, 而每區勝出, 都不外一千幾百票。為說明這個現象, 將 2015年區選資料再分析一次, 確保大家認真看待。
原始數據在政府網站有提供的, 是公開資料, 大家可以參考。
當日431個民選議席之中, 竟然還有68席是「自動當選」。部份地區例如鄉村, 這點我明白, 不過在大型屋苑或者城市民居也是如此, 那就有點離譜了。或者2015年當時大家仍不相信選民肯揀, 於是乎出現爆冷情況, 這點就要提提大家了。例如號稱老樹盤根的鍾樹根, 就在長期沒有對手的漁灣區, 慘敗在新丁徐子見手上。
另一種情況, 是當時的民主派沒有協調好選區的問題。最明顯的莫如何君堯「勝出」的樂翠區, 竟然有6個人參選。即使撇除掉二百多票的「其他人」, 光是何俊仁鬥鄭松泰, 就已經是死症無疑。結果是何君堯得 2,103票、何俊仁得 1,736票、鄭松泰得391票;何君堯比何俊仁多 277票 勝出。
同樣慘況在其後的立法會選舉重複出現, 結果是何君堯以三萬多票, 一舉殲滅老飯民頭目三人十萬票。後果不是飯民大團結, 而是泛民內部割蓆怪罪後生仔鎅票。以致後來在補選一事上, 演變成老鬼鬥新丁, 最終民心渙散,
飯民連總得票也比建制派比了下去。
到底在選舉一事上, 大家又汲取了什麼教訓? 好難講呀。總之大家唔該睇住條數做人啦。
2015年區議會選舉, 以勝出候選人得票比下一位最高得票候選人來計算, 差距分析如下:
最高: 3,009票 (健明區)
最低: 3 票 (華富南)
平均: 835票
眾數: 335票
中位數: 698票
投票率雖然高, 超過50%, 不過假如每區多找一千幾百個街坊投票是不是這麼難? 還是真係「投唔落手」就唔肯去投? 或者可以咁樣諗:投唔落手都要投。因為通常唔投票嘅後果, 就係有啲見到都想嘔嘅妖物會勝出。
另外要留意, 就係自從有 DQ 呢種手段之後, 好多企前線的反對派被針對, 對於如何揀人出選, 要留意了。上一次都睇到, 最成功的是「素人」。而我一向都反對所謂「快樂抗爭」, 因為抗爭從來也不快樂、快樂就不用抗爭。為了一點掌聲而在宣誓儀式中玩嘢, 送咗個議席俾對家, 對於這種玩法, 是抵玩還是唔抵玩? 大家自己衡量一下啦。
這種老飯民的 DNA 是有歷史原因的- 他們都是街頭壓力團體出身, 從來都沒有坐入議會、做爭權奪利的心思;資源都是來自街頭募捐, 因此才會有「賣藥」一類的慣性表演行為。明白到進化論是什麼一回事就最好, 冰河時期, 物種演變是非常自然的事吧。以現今的科技, 光是眾籌和網上分工創作, 已經可以一日之內, 完成全球媒體文宣工程啦。為乜仲要玩雜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