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看黃之鋒舌戰張文光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路。只能講一句:阿彌陀佛。以後大家自求多福。
2012912日已寫過有關《黃之鋒與世代戰爭》和《續世代戰爭》一事。而前天20131223日在電台《左右大局》聽到黃之鋒再一次衝鋒陷陣,單挑「泛民」老將張文光。看來這個「世代戰爭」的分析又一次分毫不差地展現出來,除了只覺娛樂性夠豐富之外,看來問題只會越鬧越大。而這個因與果的問題,為期不遠矣。
所謂因果問題,就是香港人一開始就已經放棄了理性討論的立場,而後果當然就只能和理性討論越走越遠。每次爭拗,都只能看到中國傳統的革命模式在重複着:就是新一代不斷的革掉舊一代的命,而每一次革命都只是推翻舊有而不能向前建設改良。正如耶穌對耶路撒冷聖殿的評論:沒有一塊石頭能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面。
這場所謂「辯論」,很可惜是黃潔慧不在場,只有李慧玲主持。黃潔慧是辯論隊的老手,應該還可以應付得來,而李慧玲習慣了自己「開咪」反而變成「搭枱」。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光從技術上來看),就是「語速」的分別。從網上剪輯也可以看到某些金句,例如「黃(對張):希望你增加你發言嘅語速啦」,「張(對黃):我發言就係咁架喇,因為我唔係好似你咁讀稿」。
這種近乎人身攻擊的所謂辯論,到底可以有多少講道理的含量? 真的是除了「熱鬧」之外,沒有其他可取的地方,而李慧玲自甘淪為「搭枱」,也算情有可愿,皆因無甚可評論也。要是潔慧在場,按正常辯論的規矩,拿個「叮叮」出來,控制一下發言次序和發言時間,也許還有一點讓公眾聆聽清楚。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本來雙方都是「民主派」,而節目的目的就是讓雙方都有機會闡釋立場,讓公眾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到底泛民為何提出「綜合方案」。而最理想的結局,是所有民主派都能斟酌得出一個整體方案,用於和北京談判政改。不過由於是「討論節目」而並無任何發言規矩,於是從「戰略」的考慮來看,這一場辯論是黃之鋒佔盡上風,而且是非要置張民文光於死地不肯罷休! 這種結果,最開心的就是北京。在文章後段我會詳細說明。
黃之鋒的安排很簡單,就是一直自說自話,完全沒有打算和張文光辯論,這種 (語速)態度基本上是一場政治宣傳而不是辯論。而亦由於他根本不打算回應和分析,因此張文光打算用「教細路」的態度,以「民運老鬼」的身份企圖「解畫」的時候,主導權完全不在他手上。因此張文光越是要拖慢速度來「分析」、就越是給人「阻住地球轉」的感覺。這是技術巧量不足,那又真的只能算是咎由自取,怪不得誰。最後張文光惱羞成怒,開始數落黃之鋒的態度問題,於是又中了埋伏,就是黃之鋒在適當的時候「回復」小朋友的弱者身份,怪責張文光「向其他爭取公民提名的泛民主派潑冷水」。
於是結果也可以從公眾來電反映出來,就是公眾對於民主黨看起來「和理非非」的表現極不滿意,於是更為傾向接受黃之鋒比較「直接」的爭取民主立場。
其實泛民當初以「綜合方案」來爭取政制談判的討價還價空間,在技術上正常得很,又何來「向其他民主派潑冷水」? 而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當「公民提名」只是作為「其中一個選項」而不是「優先或唯一選項」的時候,有些人就覺得「不夠民主」了。而綜觀黃之鋒的全場「演講」其實都只是重複上述的說法。因此張文光晦氣之下指黃為「背稿」就是這個原因。可惜黃之鋒不是在背稿,只是他腦袋裡根本沒有其他東西!  這一點背景我在上一次寫《世代戰爭》的時候已經摸清楚了,我倒不覺得意外(我上次已經分析過啦, 這是近似傳教士準備以身殉道的那種思維方式嘛) 倒是張文光捉錯用神而已。而張文光的綜合方案,也被黃之鋒這位中學生「簡稱」為「但求入閘」,也又難怪張文光這位教書先生惱羞成怒的。
其實在任何民主國家,公民提名很正常,之不過放了在香港,而且在《基本法》的憲制框架之下,除了「提名委員會」這個憲制設定的機制之外,根本不會有其他的提名途徑。於是除非一起推翻《基本法》,否則這個「公民提名」的途徑根本就無從講起,更遑論作為「優先或唯一」的選項了。
而「推翻基本法」這一句,黃之鋒本來也講不出來。要是大家心水清,看看當初到底「公民提名」是怎樣來的,就一清二楚:學民當初提出的方案不是「公民提名」而是「全民提名」,而其「法理基礎」,是「《提名委員會》可以由全港選民組成」。
換言之,學民對於「推翻《基本法》」是絕對講不出來,而只是很詭辯地將「提名委員會」偷換概念成為「由全部選民組成」而已。這只是小學生水平的詭辯,真的有討論的必要嗎? 而張文光只是按照黃之鋒的字面講稿來回應,向前推理要黃之鋒預測後果,但並沒有向後反問黃之鋒對憲法限制的立場,又算不算是未打先降? 因為對於「後果」,誰也說不準,因此黃可以避而不談甚至譏諷張文光「未打先降」,而實際上「是否要推翻基本法」這一個立場矛盾,黃之鋒就根本從來不需要回應。其他的熱鬧,不看也罷了。
因此真正要討論的,還不又只是回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法」? 試想想:要是組成方法可以按學民的理解由全民組成,要反對「公民提名」是沒有必要的了,因為根本和美國大選、台灣大選也就一模一樣嘛。但假如不能按照學民所理解的組成方法又如何? 結果也又很簡單,就是「公民提名」是違反基本法囉,那又還要討論嗎?
而泛民之間,居然要為了這樣一個偽命題來自相殘殺,北京如何可以不開心?
看看雙方對政改部署的重點吧。北京方面放在「提委會的組成和投票機制」,而建制派的重點也是在相同的地方。李飛在香港發言的時候也坦然承認了「普選」對提委會的挑戰,就是「提名後的普選是一人一票」,這張支票「彈」不了。而「提名委員會的提名行為必然深受到選民投票取向的影響」,這就足以說明了李飛還是分得清楚法理和政治的兩難。這個才算是有個水平嘛。
而在這一個關節眼上面,反而是譚慧珠說漏了咀 (看來超級無間道還不止梁振英一個),居然接受「公民推薦」作為一個選項,以為只是「考慮考慮」而並不衝擊提委員的「自主權」云云。她的水平比起李飛實在相去遠矣。因為「此閘一打開,洪水自然來」。
試想像一下,假如某一個合格的候選人宣佈參選,並且公開尋求《提委會》的提名,而同時這位候選人又發動全港公投,並且得出一個明顯的「公眾投票意向」,那麼倒逼過來,《提委會》是通過提名還是硬要篩走?  這是一個可以死人的兩難局面嘛! 因為一旦篩走,香港暴動也有可能! 而假如並不篩走,讓這人正常出選接受公眾投票確認,提委會豈不是被成功騎劫?
對於北京來說,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可以將衝擊減到最低,不讓任何「事先公投」的情況出現,以免影響《提委會》的提名工作,而在正式「出閘」之後,可以操控「選票機器」為中央授命的候選人「黃袍加身」囉。
但退而求其次,假如不能避免「公投」,也起碼不能讓這個做法變成「制度」(還記得梁愛詩在1219日的政改論壇提及),否則「今日就話公民提名選特首,聽日會否公民提名香港獨立呢?」。 (題外話: 這種講法是憲法白痴水平, 因為特區內部事務是自治範圍的事, 即使要修改基本法也有個程序可以跟, 也還是基本法範圍內的事噢, 但要獨立那是推翻基本法嘛, 如何可以等量齊觀混為一談?) 
而迴避之法,是「以進為退」。採取「必攻不守」的策略,在制度之外「也來搞公投」。於是乎多元並立「各有各講」,全部都是非正式、非制度的「造勢大會」!
而在戰略上考量,這個做法不是孤注一擲,而是「分而治之」。
且看泛民的基本盤,都只是散沙一堆,隨時各個山頭都派出三五七個候選人同時「搶票」甚至自相殘殺! 這個情況在多次選舉中都能看得出來。而尤其落力的,肯定是各路激進派,包括「人力」、「社民」,而也不能落後的「主流派」也要派人回應,包括「民主黨」和「公民黨」,也還未計算「民協」和「工黨」肯不肯雌伏於民主黨之下。再看「後起之秀」如學民,也肯定以「打倒民主保守派」為首要任務,絕對不會讓民主黨的候選人繼續做大佬「阻住地球轉」。
而建制派則只需要「以佚待勞」,協調一兩個候選人出場。到時的所謂「公投」結果,就是一兩個建制派的候選人跑出,而眾多泛民候選人瓜分多數人頭而變成相對少數。
因此按照學民的所謂「如意算盤」,也不可能出現「騎劫提委會」的情況! 因為提委會面對的,假如按學民的方案,就是會有很多個「公民提名」的候選人,或者是很多個各持少量人數的所謂公投結果。而建制派候選人擁有相對較多的公民支持。這個情況,與上次「五區公投」的情況,又是大有不同。因為上一次提出,只是「辭職補選」,範圍只集在幾個小選區,有如「打巷戰」,因此即使是小政黨也不一定是劣勢。反而在「全港普選」的情況下,那是明刀明槍的陣地戰,各方都要比人力物力和樁腳。請問關於選舉資源,又全部歸邊到誰的手上了?
要是大家心水清,也許還記得英國佬的聰明之處。當初到底提出「功能組別」和各種限制民主政黨發展的措施,是衝着什麼考慮而來? 就是「在民主選舉」的情況下,英國佬知道很難防止共產黨發動人海戰術來主導政治發展!
請問今天各個區議會的「樁腳」是那一個黨派佔優? 各種基層社區組織,又是那一個黨派佔優? 對於泛民的「人權」立場,香港的主流中產是相信「搵食優先」還是「綜援優先」? 更何況是泛民的《社區組織》「成功爭取了雙非來港」最近又「成功爭取了來港一年可以領綜援」! 可見香港的所謂「左派」其實是「經濟保守、本土優先的」右派、而民主派才是平權均產的理想主義左派。港人的政治立場從來都是寧右勿左! 這個情況又可以如何選擇?
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阿爺只要保得住香港中產的信心,中間陣營不至於向泛民傾斜,對於普選其實沒有任何可以擔心的地方才對。
臨尾也要重覆多一次:有能力將中產和中間族群「氣走」的,就只有梁振英一個! 因此要是泛民竟然能團結得到各派支持,包括政治最冷感的中產和師奶,也真的是要向姓梁的叩三個響頭才對:感謝他捨身成仁,以無間道的身份促成香港和全國的「民主」大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