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內政爭拗本來和香港無甚關連,但最近由於李卓人出遊泰國,又掀起一場「愛國」爭拗。謂「李卓人去學如何佔領中環」云云。
到底去一個有政治和社會運動的地方留意和觀察是否又算是一種政治活動?
真是何其上綱上線也。當年我還在中大兼職教政治科目的時候,也不止一次親自到台灣去看總統選舉。其間正跨越三屆總統任期、我親自觀察過兩次總統選舉。假如這也算是政治不正確,也又太好笑了吧?
因為當時我仍是中資高管人員,由台灣帶回來的大選參考材料、文宣精品、海報雜誌,在國企的辦公室堆滿一枱。我的共產黨同事還走來參考八卦,大家還不知看得多開心,笑問我是不是想到台灣當總統云云。看來真正的共產黨比起本地的擦鞋仔還不知開明多少萬倍。
先前講過「埃及被假民主玩殘」(看網誌2013年8月23日)。本來也有類似的評語給泰國,但想落,我對泰國還是沒有那麼刻薄。皆因泰國是東南亞僅有一個沒有被西方列強殖民過的國家。光是這一條記錄,也夠泰國人自豪的了。假如大家心水清,還記得一齣電影叫《國王與我》,也又不會對當時的一段歷史完全陌生。而泰國皇室之所以在國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亦正正是當時施政得體的善果。泰國皇室的愛民如子以及從善如流、勇於改革立憲,大清皇室簡直是完全比了下去。
泰國在十九世紀的殖民狂潮之中幸保獨立,這一段立憲以及現代化的措施功不可沒。但二戰之後仍不免受到冷戰影響而被英美支撐的軍人強加「攝政」,以確保不會傾向共產勢力。直至1991年,冷戰結束,泰國人民推翻軍事獨裁之後,國家才恢復憲政。時間上,又和「蘇聯解體」吻合。可見也是天下大勢所趨吧。
這段歷史也頗為有趣,並不如大家想像的血腥。皆因泰國皇室一向低調神秘,但正當國難當前,各派勢力正將在首都開火前夕,泰皇忽然宣召各派領袖到御前「稟奏」。原來各方頭頭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御前稟奏要跟「宮廷規矩」,而泰皇竟然破天荒第一次電視直播「稟奏」過程。於是全國上下親眼看着那些平日不可一世的軍政強人,按「朝儀」面聖之時,原來只是像蝦蟆一樣攤在地上等皇帝發落,於是大眾才忽然驚醒,誰人才是「老闆」!
泰皇一夜之間「天威大振」,翌日軍政府被迫宣佈大赦、依憲進行國會大選,各方乖乖放下武器、改拿選票。如此妙着,簡直可比「杯酒釋兵權」。如此英明君主,又難怪泰國人民對皇室愛到發燒啦。
不過撇開這個「人治」的問題,還要留意泰國皇室一早己執意推行的君主立憲。
泰國君主立憲差不多是照抄英國模式而來。理論上國皇是「虛君」,只代表國家統一主權。實權由國會持有。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國會由上議院和下議院(或又稱參議院和眾議院) 組成。上下議院皆由全民直選產生;上議院由每省選出一名代表,加上同等數目由上議院遴選委員會任命;上議院主要權力只是「咨詢主要官員任命」,並無立法實權。
泰國下議院才是實權的立法機構。行政首長「總理」來自下議院,由不少於2/5的下議員提名,經下議院表決並獲半數以上票數通過,由國會主席呈國王任命。下議院選舉(目前有500名議員) 一半來自分區直選、另一半來自比例選舉。泰國選民因此一人有兩票。
而泰國地方政府,亦即省政府,也是由普選產生。因此可以看得出,泰國「抄」英國的君主立憲真是抄到十足十。
而唯一可惜的地方,亦即今時今日我們仍在電視見到的各種「街頭衝突」,又是怎麼來的?
要是「憲政民主」有用可取,為什麼泰國看起來還是「亂作一團」?
而我們是否需要否定「普選」呢?
老實講,假如大家心清眼亮,其實可以看得出一個走勢,就是泰國的「內鬥」其實「越來越靠譜」,並且在可見的將來,會逐步馴化為英國的「兩黨政治」,並逐漸進入正常的政黨輪替模式,出現真正的和平憲政。
原因如下:
泰國經過多年的政治動盪,最後兩大「抗衡」的勢力基本上可以用「紅衫軍」和「黃衫軍」來概括。
而所謂「紅衫軍」,大致上是泰國的草根階層和農民,佔總人口超過70%。而所謂「黃衫軍」,大致上是中產精英階層,但同時也代表了他們背後的利益集團,包括了資產階級以及傳統世襲地主。佔總人口約30%
(籠統吧,因為組成比較複雜)。
很明顯,在前總理他信以至現屆總理英祿(他信的親妹妹),所代表的政黨,不論如何改名,其實就是植根於這種「階級矛盾」而來。因此不論「精英階層」如何推翻紅衫軍的代表,他信一黨始終都可以用「全民直選」重複坐鎮國會大黨以及穩拿總理寶座。因為一個民選基礎達到70%的政黨,又可以拿他如何?
至於所謂「賄選」之類的指控,也經常是黃衫軍的一貫口號。這個也是泰國強人軍政所帶來的後果,「習慣」這個東西,真的不容易改掉。而當中最為黃衫軍所痛恨的,不是「私人行賄」,而是「公款買票」。何解?
就是他信的政黨,最慣用的技倆,就是「大幅提升農作物的收購價」來爭取農民選票。
須知泰國目前仍然是亞洲最主要的稻米生產國,其他農業作物的收入,更加是平民百姓主要的收入來源。為了「穩定農民收入」,紅衫軍的政府都會以高價收購農民的作物。而資產階級自然跟這種「社會主義補貼行為」過不去,並且一直引用「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對1997年出現的金融危機大加撻伐。謂政黨拿國家的錢去買選票,而惡果就由全國承擔。
大家看清楚啦,歸根究底,這和英國的「保守黨
vs 工黨」以及美國的「民主黨
vs 共和黨」又有何本質上的不同了?
一邊是以民生為本、一邊是經濟為本。嚴格來說,並沒有所謂「賣國求榮」的因素在裡面。
而最新的一輪衝突,是英祿政府提交的一條法案,希望改組上議院,將其改為「全部議席直選」,被法庭裁定為「違憲」。亦即三權分立仍在正常運作並對議會產生憲法制衡的作用。英祿結果需要面對形同「不信任彈劾」的情況,唯有收回法案並宣佈公投和大選。
因此要評論泰國的問題,首先要老實面對一個很根本的難題,就是「貪污」的問題而已。假如在一個沒有貪污的地方,按照英國的憲法來組成政府施政又如何?
其實新加坡就是這個例子。因為新加坡雖然是前英殖民地,並沒有「皇族」,但新加坡的「總統」同樣是「虛君」,實權在國會選出的「總理」手上。
再看看泰國交出了一個怎樣的「成績表」吧。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歐美的經濟跌宕對泰國也帶來衝擊,但世界銀行的數字顯示,在2009至2012年的期間,泰國 GDP 的波幅是-3.2% 至 +7.8%,2012年的所謂「動盪年份」GDP 是 +6.5%。同期的「貧窮人口比例」,由20.9%直線下降至 13.2%。 http://data.worldbank.org/country/thailand。 2012年GDP 排名31,比香港排 37 還要高,這又算是「很差」嗎?
對於「減貧」一事,其實英祿做得不錯嘛。雖然這位美女總理的醜樣大哥可謂順手牽羊得很,但相比起某些國家的「無官不貪」,簡直可算「身家清白」得很囉。
因此不論怎樣看來,泰國的內部矛盾其實還是有個譜的,主要是「城鄉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及貪污的問題,才會還有爭拗。要是兩邊的主線逐步拉近,尤其是「城鄉差異」和「貪腐問題」可以進一步經由修憲而進行協調監控的話,其實根本也出不了什麼大亂局。
而從另一個「側面」去了解泰國的情況,又要考考大家是否「心水清」了:還記得2011年泰國的水災嗎?
最大的影響其實不在泰國本地,而是忽然間全世界的汽車和電腦零件供應中斷了!
泰國是東南亞主要汽車生產基地。日本很多汽車及零件生產商包括豐田及本田,都在泰國設廠。洪水吞噬大城府的工業園區,令到當地的日本車廠全面停工。加上零件廠亦停產,零件供應中斷。就以本田為例:估計全球總產量減少近百分之五!
至於電腦產品方面,泰國亦是全球第二大電腦硬盤供應國,僅次於中國。多間電腦供應商包括蘋果及聯想等亦提出警告,在水災後數個月可能會出現硬盤短缺而導致價格上升。
至於農業水平,就其加成績出眾了:按聯合國統計,泰國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水菓也是大宗,尤其鳳梨生產佔全球第一、經濟作物方面,橡膠出口也是全球第一。全國農業總產值佔全球排名第17位。
試問一個「動亂」的國家會是這種光景嗎?
路漫漫其修遠兮。對於泰國這樣一個願意改革的國家,我的看法還是很正面的。畢竟她的人民還有不錯的教育水平和勤勞的天性,人民友善和平,有一個合理的法治環境和相對有效的政府。泰國的情況只算是「恨鐵不成鋼」,在過去多年極權軍法統治之下養成不易戒掉的貪污陋習。
相反,對於一些早己高度經濟發達,而且貪污近乎絕跡的地方,居然還會有人認為「政治很不成熟」,而「被拒普選」,真是啼笑皆非之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