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種社會種運動缺乏理論基礎,這種社會運動只能吵鬧一段很短的時間。而過後很快就會被忘記得一乾二淨。對於目前種種吵個不停的所謂本土路線爭拗,看來也差不了多少。
很多人也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香港由開埠到「被回歸」的時間,是 155年。而到底155年在歷史上是短還是長? 對於「老愛國」來講,所謂「歷史長河裡面的沙沙石石」,那當然是「微不足道」啦。之不過稍為認真地讀過歷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都不能否認 155 年的相對意義實在非常重大。
試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到底155年是一個什麼概念:
世界歷史上由「沒有德國」開始,歐洲中北部一個落後地區的「大雜燴」泛日耳曼民族,由普魯士王國在1870年領軍擊敗法國、在1871年打造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才開始有「德國」這回事。再由民族主義擴張期間,由1914年到1945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到希特拉的「第三帝國」滅亡。在分裂狀態之下重新發展到1990年東西兩德重歸統一。德國再一次登上世界經濟巨頭的位置,並且主導着歐洲1992年「馬城條約」完成歐盟統一。
這整個「德國」的演進過程,全部都在「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時之內發生和完成! 全部只用上121年。可以這麼說:整個現代德國的歷史,其實比香港建埠的歷史還要短! 德國本身不知被戰火摧毀破壞過多少次然後浴火重生。但香港一直都是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裡面自由演進和累積經驗。難道香港只是一個「時間囊」而絲毫沒有自身的演進沉澱? 這個有可能嗎?
當香港的教育制度不再是製造英殖時期的那種割裂的、功利的、自私和自我矮化的順民,而是要求青少年從自己處身的社會去認識自我。而香港作為一個獨立演進了155年的社會,新生代從這種思想釋方之中又會找到一個怎樣的身份?
由此觀之,香港本土這個話題又怎會沒有材料可供研究。之不過回頭看看香港本土運動的所謂理論基礎,又真是乏善可陳。
文章作者的區分如下:
1.
城邦派:是論述較多的派別,主要是以:城邦三部曲作主調(城邦論、城邦論II:光復本土及城邦論III:邦聯論(未完成))主張以邦聯方式聯繫:港、澳、台、中等四地,又以港界北移來擴展香港地積至東莞及惠州,最終成立:大香港城邦(獨立?!)。
2.
自治派:主張大陸政府落實一國兩制的兩制為主體,因為大陸太腐敗不坎[堪?],堅持港中一定要分隔,井水不犯河水,保持三權分立,經濟體系上的自主,要求高度自治。本來自治跟城邦是同一理念,但在堅持港中分隔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導致往後分渡洋飄[分道揚鏢?]。
3.
港獨派:主張香港跟大陸完全脫離,以星加坡作實例,爭取香港獨立成國,行動上亦較為激進。
至於這個分析是否準確, 那倒不是重點。重點是沒有一致的理論。
綜觀各種不同流派的出現,其實也真的是很近期的事。這個也不奇怪,要在十多年之內追趕人家百多年的思想建設,短期之內自然就是核爆一樣的百家爭鳴。但長遠來說,不可能不出現一個統一的本土論述。因為客觀社會發展早已出現,現在是理論不足以解釋現象。誠如文章作者所言:以往以「大中華」為主的價值,及以「和理非非」的抗爭模式,大眾亦開始抗拒,不久可能將被慢慢淘汰。但至於是否真的就只是「必然被本土意識所取代」,這點倒是言之尚早。因為要是本土派仍然只是流於口舌之爭,而不能集中精力去鑽研理論,那麼香港這個社會,也許不會有很長的耐性去等理論成熟。到時候有其他的理論出來一統思潮,本土派想繼續吵鬧也吵不出什麼光景來。而這個情況,在幾十年前就經已發生過。
在1967年的暴動之時,其實香港人是在醞釀「自主」,從而對民主產生訴求。英國人以殖民主義的手段來鎮壓,當然不可能把民主訴求長久遏抑下去。所謂「本土訴求」,真的是早已有之。只不過是被「暴力革命」的毛派理論吸引了過去,從而被騎劫為「反英抗暴」而已。到了楊光領導的「革委會」放火燒死了電台播音員林彬之後,左派立即原形畢露、最後狼狽收場。
六七暴動是左派統戰失敗了,但由於本土理論仍是一片真空,於是不久之後,左派又來「借屍還魂」。由「學聯」繼續領導大學生,從而成功統戰了一整代青少年。不過又是好景不常,到了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之後,「國粹派」灰頭土面、變成過街老鼠。不過本土理論仍然是得個吉,於是又有表面上打着「和平理性」口號的「社會派」出來領導輿論。這個派系的所謂「民主回歸」,其實只有「回歸」是真、「民主」是假嘛。香港本土的民主訴求,再一次因為理論真空而落入統戰系統的口袋。
其實當時香港人反英而已,為什麼一定要「統一」? 而統一也罷了,為什麼「宗主國」不是孫中山創建以及負責抗日的國民政府? 起碼在1972年之前,國民政府好歹也是聯合國代表噢。
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從香港得來。回憶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功課完後,每出外遊行,見本港衛生與風俗,無一不好,比諸我敝邑香山,大不相同。….,而內地已數千年,何以香港歸英國掌管,即佈置如許妥當。因是返香山與父老斟酌,各父老莫不謂然。
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很直接的講,就是在香港留學之時得到啟發。而至於香港和中國的分別,在於中國幾千年來也改變不了的東西,在英國人管治之下,短時間之內即已改變完成。而即使是對國際事務和理論一竅不通的鄉親父老們,也是「一點就明」。
至於孫中山先生當時的「大中華思想」,他是這樣講的:
深願各學生,在本港讀書,即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將來返國,建設一良好之政府…
孫中山講到明,中國學生要向西人學習、以香港為模範。這個算是什麼「大中華」? 也又和鄧小平一樣,講到明「以香港為模範」嘛。因此香港與中國,根本就是「大有不同」,而其不同之處,是去到「中國數千年」不能解決的難度。因此「要以香港為模範」。
不過怎麼「本土派」的論述又不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呢? 為什麼其後居然在一群逃離共黨統治的難民之間,會由主張「回歸」的派系出來領導輿論的呢? 可見本土派一日形成不了自己的理論系統,民意早晚也會被統戰過去的。正所謂前車可鑑、書到用時方恨少,本土派的大敵是不能確立自己的理論去說服和領導社會大眾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