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新聞,看到這個專題。一言驚醒,這個話題幾十年前就已經講到通晒天。不過原來幾十年後,這個話題仍然是熱門。
而這個統計所揭示的「集中程度」簡直高得驚人,據報全世界最有錢的100個人,有1/5在大學時是讀工程的!
其實這個也只是「相對論」的問題而已。讀書讀得好,或者個人醒目啲,也一樣可以發達。起碼李家誠應該只係讀到中學,連大學都冇掂過,又自然不能一竹篙掃晒所有可能性。 而大部份香港學生喜歡讀商科,看來也頗合理,因為從統計上來看,只是排在工程之後,於是始終「穩陣」一些。
但有趣的是,有那麼多發達人是讀「藝術」的。而「統計外」的「未知素」是「沒有讀過大學」。應該說是「沒有讀完」也可以,其中表表者當然是 Bill Gates 啦。香港的富豪組合就更加唔使多解畫。
不過同時同一份報告又有另一個啟示,就是「讀」什麼和「做那一行」,又不一定有什麼關係。因為「發達之路」結果又係拐個大圈,又是回歸到「金融」。
但以個人經驗所見,這個現像也又不算太奇怪。因為所謂「發財的地方」,應該只是用「最後」一步來統計,要不然「非牟利社會機構」居然也會榜上有名排第四? 既然講明是非牟利,又可以如何用來發財乎? 可見這個統計只算是「現時職業」之類,也不要忘了,Bill Gates 真的是全職做慈善去,那是「發財之後」的事。
可以這麼講:上面那個圖,應該是「發財之後」的錢都用到那裡去才真。而看來有錢人最喜歡的,還是「錢搵錢」噢。因此金融是永恒不衰的行業。有錢閒着不冒險的,就放在地產保值。想搭順風車的,像畢菲特,就投資到人家的工商企業、讓別人替你賺錢。只是勢估不到,原來真的有錢閒着沒事幹,就去搞搞名牌時裝什麼的,也是一個好玩意! 又或者反過來看,搞時裝名牌的,才是世上最順風車的行業,因為有錢人沒事幹就去買名牌! 你想不發達也不行。
閒話不談吧。由工程轉金融,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應該是 GE 的 Jack Welch,正正就是工程師出身、最終專注做金融服務而大發其財。固之然 GE 本身是一家早就發了財的工程工司,因此可以由這個途徑出身發財的,不可能不是讀工程的嘛。但以工程人來從商,起碼有一點是和只是讀商科出身的大有不同,就是「認真程度」。這點也是親身經驗之談。
因為讀商科的,由頭到尾都是看數字。大不了就改一改條數來遷就一下。但是工程的人,思維方式就完全不一樣。第一是「大話怕計數」,一條數,計得出還是計不出,不能憑空想像! 因此讀工程的,本來就是「數口好」嘛,再加上工程思維的培訓,真的是「咬住數字不會放」。而另外一種思維模式,是對「風險」的感覺。只搞數字的人,對於數字出錯的後果、和一個工程師對數字出錯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只看數字,錯了就錯了。但工程師計錯數:會死人的!
將兩者加起來,就會明白:一個既會咬住數字不放、而對風險感覺極強的人,做起生意上來會怎樣? 輸少嬴多囉!
而且對於「創新」這回事,也又真是「有志者事竟成」。不是硬着頭皮頂硬上的,也又很難走這條創新之路。於是乎可以最後排除萬難、掘到金礦的,自然又是上天眷顧那個肯死捱的計數人了。況且….的確在商科講「創新」,都又是閱讀人家的個案;但一個讀工程的學生,每日都是落手落腳在搞實驗,基本上是被迫每日都要搞創新呀。成功與否倒不是重點,實在是「創意」這個能力,應該也不是天生的、後天的操練也很重要。
所以要是讀商科而又想訓練一下這種工程師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最不吃力的,算是「電腦程式工程」吧?
不知道類似的研究,在香港有沒有做過? 總不成每天都抱怨年青人不努力。實在要往那個方向努力,也得要有個科學一點的說法呀。
Arts不是藝術, 是文科
回覆刪除另外工程系是不是特別賺錢也值得商榷
我會更覺得統計表可能只顯示學位分布
就以法律舉例, 在圖表上有一席位, 而比工程少很多
是不是讀法律就比較不賺錢? 其實是因為工程學位遠比法律學位多吧
同樣, 一般的文科學位也遠比法律學位多
當然也不能排除擁有工程學位的人,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是比較賺錢的
對於你最後講工程是落手落腳做實驗是搞創新, 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