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香港 2047 真回歸問題 (二) 論練乙錚先生「老年化很好」

「真回歸」問題,全城繼續熱議。而練乙錚先生在信報撰文,指「老年化很好」(信報201583日【氣短集】 「過去三年很黑.特別溫和派OK.選民老年化很好」)。這個話題切中一個有關2047的大問題,就是「到時誰人作主」?

按練先生文章所指:時間站在民主這一邊。原因為:選民雖然出現老年化,但對民主反而有利。他解釋,影響人們的核心價值和政治態度的因素不是年齡本身,而是時代背景、政治經歷、教育程度等「有機因素」。因此當10年後,40歲的人變成50歲,而最老的一批的選民會大部分自然消失,到時反而會增強「50歲或以上的人」的民主傾向。

因此練乙錚先生很樂觀地堅信:人口老化不是問題,時間站在民主這一邊。

以上論述,有對、也有錯。

就年輕選民的「覺醒」情況而言,這是真的。30歲以下的「首投族」人數,在2014年年底由於受到雨傘運動的影響,大幅跳升。其中尤其顯著的是18-20歲這一個組別。在2014年底的統計佔所有新登記選民的56%! 再加上截至30歲的組別,30歲以下首投族佔所有新登記人數66%!

「首次登記選民」的最新的統計數字綜合比較如下:

年齡分佈
政府公佈 2014年年底
 公眾分析 20157月底
追趕速度
最初佔比
最終佔比
18-20 小計
43,289
62,081
143%
56%
24%
21-25 小計
4,148
17,191
414%
5%
7%
26-30 小計
3,383
19,539
578%
4%
7%
31-35 小計
2,773
18,046
651%
4%
7%
36-40 小計
3,605
20,420
566%
5%
8%
41-45 小計
3,816
23,884
626%
5%
9%
46-50 小計
3,327
22,162
666%
4%
8%
51-55 小計
2,753
20,978
762%
4%
8%
56-60 小計
2,405
16,248
676%
3%
6%
61-65 小計
2,491
13,973
561%
3%
5%
66-70 小計
1,989
10,361
521%
3%
4%
71 或以上小計
3,282
16,087
490%
4%
6%
77,261
260,970
338%

不過至於老年選民的「被醒覺」,也是真的。大家可以看看我做的「追趕速度」分析。

在「後知後覺」的情況下,建制派用盡一切力量來追趕選民登記。而這個「速度」亦極為可觀。上述報表可以一覽無遺。而在「總量」上,截至七月底,30歲以下組別最終只佔增幅的38%

不過這個形勢,也正好符合了我去年的分析:強弩之末!

隨着老年人口自然消失、而新補充的人口不足,只要年輕人保持積極參與政治事務。練乙錚先生的推算是對的。只要年輕人爭取的是民主,時間的確站在民主這一邊。

假如民政事務局在「地區資源」配合一事上,未能「釋放」更多「奴動力」出來登記,那麼曾德成的死罪就很明顯了;而替換一個有深厚選戰經驗的劉江華出來陣前易師,也又都很明顯了:一切都是為了選舉工程。這樣看,大家會清楚一點沒有?

至於我不能完全同意練先生的樂觀,是仍然見到「六四比例」是堅守在「老年人」這一邊。2015年七月底的臨時選民登記統計如下:


年齡組別
總計

18-20 小計
111,711
21-25 小計
267,548
16.72%
26-30 小計
237,501

31-35 小計
252,785
36-40 小計
267,442
22.18%
41-45 小計
298,035

46-50 小計
333,317
51-55 小計
432,217
32.20%
56-60 小計
422,345

61-65 小計
337,195
66-70 小計
243,188
28.91%
71 或以上小計
486,076

3,689,360



如果將年齡分佈分成四個quartile,中間以45歲切開,可見45歲以下選民佔38.9%,而45歲以上佔61.1%。這個比例基本不變,但「老年化」的趨勢則穩定持續。2008年的數值分別是43.75%56.25%

不過2014年的雨傘運動有機會打破這個悶局,就是基於「政治參與」的熱衷程度。建制派只是「幸運地」還可以「補飛」搬出數以十萬的長者出來登記。但到底老年人口再「搾」下去,還可以擠得出多少選票出來? 這個才是「物理極限」的大問題!

而再回顧過去的區議會選舉,(這點早在去年113日【何不佔領區議會】一文已有詳述) 當中「建制派」的平均票值更只需要2,183;反而泛民要超過4,500! 誰人更懂得打區選? 不證自明。而「制勝關鍵」,就是有76席「自動當選」的議席。主要集中在港島東和觀塘。今次新世代的首投族空群而出,看來區選一役,對建制派來說,可以用「兵凶戰危」來形容。

不過練乙錚先生所講的樂觀「並非全對」,在於「選舉工程」不能只看人頭,看看議席的「票值」會更好說明這一點。即使泛民有多一倍的選民,也不一定能拿下與建制相同的議席! 而當中的最大因素,是不斷有新的組織冒出頭來,打住民主旗號來攻擊泛民陣營,不打自動當選的建制派選區,反而專門挑泛民的票倉來打,導致泛民根本不能抽身協調,更加遑論支援配票。

而先前亦已解釋過,建設一個公民社會,不止要注意上層的「政治架構」,更加要留意中層的「社會組織」。擅於打選戰的建制派當然不會不知道。因此港大的「校委會事件」就不難理解了。見微知著,其餘社會各個中層組織都面對統戰壓力,看看各大商會、工會、行會、傳媒、教育團體、社福機構、甚至教會等等…. 風向如何不問可知。

港府和建制如何「扭轉」練乙錚先生所指的「時間有利」趨勢? 中層組織就很順理成章地會演變成「新戰線」。最直接了當的,就正如劉遵義評「港大校委會事件」一樣,把學生都統統關起來教訓一下最好! 而這種高壓維穩的手段是六七暴動的時候,英殖政府用過的。練先生所指的「時代烙印」,不證自明矣。

不過回顧英殖政府的成功之道,由六七暴動之後的新政,就是「大派光環」,打造一個和理非非的價值觀。於是大唱「獅子山下」的同時,配合各種社會措施,保證「和平的人就有福了」的社會環境,書中自有黃金屋、肯捱就有出頭,跟大隊、不冒險,…. 還有「除非死人冧樓,絕不過問」,而且真的是「絕不追究責任」。這種意識形態的維穩,才是高手嘛。

之不過,英國佬交足功課,人人安居樂業,於是乎才可以將這種維穩思維推而廣之,並且深深植入港豬的 DNA 之中。但特區政府為了「爭取社會組織支持」,多年下來,派出了多少維穩費和利益交換? 到了「今時今日」,在特區「忍辱負重」的港豬,竟然連水喉水也不敢相信了。再用高壓手段,又可以如何? 而維穩思維的演進,最近就是連學生墮樓也要禁聲! 差不多可以出事的社會組織都全部出事了。這種境況,算不算是「死人冧樓」?

換言之,政治滲透社會組織,在回歸以來根本從沒停止過。英國佬的萬般不是,起碼還有法治;現在的特區政府,是披着法治的外衣來搞政治。所謂惡果只是自食其果而已。社會組織又如何可以不反彈? 如此折騰下去,能否捱到2047?

年青人能否「重奪未來」爭取自己話事的2047? 相信要看區議會的選舉結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