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從「定價權」看金融:為什麼中國學不了香港的管理水平?

前幾篇文章都用「定價權」來標題,其實講到底,證券也好、商品也好,要用金融手段來解決一些經濟難題的時候,不是隨便可以「抄」得來的。香港這個金融市場看似簡單,實則內裡的複雜程度,絕對不是中國可以隨便學得來。因此才有香港能替中國資產定價、反而中國不能。證券如是,看來商品也會如是。

兩地的主要分別是:香港社會早就習慣了如何遵守市場規則,法治的水平達到世界一流;但中國不是、也不知會不會。

就以同類的「救市」行動來比較吧。中國在2015年的「暴力救市」與香港1998年的「官鱷大戰」,本質上都是政府介入證券市場,打擊「惡意沽空」。但效果就完全不同。

首先回顧一下香港「官鱷大戰」的歷史。

話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所有亞洲市場無一倖免;貨幣貶值、企業破產,比比皆是。而香港當時最著名的投資銀行「百富勤」,都受到印尼債券爆煲的影響而黯然倒閉。香港作為唯一仍然堅守聯繫匯率的「新興市場」,早晚要面對一場金融狙擊戰,其實也是劫數難逃。尤其是資本市場在97前都進入了亢奮狀態,炒樓炒股、人人都是勇字當頭。

早在199710月,沽空港元的金融狙擊就已經進襲過一次。當時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金融管理局竟然採取「夾息」的方法來還擊,結果銀行同業拆息一夜之間抽高到300! (見金管局網頁介紹 http://www.hkma.gov.hk/chi/key-information/speech-speakers/jckyam/speech_030398b.shtml)

當時金管局的機械式反應就是以為大鱷都只是衝着貨幣而來,於是只是在意提高港元資金成本,令到借港元沽空的大鱷無利可圖。但當局勢估不到的是,大鱷是「多方夾擊」,包括沽空股票和期貨;於是在息口人為大幅扯高的情況下,證券和期貨市場就向下直插。聲東擊西的大鱷大賺而回,而香港資本市場就元氣大傷。還記得當時我公司剛好把收費公路上了市,存了一大筆錢坐在銀行裡面。當日的情況是銀行的老闆們都親自打電話來,只央求一件事,就是千萬不要把存款轉走。客戶求銀行就見得多了,銀行求客戶,當年異象也。

最後港元的聯匯是保住了,但資產價格的整體插水,就難以逆轉。查當時數據,恒生指數由19978月開始下跌,至19988月的一年之內,總共跌了60%。股票市盈率由1997年的高位19.2倍跌到1998年的8.09倍。而「負資產」的樓市也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出現。

到了19988月,食髓知味的大鱷眼見香港資產大幅貶值、人心虛浮(尤其在「八萬五」的肆虐之下),以為可以重施故技,但勢估不到,香港的金融監管當局,早就汲取了97年的教訓。準備好迎擊措施。蘋果日報在2008年訪問了當時代表特區政府披甲上陣殺鱷的前金管局「女掌櫃」(助理總裁)葉約德、前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兼重量級銀行家李國寶,以及御用經紀之一中銀證券副董事長馮志堅,披露當年打大鱷過程。

話說港府兵分三路迎擊:在股票現貨、期指及借貨三管齊下,盡可能令到大鱷拿不到股票進行沽空。政府入市,行動絕密,葉約德本人亦是早一兩天才獲任志剛通知。作為管理逾萬億元外儲的舵手,葉約德即時展開部署,包括「拉線(電話線)、整 screens(螢幕屏)、預 positions(交易位)、揀經紀」等,因外匯基金一直「無做開港股」,故她亦要確保後勤人員「識得交收港股」。為防洩密,她率領的入市小隊(起初數人,後增至約10人),只好「匿藏」在她的辦公室內,與外面的交易室隔絕。

大鱷在19988月初開始衝擊香港市場,也是先循着外匯的方向進攻。至813日,港股指數已跌穿7,000點,在低位6,600點左右收市。但814日,在準備就緒之後,外匯基金開始反攻,一路動用過千億元、聯同御用經紀大手掃貨。直至10月底期指結算日,恒生指數以10,154點收市。一路沽空的大鱷被迫高位平倉、損失慘重,從此不敢再來叫陣。其後還有一些投機份子死心不息,以為外匯基金終須沽出手上的股票離場,到時還可以有機可乘。但原來外匯基金的退場方式,是將「官股」進行「證券化」,打包成為「盈富基金」,一年之後以ETF 形式推出發售。港府不止順利離場,更加將香港的信託產品創新推上了一個新台階。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路。大家不難看出,香港金融市場就是有這些優勢:人才充裕,經驗老到,辦事有板有眼,而且紀律良好。短短幾日就可以建成一個絕密操作的大型金融指揮中心,管控萬億資金進行市場反擊。而金融市場上亦有大量優秀專業的金融中介可以共同進退;香港的金融市場有能力承接如此巨大的交易總量,仍然一切有條不紊。最後更加通過金融創新,將退場一事變成另一宗市場拓展的盛事,引入更多的投資者。這種能耐,中國想抄也抄不來呀。

至於中國的「暴力救市」又是如何?

先看背景情況,中國和香港在201411月開通「滬港通」,令到兩地證券市場可以開始聯動。中國和香港股票指數一路急速上升,上證指數在2014年年底經已突破3,000點,每日成交達到過萬億元人民幣的水平;至2015年初,各種理財產品不斷增發、私募基金圈錢忙個不停,連銀行的理財資金也相繼被巨大的利潤吸引而將資金不斷向證券市場注入,新開股票戶口由一年前不幾千宗爆升到過百萬宗。中國股市在幾個月之內,升幅就遠超100%。而上證指數由2014年年底的不到3,000點,一口氣在20155月底已衝破5,000!

不過開心背後,也早就有人指出暗湧不能忽視。因為在這麼短時間之內,大量資金湧入股市,市場實在未必能消化。在「錢多貨少」的情況下,中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有70%是超過50倍,泡沫大得嚇人;而早在2015年的4月初,就已經出現過一個短暫的「好淡爭持」局面。但市場上仍然人人看好「狂牛」而沒有半點避險意識。

卒之在20156月底,中國的股市「爆煲」了。而中國的監管機構和領導人,在這個地步才如夢初醒。報導指:正在外事訪問的總理李克強73日匆匆回國召集國務院特別會議,召集「一行三會」(人民銀行、中證監、中銀監、中保監)、財政部、國資委及主要央企負責人開會,商討金融市場應對之策。會中各主管對於救市並無太多分歧,但「如何救」,分歧不小。國務院高層傾向果斷強力救市,但也有核心部委建議,可以逐步採取措施救市。會議上,傳李克強不同意部分財金官員「擠牙膏」式救災措施,曾拍枱要求「暴力救市」。

「暴力救市」就是這樣稱呼起來的。當時傳出的消息是,救市措施包括:

1.      央行定向發行5,000億元抵押補充貸款,設立「平準基金」
2.      證監、銀監、保監各自落實2,000億資金,財政部5,000億資金,共組救市方案
3.      所有確定的新股發行暫停
4.      證監要求21家券商入市1,200億元

整個救市方案規模達1.72萬億元。最後入市的資金估計是兩萬億以上。但市場並無好轉,到8月底,上證指數回到3,000點水平,一切打回原形。雖然股市還在,但基本上已經變了「僵屍」,投資者只能觀望,因為一旦入市,又不知會不會被打成「黑手」;而反正又有行政指令,「准買不准賣」,還講什麼市場?

這個還不止,正在最高領導人大嚷「外國投機份子惡意沽空」之後,政府開始進行「獵巫」,將「惡意沽空」的所謂犯罪份子揪出祭。但原來被捕的,包括了國家隊的中信證券高層,而之後就更加連負責監管市場的中證監的副主席都被捕了;另一個國家隊成員國信證券的總裁陳鴻橋就乾脆自己上吊去了。還有為數不清不楚的金融才俊鋃鐺入獄、跳樓吊頸的.....到底是含冤還是畏罪,那就不再細數了。

中國這一次暴力救市的情況,揭露了很多大家都一直明白、但又難以當面踢爆的情況。所謂「獨特國情」的尷尬地方,今次一目了然:負責管理金融市場的,根本沒有風險意識;出了事之後,連如何救市還要爭論不休,所謂「大方向」誰個不懂? 但「如何」去做,才是專業重點嘛! 對於救市所需的資金,原來根本也沒有準備,需要由總理臨時籌措、由各單位徵集,甚至連做生意的券商都要「夾埋一份」。券商和基金面對一個精神分裂的狀況,就是到底要保護股東還是要支持政府? 最要命的,還是「人」的問題。到底所有事後被捕的犯罪份子,是否當初也有份惡意沽空? 還是只是事後趁火打刼? 而當中又怎麼一個外國人也沒有? 是全都跑掉還是根本只是籠裡雞作反?

換了是一百年前,鬼佬眼中會叫這種拉雜成軍的狀況為「紙老虎」。而今次的中國金融大戰,其實根本不必勞煩外敵來動手噢。

與此同時,香港再一次發揮回應國際金融風險的衝擊,2015年又一次完美地消弭了一場金融風暴。或者可以引述我舊同事,新任「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的意見:(見信報專訪:20151022)

他認為今次內地股災,更可貴是突顯出香港的價值,「(香港的)遊戲規則沒有改變,你說香港是提款機(被內地人在港賣股套現),但她是一部沒有上限、不會壞的提款機。」

香港作為中國唯一可靠的金融通道,難道中國不知道嗎? 奇怪在香港本土又有多少人知道? 而即使知道了,又能否懂得善加利用? 到了2047,香港這個金融聚寶盤,還能發揮魔力嗎? 假如這個金融地位就是香港賴以維持高度自治的免死金牌,香港人又可以如何自處和發展呢? 這些問題,在在都值得港人深刻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