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中共習大帝在海外演講的趣事。
正值中美貿易大戰正在開展之時, 習大帝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致詞, 其中見他講到「文明本無衝突」, 先是呆了一陣, 繼而笑個人仰馬翻。
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 宣揚天朝德威的時候, 對南蠻是什麼態度? 還不一樣是出動海軍陸戰隊, 介入東亞各地的內戰, 大封藩屬;還把「不服天威」的諸國首領生擒、押解回南京受降的嗎? 要是真的文明平等,
就應該學習當年的天子會盟, 而不是「賜人冠帶」吧? 這個「賜」字, 又當作何解? 撇不開中華上國的思維吧?
話說回來,上次提及日本人戰後寫出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 雖云是右翼極端, 但分析沒錯: 當年所謂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 其實也只是東西文明衝突下的其中一場戰役而已。東亞所面對的「大東亞戰爭」,
1945年的日本投降只是日本的終章, 不是這場戰爭的終章。而背景正正就是由明朝開始,
中國通過海軍力量(繼而包括後來被滿清通過不平等貿易安排),所建立的一場東亞國際秩序,被西方列強在十九世紀正式挑戰推翻所引發。
其實太平洋戰爭之後, 還有極大規模的韓戰和越戰, 中途還有大量的「反殖戰爭」, 包括印尼的獨立戰爭(1945-1949)等等。印尼獨立戰爭的特別地方, 是印尼的反日軍隊趁日本投降, 不等盟軍回朝就自行宣佈獨立, 搞得盟軍尷尬萬分, 結果「和平解放」變成前宗主國荷蘭對印尼土著的血腥鎮壓。同樣情況也出現在越南,
由胡志明統領的越共部隊不等法國支持的政府恢復就在1945年自行建政。越南分裂為共產的北越和依托英美法的南越。從此戰火就一直無法停止,
尤其後來演變成「代理人戰爭」, 冷戰殺到, 結果戰事一直打到 1975年美國徹出為止。
韓戰同樣都是由獨立戰爭演變為代理人戰爭, 1950年由北朝鮮借蘇聯軍力向美國支持的南韓發動侵略而爆發。北朝鮮到今時今日仍未結束對峙。不過越南反而在1995年後與「世仇」美國進行「關係正常化」, 這種轉變才是值得細心留意。
我之所以用「地殼變動」來做分析就是這個原因嘛。東西雙方由對抗演變成合作,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呀。這場東亞的「戰爭與和平」漫長演變可以從《東盟》ASEAN的建構得到多一點啟示:東盟最初是由「恐共」的東南亞國家所發起, 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 由美國推動的「貿易自由」帶動。通過經濟誘因, 促成大東亞的穩定作為對共產冷戰的抗衡。而尤其名顯的成績, 是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神話, 讓東亞各國「作出明智選擇」。而香港的所謂國際地位, 其實也和這場大東亞戰爭密不可分。所謂有自由, 有經濟, 但可以沒有民主, 就是那個冷戰年代的產物啦。
當初東盟推出的時候, 還有不少後遺症, 包括西方國家被指支持各種軍事獨裁者, 以反民主(其實是反共) 的強權經濟作為重建社會的主導; 大家看看南韓、南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等國家,
當時幾乎無一例外。
而亞洲的「民主化」浪潮之所以最終能到來, 主要是因為民族主義者放棄了親共立場, 到了80年代後期才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所接納。可見共黨份子在東南亞民族主義和獨立運動之中借力共產國際的外力來謀求去殖化, 才是東亞各國的民主和現代化進程最大的障礙。
這場「經濟戰」的成果就明顯看得出, 當年日本所推動的「大東亞共榮」其實沒有搞錯, 只是錯在日本以為需要通過武力來完成, 美國佬就用經濟來完成,可惜被迫按冷戰形勢而採取反民主手段被拖延。
最先改變這種形勢是菲律賓的民主運動
(人民力量運動. 1986), 正式確定後來被稱為「顔色革命」樣版。其後隨著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陣線瓦解,越南(1995)、老撾/緬甸(1997)、柬埔寨(1999) 等原本反美的陣營加入, 東盟加上APEC (亞太經合組織) 以及後來的TPP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等等, 都指向同一個走勢:就是「大東亞戰爭」的軌跡其實和日本戰後的情況差不多, 亦即通過放棄武力對抗, 轉而尋求通過與西方國家的和平合作, 來重新建構一種可以接受的國際秩序。
可見某些國家仍然抱著十九世紀的世界觀來看廿一世紀的情況, 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
(未完,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