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相信再過一萬年還在,雖然我總是認為真理愈辯愈明,我倒相信分別是在於「如何」辯論罷了。
文章出在《信報》2011年9月8日的《科學角度》專欄,由Nick Lee 撰寫,倒又平添了不少份量,起碼知道不是信口胡鬧。
話說因為菲僱居港權案開審在即,作者乃引用外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說明人有confirmation bias的特性 (我的說法是「選擇性固執」),因而結論「真理愈辯愈明是多麼過時的陳腔濫調」;也因而「社會兩極化」不會因為多了辯論而減弱、反而加劇。
想來也不能說作者講得對還是不對,因為引用的是學術案例,如要查根問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作者所引述的案例,只蜻蜓點水的指為「港大某學者….」、「另一位港大學者….」、「三十二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一次研究….」等等。那就更加要命,因為要查清資料加以核實的話,難上加難。
當然,作者也不是要寫甚麼學術論文,只是發表意見,那又是拿他沒辦法的了。
但這個命題若接納為真,甚至是科學性的真的話,那麼可以說一句:萬事俱休矣。
科學論證原本就是一場辯論,由最初的形而上理論進而以科學實驗來裁決;有造過學問的,當然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再者,即使是文學研究,也是一場辯論,否則何來《文心雕龍》、「紅學研究」種種。
所謂有所困難者,相信也只是在「社會科學」一項。而「決策科學」正正介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間,因此我在中大執教《政治辯論》課的時候,總是在導論一節強調和提醒學生:不要以為嬴得了辯論就等如真理在手。
按 Nick Lee 的說法,我倒是覺得是所見略同,不過結論不同已。
按 Nick Lee 所提供的案例,其中一種突顯「固執」的方法,竟然是拿假的資料來誤導被研究的對象,再檢查立場是拉近了還是拉寬了,以證明人是有「選擇性固執」的特性而已,並不客觀論證「人能否通過客觀討論來達成共識」。
因此有關的結論假如真的要用科學語言來寫的話,應該是「兩極化立場不可能消滅,而假資料會加劇對立。」止此而已,談不上「真理愈辯愈唔明」也。
至於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到底確定了人有「兩極思維」的「選擇性固執」、以及「假資料會加劇兩極化」又有何學術價值? 這樣也看不出,那可真是「執到寶當係草」矣。
因為一再印證「完全同意」是科學上不可能成立的謬誤;而培養好思考和辯論的能力,以能爭取共識,是減少決策謬誤的基本方法。
亦因此「少數服從多數」,以作為最合理的決策準則,是無可避免的結論。因此才又有邱吉爾所講的「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目前為止,沒有比她更好的制度」。而愛因斯坦也指,科學定論也只是「建基於暫時未被否定的假設」,大哉斯言。
假如以史為鑑,也會知道所謂「納粹黨也是民主選舉出來的執政黨」這一句「實言判斷」是多麼假大空的一句廢話。
皆因一戰過後,泛民主思潮主導了歐陸政治,因而才有魏瑪政府的「完全民主」制度,當年納粹黨代表即使在最鼎盛時期也只是和共黨平分春秋,各佔不了半數議席,本來也成不了甚麼大事,不過議事規則是要2/3決議,而不是簡單大多數,於是麻煩就來了,誰人才是「多數」?
由於納粹黨善於利用「否決權」、並且動輒鬧事,令到政府實際癱瘓,於是乎執政聯盟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勉為其難由納粹黨派代表出任總理,以免共黨得勢、使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被迫孤立;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一個「少數總理」而已,並且受制於執政聯盟的政治協調。
其實早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納粹黨的選票已開始逞倒退、而共黨得票反而上升,國聯也正式終止了德國的「戰爭賠償」,實在這個靠報仇鬧事上台的所謂「執政」也就好日子不會長得到那裡去。於是乎納粹黨的「政治天才」在希特拉坐好了總理位子後,推出了一個簡單的好辦法,就是「剛好國會大厦被縱火」,而又「剛好有一個疑犯被捕」,而這個疑犯「剛好又是一個共黨」,於是總理大人「迫於無奈」發出緊急法令,將共黨國會代表拉個清光。
國會之內,「無復異議」,才會成就所謂的「納粹黨也是民主選舉出來的」這種謬論。基本上是赤裸裸的造反而已。
而查其根由,也不能同情共黨,假如有看過《卡爾.波普》傳記的話,都可了解這位當初也「仰慕共黨」的熱血青年如何驚醒成一個反共的哲學精英。正正就是他親眼見到共黨「爭取政權」的手段,也只不過是「人為地加劇社會矛盾,逐步激起鎮壓,來誘發更進一步的社會矛盾,以至於最終革命」。
明乎此理,對於納粹黨「青出於藍」,也又不用大驚少怪了。而推而廣之,對於一切以製造矛盾來撈油水的投機份子,也又不可能寄予任何同情。因為只是求利,幹啥跟「它」談情的?
其「奪權方程式」不外如此:為民請命,加刻矛盾,爭取列席議政,進一步加劇矛盾,泡製假事端,最後造反執政。
幹啥不坐下來好好談談、以求實際解決問題? 因為不會達到最後一步「奪權執政」也,而過程中又不能清除異己,對於一眾熱血青年,更又何其不暢快。
對付此等文革造反派,極其量也只能按孔夫子的指引「以直報怨」而已,辯論要做到「真理愈明」,只能「以真求勝」,一味靠講大話的,除了「教壞細路」以外想不出第二句。
而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人是認為「辯論不能講真話」。Well…..上文不是已講好「兩極化立場不可能消滅,而假資料會加劇對立」? 那又和「國會縱火案」異曲同工罷了。這是「武功」和「武德」的分別。
至於如何「執正嚟做」,這才是「政治技巧」。還記得前文所講的「粟米班塊」噢?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知相比「班塊」又何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