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思維不止靠文字

賜官又有好文章。
2011126日,劉天賜在信報《生命通識》欄寫了一章《哪些年,我們一起講故事、畫圖畫》
主題是「表達能力」的問題。引用他兒時經驗現身說法。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以賜官的學識,絕對可以對「溝通科學」指點江山一番。但他老人家獨愛從平易處說起,也見當中高明之處,就是免了曲高和寡的麻煩。因為可以觸及世人的普遍日常經驗,也就無需拋書包也能說教了。
話說賜官說兒時念幼稚園,有「說故事」和「畫故事」兩課程後來才感覺到,訓練講故事對日後成長「何等重要」!
他指:
踏入社會,無論當什麼崗位,哪怕勞動工作,都要見工。見工不能以語言表達,則吃了一大虧焉。且日常生活,要麼向朋友借錢,要麼向女士求婚,皆要口才表達也。古往今來,中西社會皆重能言的人,奈何各級教育課程不設呢?
今天暢言民主,參與選舉,任被選人缺乏口才(辯才、急才)便是更大的「缺失」了。懂得怎去說話、修飾詞語、埋下潛台詞、調校語言節奏、聲音高低抑揚,皆是人生重要的生活技術也。
現在社會,電子工具發達,影像表達,圖像表達最為常用。有謂「一張圖像猶勝文字千言」。所謂圖像教育也者,不是在於教導技術畫出圖像、不是教導技術製作出影像,而是教導「圖像、視像」的思維方式。
以上主旨,其實2001年開始,我早在大學的《政治辯論》課也有交代過。就是人的思維不是純文字的抽象概念交流,也包括了直觀的影像思維和感性思維等等因素。因此為電影之所以感染力強大,是因為它不單止有語言上的概念交代,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語言以外的影像和音樂等等直觀和感性原素,因此可以涵蓋的溝通範疇自然就更為全面廣泛,那當然就是有更大的感染能力噢。
賜官也有一點牢騷,就是:缺乏了圖像教育,則思維方式單一,文字思維也教不好,叫學子怎去應世?
其實有領教過我上課的學生,以及和我開過業務會議的行家,相信對於我「非常手痕」這一點習慣是絕對不會陌生的。我的手痕在於每每討論到關鍵的時候,我總會信步踱到白板前面,抓起筆來就來「畫公仔」。
畫的不是概念架構的關係畫、就是電腦程式的流程圖,甚至是「因果關係圖 」。藉以作為解決難題的手段,以及向現場聽眾握要說明討論重點的手段。
此習慣何來也? 其實只是小時學電腦,需要用流程圖去做「指令設定」久而久之,就與「決策科學」一併融合,作為思教輔助工具也。
再看先前介紹過的「思考方法」參考書籍, Cederblom Critical Reasoning,當中第八章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 Six Steps to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deductive arguments,也是用了一個流程圖來說明「六個步驟」的概念分析程序。
之所以也說太陽底下無新事物,有些東西說穿了,其實真是非常簡單。我也早在《慎思明辨》提過了,就是世間不論看起來多麼複雜的理念,都可以用六個步驟就足以概括分析,看來我也不算白掉書包耶。
其實在教辯論的時候,我也和我的學生提過:所有應對策略,只需要一本《孫子兵法》;所有思維分析,不離六個步驟。有點像金庸筆下的「張無忌學太極」:招式越學越少。
其實我教書也不會長篇大論,更不會無端將簡單的東西過於複雜化。因為想得太多,有時反會是一種「智識障」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