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資本主義是怎樣解決中產危機的?



前兩天有電視台打電話來找我想做訪問,皆因寫了一篇《香港中產慘過做鬼》的文章被轉載了出去。的確那篇文章有點「火頭」可以煽情一下。本來上鏡為民請命、起碼申訴一下,是義不容辭的。但由於身份仍是一隻投資銀行的肥貓,算是計入「人民公敵」一類。雖然我的境況比起中產更慘,但自己想想形象也說服力不強,於是推薦找我的學生訪問去了。

想不想訪問那是電視台和我學生的事了,但不知效果如何。起碼他有一個「正常」的中產家庭:上有高堂、下有妻兒,職業正常,收入固定,有點「恆產」,算是樓奴。由這個「人版」來演譯應該好一點。不過和所有香港的中產一樣,我這位老好人學生非常「安於本份」從來沒有半點世界觀,一味逆來順受,從來沒有想反省過「其他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我寫這篇文章來「開年」,算是給他一張「貓紙」吧。也讓大家了解一下,到底香港的中產的慘況如何。假如各位傳媒的朋友、或者非常意外地本港的各位父母官會留意一下,也來想想辦法,那算是替香港的下一代積點陰德。這樣開年也算還了個願噢。

先說香港中產之慘,不是在於先前所講的「夾心人」的事實慘況,更在於「不知到底因何而慘」;甚至是本身其實「為虎作倀」、不停的積下冤孽而竟然不自知也。「吃人」是罪孽,但又有誰人像魯迅一樣,會反省某些自以為良好的動機、背後原來其實也是「吃人」的一部份呢?

如有不信,請留意一下,大家一直認為是「資本主義邪惡大本營」的「美利堅帝國」是怎樣處理「中產危機」的問題的。長篇大論也又可以省了,就信手翻翻《新聞週刊》2012625 (p.16) 的政治專題吧。文章題目是:Middle Class R.I.P. (中產, 安息吧)

該文發人深省的地方有兩點,第一是以「美國夢想」起題,第二是從宏觀歷史講美國先父的努力。

「美國夢想」是甚麼? 文章以故事破題,以一對中產人士的對話來勾勒。當時正值總統選戰期間,話題當然離不開「兩黨政治」啦。作者講述某朋友在高尚住宅區和共和黨的隣居聊天,談及為什麼自己是「民主黨」。他說解釋:自己對美國社會很感恩,因為本來一窮二白,但由於有免費的公共教育、有公平的就業機會,雖然捱得很苦,但仍能出人頭地。於是他問他的共和黨朋友,你看看你的園丁,難道你不認為他的孫子可以有像你和我一樣的機會嗎? 他的共和黨隣居不以為然的聳聳肩,說:他的孫子可以繼續替我的孫子做園丁啊….

稍為有點人性的都知道這叫做「神憎鬼厭」。但到底美國人又是如何「文明地」處理這種「階級矛盾」的呢?

作者於是引述了一些最簡單不過的歷史事實出來說明。就是美國本來也面對過「中產危機」的,但由於政策施行得宜,不單止解決了問題,更替社會造就了史所罕見的繁華盛世。

美國中產的日子在經濟衰退的時候也很不好過。但當時的政府,只是做了一些很簡單的事情,就已經可以把情況扭轉。

例如1945年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的「國債」其實比起2012年更為嚴重。要麼就是「大家勒緊褲帶」把日子「捱過去」。亦即美國中產可以變成「一無所有」,將問題「消弭掉」。但美國總統艾森豪二話不說,反過來把累進稅率的頂點提高到91%!  然後把有錢人(包括發了國難財的有錢人) 他們的閒錢拿來投資到「公共開支」上面去,包括:增加教育開支,讓國民包括退役軍人有能力重新投入建設社會,住屋津貼讓工人居有定所、創新科技製造新的工商業機會。種種「積極干預」的結果,是美國社會只用了17年時間,就通過中產帶動的經濟發展,把國債下調到戰前的低水平了。

再例如1993年克林頓上台的時候,同樣是一個中東戰爭之後的爛攤子,國債又是高不見頂。於是他也採取了相同的措施,但不需要那麼激烈,就是將最高稅率調到 39.6%,然後將有錢人的閒錢花在教育、科研、創造就業等等支持中產的振興措施上面去,美國中產又能站起來了。於是美國竟然又神乎其技地將「政府預算」創造一個「零超支」出來!

很明顯亦很簡單,「能者多付」本來就是一個常識,而政府要做的就是「資源再分配」嘛。而香港的中產,根本上能支付的已經在「多付」(比自己能應付的還要付得多),但真正「大富大貴」的「資產階級」又在負擔多少呢? 香港的政府又會否真的像一個「資本主義政府」一樣來處理問題呢? 假如香港政府的行徑不像一個資本主義政府,那麼它又是什麼呢?

我想:它只是一個「富人政府」。而香港的馴良中產,實在是為虎作倀而已。

有一點是很多朋友也可能跟我過不去的,就是我不贊成取消「遺產稅」。因為香港不知怎的,竟然在董建華皇朝期間,由「中產支持」取消了遺產稅。於是乎最有錢的富一代,可以在毫無成本的情況下將資產(其實就是社會權力) 直接交棒給自己的富二代。政府無從將資源重新配置到教育、住屋和醫療等等中產絕對需要支援的環節裡面去

中產基本沒有多少資產,幹啥又要替富人抬轎呢喂? 原來是基於「雞碎咁多」也不想負擔,自己父母可能有一點積蓄,政府「不應該乞兒兜裡搶飯食嘛」。人可以豬腦如此,富一代又如何不開心到死呢因為其實只需要將「遺產稅」的起稅點訂高到中產以上就可以了嘛,為何又要非取消不可? 情況正一如「取消居屋」一般的自殺行為。

另一樣東西,是「炒賣稅」的問題,香港根本沒有嘛。結果房屋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住的;而中產之所以認為「房地產的投機行為沒有問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自己也是在投機之中得益囉。怎麼又會這麼白痴? 自住和給家人居住的又怎算是「炒賣」?  而拖拉到今時今日,居然只能祭出一個「港人免稅」的胡鬧東西出來,結果當然是一塌糊塗啦。中產仍是一世房奴,也算幸運的了,還有絕大部份是「望樓興嘆」,想做房奴也不成。

香港的中產,其實最能指望對自己有幫助的,是「工商服務業」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因為即使技能低一點、不想「終生學習」的,也起碼也有工業和服務機會嘛。想創新自主的,有商業嘛。但在地產業「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景況下,中產只能一世為地產商打工。看看現在百業凋零的情況,香港的中產又認為自己的兒子孫子的日子會比自己好過嗎? 能替富二代開車門,算是打賞你的了。

有沒拿個計算機打幾個簡單的數字,計算一下為什麼「房地產一枝獨秀」呢?   

持有土地和房產的成本是多少? 土地和房地產的增值空間是多少? 當中的利潤是多少? 而政府通過「征稅」所能回饋社會的財富和權力再分配又是多少

打一份工的收支和稅負比例相比較之下又是如何?

既然政府能幫富一代做到「多拿少付」甚至是零成本,富一代以至富N 代自然就是穩賺不賠。然後按現有的財富增值再不停地去「侵略」其他人的「生存和作業空間」、通過「尋租行為」將中產所生產出來的價值敲詐乾淨 (你想賣多少碗雲吞麵才夠錢交舖租?)。這個境況就是香港中產所一直奉為「香港精神」的價值嗎?

香港中產,醒醒吧,你們只是預先把你們的子子孫孫的前途賣斷了,來換取一時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而最令人心疼的,是在這樣做的時候,以為只是賣了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仍是「嬴在起跑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