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從來都自誇「勝在有廉署」,不過今次是否真的一面倒讚好,倒是開始有些懷疑了。還是人的天性總有貪念,永遠也消滅不了?
話說「新鴻基案」應該是特首選舉前已應該盡早執行,意思是廉署是為了避免「介入特首選舉」才會押後執法。
林指去年已有傳聞廉署偵查許仕仁,提出「一向高調的許仕仁轉為低調,不再為唐英年助選,就連他的愛將前新聞秘書開設的公關公司,亦不再為唐英年效勞。去年 11月,許仕仁賣樓又賣馬,兼且辭去某銀行的非執董職務,似乎是為了今次案件作出部署。但這四個多月以來,廉署卻一直沒有採取拘捕行….」
不論此理是否可以說得通,以政府執法的速度來說,也又不能一廂情願指廉署一定是為了政治考慮才拖慢來做。因為一般由立案到執行,總有個講不明白的時間差,皆因搜證不能馬虎也,假如是名正言順可以執法,但到最後關頭讓壞人以「技術理由」逃出法網,廉署執行組簡直要切腹謝罪也;繼而法庭的處理速度更加又是「超龜速」以保證「寧縱毋枉」,那又更加不在廉署掌控之中了。
林又引述:近日廉署的民意調查顯示市民對貪污採取「零容忍」態度,而最值得關注的是私人行業,包括建造及工程界,以及地產及金融服務界。
今次「新鴻基案」能把地產界其中一家首富拉下馬來,廉署相信也不枉市民信任。但假如這也是「因應民意來辦案」,似乎又是某程度上的「政治取向」耶? 怎算?
假如從「政治」着眼,為何又只拉唐營,難道梁營又清過清水乎? 區議會的種票案怎麼又總是打不着建制派的頭目呢?
回首看看廉署去年的表現應該會有多一點安慰,數據看來又不是那麼「政治取向」。
廉署全年接到舉報超過三千宗,但涉及「公營部門」的,不超過1/3。要不是選舉期間舉報大增,全年的主要打擊對象,應該算是「私人商業」為主。當中實在甚麼都有,包括樓宇管理、非法回佣、生意非法轉介等等。
也別忘了,連超市奶粉非法調包做水貨都有。只不過最意外的,是有點「滯後效應」的教育界問題;也不是近年的新聞啦。其實廉署自2010年已有留意到,教育界的舉報個案大幅增加超過40%。只是到2010年才例外地撈到一條「奇妙魚」梁淑貞,而事發早在2006年,也要拖拉多年才能立案,算是「教育界首例」。
不過據國內朋友指出,香港這些所謂「官商勾結」,包括曾特首的旅遊招待水平來看,簡直算得上是「清廉得可以攞貞節牌坊」!
這也不是開玩笑的。上星期到中大聽校長介紹中大的深圳校園發展計劃,校友的第一條問題就是「如何防貪」。
引起校友注意的原因是2006年一宗案件,由武漢來港入讀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的25歲女博士生,為求在考試取得好成績,將一萬港元現金放在她系內教授的信箱,希望能向該名老師取得試題及答案。
英國人能留下來的德政,廉署算一等功,不過能否繼續「生根」成疑。有點擔心像《考工記.總叙》所云:橘踰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這種才叫做「國情」嘛。不過有點講不通,「變化」是單向的嗎? 怎麼來到香港的人也不會變得清廉起來?
因此當校長提到在深圳校園要提倡「高薪養廉」的時候,校友都有點茫然。試想像一下,原來一個博士生為一次考試的題目,「慣例」是「孝敬」一萬元現金。一班有多少人? 一年出多少次題目?
教授的薪水如何高,也不可能比擬吧。因此除了是「自律自覺」之外,還可以有甚辦法?
香港可能廉政風暴講不上,風雨飄搖倒可能是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