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秦代之前的金融管理知識水平


前文講大秦亡於金融風暴,根據近年考古發掘出來的時間囊,提供了對歷史文獻的佐證、也修正了不少以訛傳訛的故紙堆說法。其中一點引發反思的,就是秦國以武力「統一」中國之前,到底中國大陸地區各國的金融管理,實在是一個怎樣的景況? 而秦國以其「好打得」的「工農兵」管治能力可以武力統一天下,但馬上得天下又是否可以馬上治天下? 強秦再強,又能否駕馭一個高度發展的龐大金融市場?

就「包山楚墓」的竹簡記錄顯示(年份約為公元前320年,秦統一前約100),即使身為南蠻的楚國,也有大宗的金融交易一直存在,不止是民間的自由交易這麼簡單,更包括政府與私人商業之間互相借貸的金融互動。當時各國政府,與市場持份者,基本上是「平權」的,並不存在什麼剝削或者不公平對待的問題。

而有這種水平的金融自由交易經驗,才能累積出相適應的金融理論。不過由於秦始皇的其中一個「德政」就是夷平六國的宮室,當中有多少可供參考的記錄被同時焚毁? 又真是天曉得了。現在唯有寄望其他時間囊陸逐出土,以供後人論證。

而現時仍能傳世的金融理論,大家可以參考《管子》。文章雖然不是真的由管仲親自寫成,但後世所能對號入座的原因,的確是因為這套理論在戰國甚至更早之前,已為各國所共用,只是管仲以其治理齊國的經驗,適合作為代表人物而已。

有關管子對金融理論可與現代水平相符合的分析,大家可以參考宋杰著《中國貨幣發展史》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68頁:有關「貨幣供應與物價」一項,「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管子,山國軌七十四),意謂:國家如果收縮貨幣供應,令到貨幣九成在官、一成在民,那麼幣值就會大升、而物價就會大跌;相反國家大量發放貨幣,用來收納物資的時候,幣值就會大跌,而物價就會大升。

這種理論放了在現今的眼光來看,平常得很。不過假如放了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空,是否表示當時已經同樣了解「貨幣供應與物價的關係」? 很明顯吧。那麼這種經驗何來? 真的只有從實行過自由貨幣政策的經驗而來嘛。

而同時需要反思的,就是所謂「錢重難用」或者「大錢」「小錢」是什麼意思? 也很明顯,不是真的指「實物貨幣的輕重」甚或「實物貨幣的大小」,而是貨幣的兌換值。錢重難用是用來形容物價相對於貨幣的兌換值太低,因而無法支持物資流通,因此所謂「更鑄小錢」就也很明顯不是把硬幣改細,而是增發貨幣,以增加交易進行。這是用增加貨幣供應的方式來剌激經濟嘛。

而相關的理論,也可見諸國語.周語下》的「子母相權論」。約公元前524年,當時周景王二十一,由於「大旱」,政府收支拮据,於是企圖「鑄大錢」,用來收斂物資以供政府開銷。很明顯,周朝的所謂中央政府,到了戰國時期,根本不是富有的嘛。因此卿士單旗反對這個措施,理由是:

古者天降災慶,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民患輕,則為之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匾乎? 民若匾,王用將有所乏,乏將厚取於民。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且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為演汙也 ……奪之資以益其災,是去其藏而翁其人也。

講得很坦白,就是貨幣不是隨便由政府決定兌換率的。假如不按經濟規律而調節貨幣供應,「廢輕作重」亦即人為推高貨幣兌換價,那麼「民資」當然會被政府所奪取,但經濟收縮就無可避免。

反思一下,史記.平準書》所謂的「秦錢重難用」,是什麼意思? 還不正正就是人為提高貨幣兌換價囉,目的就是掠奪民資。這些金融理論,早在秦統一天下之前的三百多年,就經已是各國的「通識」了。

再回顧「包山楚簡」所記述的政府與私人商業之間的自由信貸關係,以及國家黃金儲備用來穩定物價以及解決短期公共財政開支等使用情況,足可見這種金融自由的水平,在秦統一天下之前起碼一百年,就已經相當成熟。

反觀「睡虎地秦簡」所描述的半兩錢使用情況,真的就只能算是「代用券」一類的東西。相比較之下,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秦始皇統一天下十年之後,仍未能統一貨幣就是這個原因。在統一初期,很明顯是「金融雙軌制」。但雙軌制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政府不能隨意斂財! 金融自由,對於一個自然傾向胡亂花錢的極權政府而言,實在是一個極大的約制嘛。

照正常道理,假如秦朝中央政府是傾向亂花錢,而的確大建宮室、對外用兵之類,是會引致貨幣貶值和大幅通脹的。但為什麼歷史經濟學家反指秦朝出現的是「嚴重經濟緊縮」呢? 這點就可以由秦朝政府的「解決方案」來理解了:金融自由阻礙極權政府運作,於是乎「很合理地」,極權政府取消了金融自由。

秦政府最終的做法就是廢除六國貨幣以及一切非半兩錢的金融結算。另外就是強遷天下富豪,「共」了他們的身家。所謂「秦錢重難用」的作用,也就早在單旗的「子母相權論」就講得很老實了,就是用來掠奪民資。

種種粗暴干預經濟的措施,在現代世界的共產主義國家都幾乎同出一轍;而後果也又是千遍一律了:就是嚴重滯脹、信用破產。表面上是通縮,那只是因為貨幣被人為地定下過高的兌換價,但實在是物資供不應求而有超級通脹。「平衡」的方法就是強大的地下經濟,由黑市交易來解決!

在蘇聯在解體之前,其實也經歷了同樣的內部蛻變,直至到地下經濟再也無法被駕馭,卒之土崩瓦解。極權政府到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明白? 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真的與人無尤。崩潰解體的成因,永遠就只是自己的無知與極權而已。大秦亡國拿來比較蘇聯解體,又如何? 這點鑑古知今,才是發人深省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