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註: 即時有人提問, 到底所謂外來炒家有幾大影響, 於是唯有即時增補, 詳見最後一段增補部份
結論好簡單:香港嘅樓價,唔係由香港人炒起;而盲搶地嚟起樓,只係「盲搶香港人嘅地,然後賣俾唔係香港嘅人去炒」。
是咁的:我兩個學生好耐之前都已經買咗樓、上咗岸。不過都不期然問起,既然香港仲有咁多人話買唔起樓,點解樓價仲會發癲咁炒上?
問得好。不過假如有人知點解,應該唔係攞諾貝爾獎,而係俾人滅口。既然冇人被滅口…so
far so good,呢個問題,應該係冇答案嘅。因為香港嘅住宅,唔係淨係得香港人買。統計數據只適用於分析能夠分析嘅部份。對於不是香港本土購買力部份,由於政府真係乜數據都冇,因此冇得計。
先從基本功做起。一般計算「購買力」係用price-to-income
ratio 嚟計。亦即「樓價與收入比例」。其實同「阿媽係女人」嘅道理差唔多啫:睇餸食飯。
香港樓價數據主要來自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相信老作都有個譜咁解。而收入方面,數據主要來自《統計年鑒》(2013年11月出版,刊登2012年數據),以「家庭入息中位數」為基礎。又係假設數據夠大,七除八扣都仲有個譜啦。以下數據全部來自統計年鑒,費事煩。
按2012年數據,香港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大約係$25,000
(有從事經濟活動部份,唔計綜援同唔使做嗰啲)。
而同期樓價,以600呎標準嚟計 (約50平方米,即係B類住宅,介乎40平方米至70平方米,平均當佢係600呎左右啦….),港島區每米售價約為
$112,158、九龍區$92,997、新界區 $65,319。
換算比率係:香港區4.48, 九龍區係3.72, 新界區係 2.61。
乜意思? 即係你要白做4.48個月,就可以喺港島區買到一平方米嘅住宅。而假如要買50平方米,即係要224個月….18.67年左右啦。(呢個數據,之前一年係大約17.6)
換言之,一個「標準家庭」平均要用18至19年嘅「收入」去買一個港島區嘅標準住宅單位。
之不過,呢個只係「收入」,唔係「支出能力」,除非你真係一個仙都唔使。如果以「月光族」標準,亦即係個個月都使得晒、冇錢淨:即係 – 唔使旨意買樓。而如果你嘅收入冇兩萬五一個月,都係唔使諗買樓,計唔到條數俾你睇,自己度掂佢。
又換言之,買樓唔使旨意真係自己俾錢,而係只能指望儲到首期然後銀行肯借錢俾你埋單。然後…..
一世人就還債俾銀行囉。當然,假如你月入唔止呢個數,又買咗樓, 而樓價又乖乖地拾級而上,咁就恭喜你中六合彩差唔多,水漲船高,到時細屋換大屋,上岸。
亦都聽過一啲古仔,話有個上進青年個個月死慳死抵,結果真係20年儲夠錢,唔使借錢都買到樓。當然,以一個四十歲左右嘅「中坑」嚟計,都勉強仲可以入選「十大傑出青年」(真係用四十歲嚟計「青年」噢! ) ….相信係住緊喺公屋,然後可以申請買居屋嗰隻,否則私樓如果計埋租金條數,真係計唔到收入。
但係假如大家「打爛砂盤問到篤」,睇清楚條數,大家會發現過去十年,「負擔比率」其實係嚴重惡化咗:
睇番2002年數據,以最貴嗰一欄嚟計:港島區住宅係
$34,177/米
(當時都仲未有沙士!),而入息中位數係 $20,000,負擔比例只係1.7! 亦即白做7年已經可以買到一間屋仔。所謂「儲錢買樓」嘅能力,應該係過去十年以來,惡化到得番
1/3,主要因為住宅樓價狂升300%!
而同期收入 (中位數) 上升只係25%。
而且這個「惡化趨勢」並無停止。
不過大家條命又好似並無延長 3倍嚟俾你儲錢或者供樓;而即使鬥命長都係冇用嘅,因為收入升幅連樓價升幅嘅十份之一 都冇,差距只會越拉越遠。
所以:私人住宅樓價升幅與本地經濟
(尤其是本港人口嘅收入變化)
係「冇乜關係」。按此推理:香港人死無葬身之地…..係啱嘅。
咁條數係咁計吖嘛!
唔想咁計?你去問專做劏房個「波叔」囉,我又唔係呢方面嘅專家。佢話係「供求問題」之嘛,可以用一招「盲搶地」嚟解決。
不過我都有讀下書嘅,知道供求總有一個譜,就係「價格係由購買能力決定嘅」,冇人出得起價錢,個價就會落番嚟,呢種情況同地心吸力一樣嘅啫。如果呢個邏輯講唔通,咁即係「呢個假設有問題」,香港嘅樓價唔關香港人嘅事!
而假如香港樓價同香港購買力無關,咁即係起多啲樓,都唔等如香港人買得起樓喎!
關香港人鬼事咩,極其量係俾多啲樓去俾啲唔係香港嘅人去炒!
換言之,用「盲搶地」嘅方式嚟起樓,結果只會係「盲搶香港人嘅地,起樓俾啲唔係香港嘅人去炒」!
咁仲講乜鬼香港房屋政策吖,專心啲搞劏房啦。
增補部份 : 到底外來炒家影響有多大?
還是那一句, 政府係乜鬼數字都冇, 但係從征收 "特別印花稅" SSD 以及 "買家特別印花稅" BSD 後果可以倒轉頭推算 - 一半甚至以上
我哋可以由政府土地註冊處嘅住宅交易數據睇得到
SSD 在2010年11月推出, 旨在打擊 24個月之內將物業轉手的炒家; 在初時好似幾有效, 但係好快就被炒家睇穿, 只要有本事持有24個月, 一樣可以賺到好多錢, 於是乎交易宗數由推出初期每日8000宗以上, 急跌至 4000 宗之後, 影響消化咗, 反而強力反彈到每月一萬宗以上! 維持全年平均 每月 8000 宗水平.
換言之, 打擊短炒, 完全無效.
反而 BSD 在 2012年10月推出, 旨在打擊 "非本港永久居民" 購買物業 - 效果係即時唔見咗一半交易量, 而且唔似得 SSD 咁樣, 可以反彈.
其後交易量由每月8000宗以上, 插水至4000 宗以下, 就算年尾反彈都只係輕微, 全年維持在每月 4000 宗左右.
推論係 - 非本港永久性居民炒賣本港住宅, 交易量不少於市場總量一半
假如咁樣都唔係證明樓市俾外來人炒起, 咁算係乜?
但係點解數量唔升, 但係價格冇跌?
傻豬嚟嘅, 只要仍然有部份炒家仍然可以賺到錢, 而且只係需要集中炒幾個指標性樓盤就夠. 咁樣俾多些少稅又如何吖? 唔擺低些少錢, 你哋啲香港人瞓街呀.....你以為邊個得閒養你哋呀? 咁樣先至可以俾全世界睇到, 啲非香港居民嘅炒家係幾咁低調同埋有同情心吖嘛.
歡迎據理指正
補完再補: 此地冇銀三百斤 - 我實在冇足夠資料講得出所謂非本港永久性居民到底係乜鬼國藉, 唯有再查找不足
增補部份 : 到底外來炒家影響有多大?
還是那一句, 政府係乜鬼數字都冇, 但係從征收 "特別印花稅" SSD 以及 "買家特別印花稅" BSD 後果可以倒轉頭推算 - 一半甚至以上
我哋可以由政府土地註冊處嘅住宅交易數據睇得到
SSD 在2010年11月推出, 旨在打擊 24個月之內將物業轉手的炒家; 在初時好似幾有效, 但係好快就被炒家睇穿, 只要有本事持有24個月, 一樣可以賺到好多錢, 於是乎交易宗數由推出初期每日8000宗以上, 急跌至 4000 宗之後, 影響消化咗, 反而強力反彈到每月一萬宗以上! 維持全年平均 每月 8000 宗水平.
換言之, 打擊短炒, 完全無效.
反而 BSD 在 2012年10月推出, 旨在打擊 "非本港永久居民" 購買物業 - 效果係即時唔見咗一半交易量, 而且唔似得 SSD 咁樣, 可以反彈.
其後交易量由每月8000宗以上, 插水至4000 宗以下, 就算年尾反彈都只係輕微, 全年維持在每月 4000 宗左右.
推論係 - 非本港永久性居民炒賣本港住宅, 交易量不少於市場總量一半
假如咁樣都唔係證明樓市俾外來人炒起, 咁算係乜?
但係點解數量唔升, 但係價格冇跌?
傻豬嚟嘅, 只要仍然有部份炒家仍然可以賺到錢, 而且只係需要集中炒幾個指標性樓盤就夠. 咁樣俾多些少稅又如何吖? 唔擺低些少錢, 你哋啲香港人瞓街呀.....你以為邊個得閒養你哋呀? 咁樣先至可以俾全世界睇到, 啲非香港居民嘅炒家係幾咁低調同埋有同情心吖嘛.
歡迎據理指正
補完再補: 此地冇銀三百斤 - 我實在冇足夠資料講得出所謂非本港永久性居民到底係乜鬼國藉, 唯有再查找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