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又有好文章,2012年3月31日,財經版《毋枉管》張總的《認識假貨的學問》。雖然不是平日我推薦的文化版,但教育意義一樣好呀。對於先前處理「新聯事件」,實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日金融界熱話,又是「民企爆煲」,一眾賓架大吐苦水「中環行街要小心,一地都係眼鏡碎」,有人笑稱「分析員反正不戴眼鏡算了,睇乜都冇分別」,更有「內幕消息」四處飛,指某「四大」老總說「不止是一間四大的核數出問題,只是最早爆鑊而已」。
回頭想想,先前高盛的前僱員大爆高盛的「欺客文化」,拿來對比一下,很明顯呀,出問題的又不是一間投行了,總不成現在出事的,全是高盛的客戶罷。搞笑的是,怎麼「揀股專家」都會這個模樣?
有些事情,其實「常理」已很夠用,但不知怎的,香港還要拼命搞「通識教育」,先前我撰文推薦「福爾摩斯」,拿來比對張總的文章,又是會心微笑,皆因真是一里通、百里明呀。
文章寫「紅酒」,舉例而已,其他種種「弄虛作假」又何嘗不是如此邏輯耶?
話說「國內最流行的紅酒,不知何故是五大的 Lafite…是五大產量中最少的,每年只生產二十五萬瓶….但大陸的年銷量是二百萬瓶,是總產量的八倍!」換言之「每四十瓶只有一瓶是真的..」
看畢真是「笑到碌地」。還是那一句:錢不是萬惡之源,貪錢才是(或者貪便宜也算吧?)。因為這些假酒售價也不便宜,「由數百元到數萬元」,連假的都可以叫價數萬元? 是噢,誰叫「真的」的確是貴噢,「假 的」叫價便宜沒人信嘛,哈哈哈。
那麼這個「假的」又是如何避過「常識」這一關的呢? 還記得先前我閒聊過有關「驅魔人」的故事嗎? 第一件事就是「能否叫得出真名字」。
張總也又真有心,羅列了一大堆「品牌」出來讓大家鑑賞一下,這個「假貨真賣」是怎麼搞的。
「其實[正牌]的真正譯名應為《拉斐羅富齊》,但在大陸有《大拉斐》、《拉斐正牌》、《拉斐副牌》、《拉斐傳奇》、《拉斐傳說》、《羅氏拉斐》、《拉斐窖藏》…」
好玩否?
至於這個「驅魔程式」,還有其他一里通、百里明的應用地方,例如揀股票嘛。
至於教育界關心的東西,或者應該關心而未有關心的東西,其實都是一樣。叫得出一個名號來的,是真還是假? 其實都有一些常識可以依賴的。真正令人失去常識的,正正就是這個「招牌」的真假問題。
例如一些名校,是如何招攬一批又一批的「辯論專家」,但到出問題的時候,居然又會推說「與校方無關」呢? 用常理想一想就知道啊,到底這個「辯論專家」的牌子是甚麼東西? 這個牌子又是怎樣「作」來的呢?
張總如是說:中國酒徒如此容易受騙,喝到假酒若是由廉價充高價只好認倒霉,但若加了料,遺害無窮。
「遺害無窮」這句是良心話,但到了一些立志要「發辯論財」的人手上,那管是甚麼誤人子弟,總之「辯論專家」照發財就是。而更加有趣的是,這個「辯論財」不是在「辯論」上發的,有更利害的發財地方,相信全世界也想像不到。不過有些時候,又視乎到底誰人的「常識」可以看得透罷了。
到時大家看罷是否要報案,那就「貴客自理」啦,反正我花在前一件官司上的錢早就超過六位數字,要保護的一眾學生現在都安全了,案件也差不多可以了結;為下一件事再多花一些,無所謂囉。
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