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票房毒藥:香港民主派的反省時刻

政改「宣旨」之後,網上都很沉寂。不奇怪,相信正在沉思的人實在不少。不過假如北京以為「一切都平靜」,可要小心囉。因為假如梁振英的說法沒錯,原來一切都是「敵我矛盾」,永無寧日的將會是北京。

對於爭取2017的「無篩選」普選,泛民今次可謂完全失敗,更要命的是連帶所有「中間路線」都一舖清袋。往後即使「佔中」也不會改變什麼。

之前早就分析過:佔中影響甚微[1]。除非爆出極大的暴力衝突,否則評級專家的預測就沒有什麼意外了。而北京當初之所以大為緊張,也不是「佔中三子」所想的那麼簡單,而是「差點」踩中了中共的金融命脈而已[2]。既然命脈無損,那麼反手還擊大力一點,那也怪不了誰。

影響最少的,是泛民「賴死」不通過政改方案,拉倒了事,免得往後更加死無全屍。反正八十萬個簽名睇住,泛民想退也退不了。

中共那邊的統戰政策一向都很統一,這是無可置疑的了;只是想不到是用敵我矛盾來定位,那就無話可說。不過香港的所謂政壇亂局,應當首推民主派系的四分五裂。否則過去多年的所謂「六四黃金比例」,為什麼一直不能反映到議會之中? 這個也不止是因為有功能組別的阻撓這般簡單了,就是連直選議席,泛民都一樣是「爛攤一個」。甚至連「配票」也要輸給建制派,所謂政治能量,真是笑死街坊。

最新的所謂「政治撕裂」、尤其是「本土派」崛起以及對泛民的挑戰,早已經是一個警號。不過即使如此,民主派真正需要反省的東西還有更多,尤其是內部的意識形態。

本土派的崛起,帶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香港為什麼要回歸中國」?

對於中共來講,從直觀的角度來看,這個當然是近乎「港獨」的思想,絕對要「撲殺於萌芽狀態」。但這個其實正好就是整個香港民主運動最根本的一點,但民主派從來沒有好好處理過,因此才會在「回歸」的十多年後,由年青一代再自行提出來討論、繼而演變作燎原野火。

但所謂「本土派」,其立場及光譜之濶,絕非一句「港獨」可以概括,當中仍然包括了當年火紅年代佔絕大多數的「逍遙派」在內;早前在一個研討會上,當年學運的過來人也可以證實「大部份大學生支持港英政府」這一點。[3]。這些當年不介入學運的「沉默大多數」,被當年的社運份子標籤為「四仔主義」(屋仔、車仔、老婆仔、細路仔)。但港英政府的穩定和成功,正正就是得益於這些逍遙派的「中立」心理。

因此對於北京、也對於泛民來講,這個「本土」才是香港的主流陣地,不能掉以輕心。而社會整體爆發的「懷舊」和「文化」議題,也是基於這種思想而來。

但對於周融一類對政治一竅不通的投機份子,以為通過「上街示威」式的「動員」就等如是「拉攏到沉默大多數」,真是笑死人有餘。

因為「逍遙派」一類的「本土」立場,不一定對中共不利。更加不一定想要、或者需要靠攏到中共那邊去。他們的存在作用,在於「保持中立」。

試想想,中共最頭痛的問題,不是香港本土有民主的訴求,而是牽涉到中共最不接受的一點,就是泛民要求「中國也要實行民主」、進而要求「結束一黨專政」。這些訴求,其實是打破了當初回歸共識的「河水不犯井水」原則。那麼對「民主回歸」一類的民主派,熱面孔換來的是一個冷屁股,也又不是意外了吧。

而在先前與泛民「會面」當時,張曉明也老實不客氣的指明了:不接受高叫「結束一黨專政」者選特首。這個才是政改「落閘」的真正原因。廣東人叫這個做法是「斬腳趾避沙蟲」。

其實我早在去年和郝鐵川教授談到香港的政治矛盾問題時,我也提出「互不否定」是討論的起碼基礎。[4] 因此這個「河水不犯井水」的共識,原本是沒有問題的。問題不是出在香港有沒有民主,而是泛民要干涉中國的內政。

本土派其實從來沒有這個「結束一黨專政」的要求。有就當然最好,但沒有也不關香港事;甚至質疑每年也要搞的「六四紀念」是否有必要。本土派想要的,不是要改變中國,而是一個「合理分隔」的回歸安排。由於並不要求干涉中國內政,因此本土派其實是對中共最有利的盟友才對。

因此對於拉攏本土派,北京只需要稍為收斂一下「融合」的速度就已經足夠。例如控制自由行、下放單程證審批、限制學童來港等等。這些對中國來講,根本就是完全負擔得起的小兒科嘛。

而香港這邊對融合的大反彈,例如「反國教」、「反普教」等等,主題不是反對中國,而是「不要搞我個仔」。那是既有的生活方式受到影響而反彈,不是因為在政治上要挑戰北京!

可見泛民的自尋煩惱,在於當初有「民主回歸」的幻想;而北京之有煩惱,是受到社會派和國粹派的誤導,讓領導人也存有不符事實的幻想。而代表者曾澍基,則不幸於「政改落閘」之前幾日辭世,有點「死不瞑目」。不過感到生不如死的,還有絕大多數越來越覺得被「回歸」出賣的中立群體。

當初火紅年代的「國粹派」和「社會派」爭拗,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一次重大決裂。雖然「緊貼毛主席領導」的國粹派在四人幫垮台之後沉寂下去,由曾澍基領導的社會派有很大的本錢可以主導香港的民主化走向。但竟然由曾澍基有份發起的政團「匯點」,居然後來在「彭定康政改方案」一事上,又爆出了「分裂」問題! 這個才奇哉怪也。

當時彭定康提出的「政改方案」,實在是非常進步,雖然仍有「功能組別」的名堂,但當中的「新九組」已是等同「一人兩票」的普選安排。不過以曾澍基和劉迺強為首的匯點領導層,竟然提出反對,並指彭定康方案是「民主抗共」,因而是「不利回歸」![5]

對於社會派而言,原來「回歸」比「民主」更緊要,這個就有點比國粹派不遑多讓了,而且「承諾有民主」比起「現實有民主」又更加重要…..但曾澍基居然只是因為趙紫陽的一紙回信,就天真地起來反對彭定康的政改,簡直有點匪矣所思。據記者陳沛敏的報導,事緣只是趙紫陽親自向匯點回信承諾:「將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即你們所說的『民主治港』,是理所當然的。」這承諾,給了「民主回歸」的社會派極大的鼓舞,也成了支持「一國比兩制優先」的輿論本錢。[6]

但稍為對中共有認識的,都知道「個人行為」算個屁。執政的形勢一變、什麼承諾也沒有用,管你是總理還是總書記。

因此本土派對於「民主回歸」的批評,也又真的不是無的放矢。而中共敢於97回歸後拆掉政制直通車,正正就是有「社會派」的一班「精英」在香港的各個重要社會崗位為這種做法背書。

賣港而不求榮,大家無可奈何,因為制度只可以防止人「奸」、但不能防止人「蠢」。況且政治談判這回事,就直頭連制度也講不上。因此北京一直都認為香港沒有政治人材,真是非常準確。

香港政改的「篩選機制」,全是衝着民主派的「井水犯河水」立場而來,因此即使是在泛民之內,也有不少聲音質疑「關香港什麼事?」。因為香港人所需要的民主,只是香港自治範圍裡面的民主。而這個也正正是本土派的立場。

但泛民能改變立場吸納本土派嗎? 其實這個正是泛民的死穴。因為泛民的確只在「吃老本」。由89年開始,就一直以「平反六四」和「結束一黨專政」為綱領,這個明顯就是「愛國」的同類了。雖然外國政府其實沒有必要為這個口號埋單,但既然成了主題,那就是命運一體了,泛民又可以如何兼容「本土」?

因此不論北京也好、泛民也好,為什麼都互相指摘對方「並不代表大多數」? 因為這個真是實情嘛。香港合資格選民是350萬。佔中加薑蓉,扣除水份實在有沒有「過半」? 大家心水清吧。每次選舉,能被動員起來的,2012立會選舉算是激烈了吧? 53%。和「佔中/反佔中聯署」的總數差不多。換言之,香港的基本盤仍有一半選民是「中立」的。

所謂「本土」,其實只有極少數是「港獨」一類。不過以此作為概括選民以及港人的大多數,這就是張冠李戴得有點過火了。

很明顯,雖然社會派的曾澍基過身了,但當年的學運沒有結束。即使是在資本市場撈得風生水起的梁錦松,當年其實是國粹派。回歸後2001年出任財政司司長,返回港大演講,居然仍是「中山裝」演出。大家還以為是70年港大學生會致辭。

對於人大「落閘」,佔中/反佔中的兩幫人仍在鬥個你死我活。國粹派和社會派應該都不會對選民有任何新的增值能力了,這個也包括了所謂「中間」的溫和派。即使再講什麼也沒有用。

真正影響往後政局發展的,唯一的「變數」就是站在中間的「逍遙派」去向。

而很有趣地,當親北京的土共和老愛國以為經已「掃除一切障礙」,可以加強愛國教育的時候,中立的港人會否被迫向民主派甚至是激進份子尋求「自保」? 這個就值得注意了。

就以「國教」一事為例,一群忙於搵食的父母無暇抗爭,於是「學民」就是這樣乘勢坐大的。

這個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香港港獨勢力最大的助力來自愛國人士的蠻幹。今次的政改看來也一樣。中間的溫和立場消失了,想爭取民主的可以歸到那一邊? 激進勢力的最大助力,原來也是來自愛國人士。從此抗爭的行動,是直接由親北京與反北京兩股勢力直接交手,中間派再不肯、也再不能插手勸阻的了。

因為先前要求理性討論的,都已經被證實是「傻仔」、只有「被玩」的份兒、灰頭土面的,再出聲是自討沒趣;搞不好,隨時更會變成「港奸」,那就更加是死得冤枉。

因此只能預見,抗爭會更形激烈,而且不再是和平示威、要求對話的那一種心態。

香港律師會有關林新強的情況可算是一個訊號。而下一次立法會選舉,應該不會再有「溫和泛民」這個選項,那個是「票房毒藥」。






[1] 網誌201467日【佔領中環:技術上不可行】
[2] 網誌2014718 【為什麼中共怕佔中:金融數據的啟示】
[3] 見獨立媒體工作坊, 《六七後的抗爭:由火紅年代到過渡期2010116
[4] 見網誌2013830日【和郝鐵川筆戰?
[5] 見張炳良新力量網絡20040515日文章 【還匯點一個公道──回應劉迺強】http://www.synergynet.org.hk/b5_m14_1.php?id=747

4 則留言:

  1. May I ask why occupy central is no longer a threat to China's finance? Did anything change in the last two months? Judging from the gov reactions, it does seem they're trying to delay occupy central and they succeeded in that aspect, but I do not understand what makes it critical in the last two or three months. At least, PMI and real estate market are still going down?

    回覆刪除
  2. Thanks for the question. My earlier note on China economy is its vulnerability and dependency on HK, I never mention on the technicalities how one may use that as a threat. Financial center is NOT a physical concept, and the Occupy move is a physical act - so far. On the China economy you mentioned, i am working on a new article, so please be patient as i'm not a full time writer

    回覆刪除
  3. 壽司改為刺身比較好,是嗎?

    回覆刪除
  4. 壽司這個嘛, 我可作不出來, 真人真事, 自己看看 :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508/-2-3257052/1.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