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蘇格蘭公投

歷史很會開玩笑。既然英國佬是千古罪人,連稱讚兩下都會被評為「不愛國」,那麼我也不怕幫忙「踩多兩腳」班死人英國佬,讓大家過一個「快樂愛國­」的中秋節、也「溝淡」一下近日繼續「快樂抗爭」的大專學生。
很久沒有寫「公投」分析。不過最近蘇格蘭的「政改公投」,又真是比香港這邊的更加熱鬧,因為真的隨時是變成「蘇格蘭獨立」也說不定。不過稍為定一定神,也又泛起不少疑團。事情看來沒有表面那般簡單:背後的「中國因素」,似乎大家都忽略了。
首先是有趣的反思:假如暴力可以將一個民族強行納入一個「國家」的版圖,看來難度不大,此即所謂「槍桿子出政權」之類,不算新聞。但要本土民族不會萌生「獨立」的想法,這個看來即使是「統一」三百年之後,也解決不了。其實大清帝國又何嘗不是如此下場,大英帝國又是否可以倖免?
先看一下蘇格蘭公投個案由來。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所謂「聯合」也者,美其名矣,其實也不過是城下之盟的「條約」,比起南京條約,又清高不了多少。而這個國家名稱,最遲也在1927年在南愛爾蘭分裂出去之後才能安頓下來。
最早的「合併」在1535年,英格蘭王國以《聯合法案》合併威爾斯公國。然後按《1707年聯合法案》合併蘇格蘭王國,才形成「聯合王國」。當中的「聯合」,是 Union,其實和「統一」又分別不大矣。
對於這段「聯合」的歷史,其實蘇格蘭人從來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因此才又會不停有「文化人」出來提醒那段「被聯合」的歷史。近期比較著名的是1995年由Mel Gibson 自編自邊自演的 Braveheart。電影得到10項金像獎提名而奪得了5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等。有評論認為對蘇格蘭重新鬧起獨立來,有很大影響云云。





而當初蘇格蘭被併入「英國」的版圖,也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先是通過王族婚姻而來[1],最終在1707年訂立【聯合法案】。
不過大家記憶中的「英國」,是「大英帝國」。而帝國之名稱,以其「日不落國」的獨特地位來發揚光大。這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帝國」。的確史無前例。而其帝國也分開起碼三個時期,以其「第二帝國」期間 (失落美國殖民地之後) 1815-1915的整整一百年間最為鼎盛。
不過對於帝國的本質,從來也是建基於「掠奪」,這個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因而對於「也講英文」的所謂「英倫三島」,其實和北美、印度、非洲的領土一樣,只是心理距離的程度不同而已。即使大家「也講英文」,也別以為人家就是「一家人­」。例如當初北美洲的殖民地,不單止只是講英文,而且「人種」之由來,也主要是英倫三島。但當殖民地人民自己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這個算不算是「叛國」? 這個問題極有趣也。
而美國當時也發生過「保皇」爭拗。基於「繁榮穩定」的考慮,當美國獨立戰爭在1776年全面爆發的時候,在北美殖民地當中,其實有大量「誓死效忠宗主國」的建制派反對獨立,甚至參與對革命軍的武裝戰鬥。對於當時美國有多少「保皇黨」,這個仍是沒有正式統計。但大致估計為20%,甚至有所謂「三分天下」的講法:獨立、中立、保皇,搞「美獨」的美國革命黨「也不一定是大多數」。
因此「美利堅合眾國」啟動時之所謂「天予人歸」也者,也可以套用「槍桿子出政權」的同類,就是「一小撮叛亂份子」在威脅國家安全而已。而最終「保皇黨」的命運是「向北逃亡」往加拿大。
美國的「掠奪價值」,在獨立之前並不明顯。那是因為在英國的管治之下,美國殖民地有很清晰的「定位」,那就是為民族利益服務。
而英國的民族利益是什麼呢? 事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這點在當時倫敦的眼中,相對於「國家安全」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事後來看當然可笑。這個「國家安全」當時是這樣演譯的:就是二等公民的錢只能由愛國的一等公民來賺。殖民地裡面大量的非本國移民,有「私通外國」的風險也。
例如1600年【航海法案】規定,殖民地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要經由英國製的船隻、並且由英國船長駕駛以及聘用不少於75%的英國船員。殖民地的「行政長官」(時稱總督) 必須非常愛國,並「宣誓效忠」這條由倫敦一錘定音的法案。而北美殖民地規定不能向其他國家提供煙草、大米、糖以及靛藍(染料)。而同樣由歐洲對美洲貿易也必須由英國船隻包辦。
延至1696年,「由於殖民地法官不乏同情走私客」,很明顯連法官也不愛國,這還了得! 因而有關貿易禁令要改由英國法庭裁決:美國殖民地連原本已有的終審權也沒有了。這種「高度自治」的安定繁榮再延至1750年,英國又發現禁止不了美洲殖民「自己搞生產」,於是乾脆下令「不得另起爐灶」,真的是爐灶噢:禁止美洲殖民地興建製鐵工廠! 以確保「宗主國的經濟安全」。唉,原來所謂「經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太陽底下無新事物噢。日後由於1773年的茶葉抗稅運動終於演變為武力革命,可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國的所謂「高度自治」之下的溫水煮蛙「英國夢」,原來足足煮了過百年才是「夢醒時分」。如此搵笨也可以過骨? 真是天真到加零壹,那有本事做世界霸權,對人家說三道四….
至於蘇格蘭那邊呢? 理論上來講,相對於英格蘭的「中原」,蘇格蘭是「不毛之地」嘛。貪來幹啥? 況且人口才不過520萬,比香港還要少! 搞她媽的什麼獨立? 況且只佔英國人口不到7%! 要搞獨立? 問過千千萬萬的英國同胞沒有?
不過蘇格蘭就是勝在夠「勇武」,大英帝國的百年帝國光環,其實蘇格蘭的供獻極大。例如對於整個大西洋北部海域和航道的控制、造船和冶金工業的大幅提升,以至人命的輸出 (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蘇格蘭派出戰鬥人員50萬,佔全蘇格蘭成年男性人口的一半!),都令得大英帝國如虎添翼。而到了二十世紀,隨着「北海油田」的開發,蘇格蘭更加成為歐洲的石油首都。
這塊肥肉,英國可以放口嗎? 而蘇格蘭人又不知道嗎?
不過又是那一句,歷史發展,不會隨主觀意願而有所改變。按【星期日泰吾士報】的最民調結果顯示:贊成獨立的比例,經已在上星期(201496) 超越反對獨立的比例。





其實這個結果並無意外,只是「延遲」了一年出現。早在一年之前,當時的民調顯示:趨勢有危險。但「非常幸運地」,獨立派過不了45%的水位。而且直至20147月仍是這樣。[2] 那麼到底這幾個月,蘇格關又發生了什麼事?
或者可以反過來問,英國又發生了什麼事? 阻止不了「一少撮別有用心的反對派」?
原來英國佬真的是「中了計」!
假如英國按照在早前的「民調」結果,反對派拿不過45%的選票。因此即使不採取「落閘放狗」的措施,也可以「扮大方」讓蘇格蘭人自己去搞一下也不妨。於是在蘇格蘭的地方選舉,也沒有大規模的介入。
而在當初蘇格蘭爭取得到進行獨立公投的時候[3],英國佬也「設計了安全措施」。例如法案當中規定的公投資格包括了大量「親英」的原素,尤其是「按在蘇格蘭的居留權」來界定,可以公投的選民包括了:
1.      居住在蘇格蘭的英國公民
2.      居住在蘇格蘭的52個英聯邦國家公民
3.      居住在蘇格蘭的歐盟27國公民
4.      居住在蘇格蘭的英國上議院議員
5.      居住在蘇格蘭的英國駐軍
因此反觀梁振英謂「香港沒有國藉的人也可以投票是例外」,這個講法,明顯是「發雞盲」。蘇格蘭就是只按「居留權」來界定投票資格,這個和香港的確是法理相通、一脈相承。
之不過,所謂「眼大睇過龍」就是這種情況。英國按以上的「居留權」來篩選,獨立派的票源原本也不超過45%。這是2013年底的數據。之不過同時「非常陰毒」的反對派策劃了「降低投票年齡」。由18改為16! [4]這就解釋了為何在幾個月之內,「民意」會「過界」。因為民調先前也已指出:傾向獨立的群組,主要集中在「低收入、低學歷、婦女」部份,換句話:弱勢社群。那麼蘇格蘭的年輕人屬於那個群組? 一眼就應該看得通吧?
因此在計入年輕人的意向之後: 金翅大鑊鳥。
目前英國仍在亡羊補窂之中。其中一招,就是盡量發動退休人仕(一般沒有表態)出來投票,並且以「反動亂、保福利」作為籌碼。真狼狽。
但正如文首提及,到底「中國因素」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作用?
第一,  為什麼卡梅倫政府又發出通告,謂支持北京發表政改決定,又呼籲香港的大中華膠繼續第二輪咨詢?
第二,  李克強之前6月去英國訪問,為什麼商務問題又要「強行拜訪」英女皇?
第三,  蘇格蘭的蘇中商會又無獨有偶地在同月出訪中國,談「促進貿易」。
第四,  而正正就是2013年年底,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任內第四次出訪中國,也是談貿易。
第五,  同年6月,蘇格蘭議會對外關係委員會舉行了一次關於愛丁堡對華策略的專門聽證會:聽證會認為,在貿易會談中提及中國人權問題只會「極之適得其反」。

巧合嗎? 很簡單了吧:因應蘇格蘭對英國的「安全」問題,中國的功夫做得十足十。「強行拜訪英女皇」之後,李克強對英政府的發言是:我們歡迎一個強盛、繁榮以及統一的英國。
換言之,中國在「蘇格蘭公投」一事上,大打「分裂」牌,而且「有錢」可以為蘇格蘭獨立「包底」。起碼在姿態上是這樣,而且英國和蘇格蘭也分別「真心膠」地信到十足十。要是蘇格蘭談人權問題,那就要為獨立冒險,中國生意隨時做不成。相反,口頭上是很支持英國維持統一,但最好「老老實實做生意」,別來談香港的事。也又很明顯,是否支持蘇格蘭獨立這張牌,可以「大」得到英國首相卡梅倫。
因此到底「英國」想怎樣的問題,其實香港的因素極少。反而因為香港政改影射蘇格蘭公投,或者反過來蘇格蘭公投影射香港,這個才是大問題。而彭定康吃過中國的大虧,當然和卡梅倫過不去! 那只是英國執政保守黨的內部矛盾,而且重點是蘇格蘭而不是香港。




因此中國對香港的民主訴求之所以如坐針氈,正正就是香港和蘇格蘭一樣,替宗主國帶來極大的麻煩;北京不急如鍋上的螞蟻才怪。因此先前我寫【為什麼中共怕佔中】的時候,都講得清楚,實在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如何[5],正正和蘇格蘭對英國一樣。真正的麻煩不是宗主國有沒有能力動粗把它剷平,而是要考慮「剷平」的後果。
香港對英國的經濟影響,肯定比蘇格蘭對英國的影響要大得多。先前的文章已寫過了。這裡可以進一步補充一點:中國來自國外的直接投資,香港佔了七成以上!



那不是坊間流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47[6]的統計數據。香港在201415月的總投資接近340億美元,比起第二位的台灣22.8億美元,總量大十倍以上。香港在全中國外來投資的佔比是70%
這個簡直不能用「南水北調」來形容,直頭是「單一最大外資來源」!
其實過去香港都一直是中國的外來投資主要來源地。這點是無可爭議的,不信的話,隨便你找資料。而先前也提過,中國面對經濟轉型的挑戰,唯一的出路是「金融」[7]。因此「佔中」的威脅如斯猛烈,正正就是「要害」嘛。
蘇格蘭目前的情況非常有參考價值:民意背向實在可以令宗主國非常被動,看你是否懂得玩。而且另一個更有趣的情況是:一個宗主國即使強如大英帝國,也有出問題的一日,就算你可以推行國教三百年,勉強就是不會有好結果。
最後一個小駐腳:為什麼查理斯王子一個男人老狗總是經常穿着一條蘇格蘭格仔裙四處跑?
開古:那條不是蘇格蘭裙,那是「威爾斯裙」。
英國有這個傳統:英格蘭國王承諾過,可以繼承英國皇位的,只會是威爾斯王子。一如「港人治港」一樣。威爾斯人基於這個「非常莊嚴的承諾」,於是真心膠地歸順了英國。不過原來事實是反過來,英國皇帝欽點的儲君,同時加冕為「威爾斯王子」。鬼叫威爾斯的傻仔一早簽好條約,接受英國國王做老闆咩? 於是誰人有資格做威爾斯王子,那是百份百英國的內政嘛。

補註: 
王子著裙四處跑一事, 諷刺而已,不過事不離實:按英皇室歷史,和威爾斯的確糾纏不清:早在1337年,愛德華三世之英格蘭王室繼承約章已指定由「威爾斯王子作為指定男性繼承人」,而遲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才正式通過「聯合法案」兼併威爾斯;但同樣糾纏不清的是蘇格蘭關係。也是歷史原因,英國儲君一旦正名,同時也兼任蘇格蘭王子!因此查理斯也可以名正言順穿著蘇格蘭裙! 但血緣和文化上可以和蘇格蘭完全無關。








[1] 1603 Union of the Crowns Act
[3] the Scottish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Bill。英國在201312月通過
[5] 網誌【為什麼中共怕佔中:金融數據的啟示】2014718
[7] 見綢誌2014815日【蘇聯解體:金融風險的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