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修辭

其實修辭沒有什麼捷徑, 正如杜甫說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第一要考慮一下到底自己有沒有概念可供承載,第二是考慮一下到底用什麼合適的工具來承載它。

有關演說技巧所提及的修辭水平, 就看你到底想下多少苦功罷. 我的確對 "潮語" 沒有多大興趣, 要是一早有更好的表述方式, 又何必一定要隨波逐流才開心呢? 可能是玩政治才算時麾, 群眾喜歡什麼就講什麼吧
經常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解決方法當然就是多讀書。這個說法雖然有點簡單得反高潮,因為根本連什麼也沒多講,對於在香港讀補習社長大的人來說,簡單得有點匪夷所思 - 難道連「讀書速成法」之類的東西也沒有嗎? 不是拿錢就可以換學問嗎? 要命。

讀書也有一些比較實際的考慮,例如平時為了生計,自我形象不是太好,也有試過和朋友打趣説,孔夫子希望大家每日三省吾身, 我就每日起碼要照三次鏡: 起床時、回家後、睡覺前。外面一天到晚談生意、寫報告,也總得對著自己的時候不至於會作嘔才好嘛。黃山谷所謂「三日不讀,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是有點真的,雖然「相由心生」這句話未必放諸四海皆準。今天的確開了一整天的會,不能不調劑一下 ... 唉。
所以,我認為最聰明的方法就是不要扮聰明,有什麼不懂,看書去就是; 連書都沒有的時候,再問人不遲,起碼也專重你問的人,真的是有問題才問,不是在浪費人家的時間。
至於有什麼書好讀呢? 修辭有關的書囉!
當然,這個講法也是有點不著邊際,那麼試列舉一二例子以說明之吧, 家裡書架上隨便找幾本: 要學何謂「雄強霸氣」,看毛澤東的詞吧; 例如據報他小時候就已經寫得出詠蛙,有這樣一句 : 「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虫兒敢發聲」。要學何謂「溫柔婉約」嗎? 李清照吧,名句也不用多介紹,「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在言外,用字不用艱深噢。



至於「新詩」,唔…. 有點不敢恭維,就當我沒有什麼慧根吧,很難記得住,《再見康橋》之類的少之又少,盡量努力就是。

要研究得深入一些,包括音律節奏平仄等等,也有一些小巧的工具書可用。甚麼詞牌都有說明的。至於真的要連評鑑也要學一點皮毛,我也其實只能算是學一點皮毛,也可以翻翻文心雕龍詞話之類。例如文心雕龍也有說明「詔策」應該怎樣寫,不是格式的問題,那個不難抄襲,難在「表意」,因為那包括了施政的理念表態呀,否則滿足不了「文以載道」的要求。所以不單止是詩詞歌賦才有所謂「意境」的概念,任何好文章也有。




比較少人自找的麻煩的,是連一些概念詞典之類的東西也看,例如說文解字》,是從造字結構來看文字的,居然從義理的角度來解柝中文字,真的大開眼界。

其實我也有提及,語言是概念的載體,要講究溝通準確,總不能怠慢語言吧。例如「造字」的藝術有時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獨中文如此。例如 Telecratie 是法國佬作出來的,用來說明大量低劣而飄忽的的「電子民意」有可能破壞整合主流意見的過程,以此作為取代「民主」的代議方式(Democratie),不一定是好事。這個「電子民意」可以怎樣表述? 的確有需要一個新的字來承載噢。法國佬真的很長氣,用一整本書來說明一個字,怪不得一餐飯可以吃上半個晚上。


平常也有需要多看工具書的,也不單止是談生意的問題。我在慎思明辨也是這樣寫的,兩個人的溝通其實就像兩個人一齊在互相鬥快翻字典,假如大家都不能對相同的字有相同的理解,溝通起來錯漏百出是無可避免的了。因此一個人能夠對別人慣用的字和概念多一點了解,溝通效果才會好。
親身經歷: 試過在歐洲坐長途火車,踫巧一個建築師和一個工程師和我同坐在一個廂,大家最初談笑風生,後來可能大家也多喝了兩杯, 一言不合,建築師開始揶揄工程師沒有創意、工程師反口指責建築師不設實際,把我也拖了下水,扯鬧了半晚。人家隨時都用到一些技術概念,總不能每句說話都要打斷人家解畫吧? 嗌交也不爽呀! 想溝通得好一點? 啃一本有關設計建築的詞典囉,雖然是事後孔明,但真的很有效呀,從此和那種專家即使閒聊也多了不少樂趣。(咳咳... 是的, 我有壞習慣, 在歐洲坐長途火車, 帶些紅酒芝士小食的, 時間易打發嘛)

所以為了彌補我墨水不足, 我家裡書架上真的有一大堆沒有什麼具體用途的書, 但真的可以急救一下自己的形象嘔心病, 例如有詩經, 樂府, 唐詩宋詞之類的, 隨時可以方便解毒. 當然, 習慣了用較好的工具,溝通就更方便一些了,那是 "界外效應"。

所以, "出口成文" 對於辯論員來說只是一種 "現象", 切勿倒果為因, 以為辯論員就是天生一副墨水肚, 也不要以為鑽研甚麼 "精句" , "贈你幾個字...." 之類, 就等如言之有物。
末了也得解釋一下為什麼「相由心生」不一定放諸四每皆準,我其實也有試讀一點拜倫的詩,但很明顯我連半點也沒有他那樣英俊瀟灑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