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賽文迪斯傳



 Miguel de Cervantes 這位中世紀文豪的正式譯命應該是「塞萬提斯」吧? 我不理了,我自己就是這麼寫。

又一齣冷門得嚇死人的電影。1967年由美國導演 Vincent Sherman 拍攝的 B 級電影。據報是「非常誇張地虛構、票房幾乎沒有任何記錄、其後亦從未獲得任何評論」。

有這麼冷門? 呵呵呵,算我是外星人罷,我看得很開心啊;應該說:笑着哭。那是男主角在刑場上等候斬首時的表情….. 這裡先賣個關子。

隱約記得那是半夜三更,在鬼佬電影頻道無聊之極偶而看到的,一看就幾乎目不轉睛。假如真的這麼低級,幹啥我的記憶會被烙得如此深沉,即使是數十年後,仍可以將主要劇情背誦出來?

而我亦絕對相信,有不少我們認識的電影電視劇情,是有抄襲它的呢。不信? 講個故事給你聽,當中大有原因的。

這套電影的演員絕對是二流,因此是 B 級相信不難理解。奇是奇在,演得實在不錯,我指以一套 1967 年的電影來說,尤其是所謂「誇張地虛構」的劇情。

先不理會那一眾女主角的投懷送抱,那個真的有點難以置信,我其後翻查過「主角」賽文迪斯的資料,結論是「現實比小說更離奇」,不是在於那眾多美女投懷送抱,而故事的背景,起碼主線,是真的。

包括主角的神學士出身、曲折離奇成為海戰英雄,後被擒為回教大君的奴隸、又出奇地被禮遇送返西班牙等等。而假如對文學有認識的話,再翻看一篇《唐吉訶德》,其實就是男主角心理投射的自述,而居然可以用這麼抽象的手法,不至於在中世紀被拉進宗教審判庭的「曲筆」來寫出《唐吉訶德》,看來情有可愿之至。至於它能成為文學鉅著,各位等着重新閱讀好了….. 假如你有看過這套荒誕電影的話。

而其後另一套較為接近這個「抽象寫實」的電影,是1972彼德奧圖主演的Man of La Mancha,其抽離現實的荒誕劇處理手法、包括「在故事中講另一個故事」這點,也承繼了這個「現實比小說更離奇」的主題。原著其實也是60年代的,由1965年同名舞台劇改編。

不記得電影嗎? 那麼主題曲吧:The Impossible Dream…..留意歌詞。



因此作為一套「歷史劇」,這套電影也夠「誇張地虛構」,是因為導演雖然盡量忠於原著,但有很多中世紀的「傳說」不易處理,因而劇評也只能「按1967年的社會狀況」,給這套電影打分,那當然是「很不理想」囉。

原因是:這套電影屬於「離經叛道」,拍攝手法看似保守、實則內容「非常嬉皮士」。

反戰是固之然的了,也別忘了這是越戰高潮;這也算了,居然連羅馬教廷也反、男主角愛上的初戀情人竟然是一個「周旋於主教與親王之間的紅牌阿姑」!  描寫回教徒又比基督徒更有人性,尤其在中東戰爭期間這樣寫出來!  因此對於當時的劇評來說:完全沒有說服力。

之不過,有幾點是真的:假如有留意另一本書,薄伽丘的《十日談》,那麼對於中世紀、尤其是教廷情況如何,又許會覺得賽文迪斯還算筆下留情的了。男主角下海當兵並且參與了著名戰役,這個的確是貨真價實,反而沒有任何浪漫原素要「為國爭光」甚麼的。

之後的劇情「有點爭議」了。被俘為奴這點應該沒錯,因為當時規矩是這樣嘛,誰叫你當兵去了。但最後「獲禮遇送回西班牙」,是否因為「西班牙總督的求情和家人的贖金」? 故事在這裡開了一個岔。

電影的情節是這樣的:男主角雖然被捕為奴,而由於有學識又是海戰英雄,受到回教總督的優待,甚至想延攬為幕僚。而居然這個奴隸不識抬舉,敬酒不吃,還「勾結」獄中其他囚犯企圖出走。總督當然精明,根本不用武力鎮壓,光就「賞賜全部奴隸一天假期和免費酒肉招待」,一場造反就消弭於無形。對總督來說,這個「人性不過如此」的批判,簡直精彩絕倫。

總督後來把這個「帶頭造反、不識抬舉」的傢伙拿出來示眾,但還要當眾羞辱來出出氣….好歹也是總督嘛。就要這位壯士供出其他同謀出來,就要看看在利害關頭到底人性又算甚麼。

男主角竟然一個一個人名的慢慢講出,正當總督得意揚揚之時、以為人性完全不敵他的威權手段,才開始發現原來男主角供出來的人名全是亂來的,到男主角「作無可作」的時候,竟然連「哥倫布」也念了出來,說着連自己也忍不住大笑不止。

總督當然是更加氣頂,但好歹也是個「開誠佈公」,當着民眾還得有個譜,於是開出了一個當時通用的條件:拿得出贖金,就當有人買你回去,要不就由我作為主人將你那個造反的狗賊人頭斬下來示眾。

主角這裡不得不哭了,不是因為必死無疑,而是居然在刑場圍觀的回教民眾開始走上前來,這些理應是他的敵人,各自將金銀首飾放下;一言不發的,以行動來向總督表態了。總督起初也是看傻了眼,但終於也服氣,因為他當初也沒有看錯人,這個傢伙是值得他尊重的。其實贖金這個問題,根本不是重點了,到底人性應該如何看待,民眾的眼睛看得比他還要雪亮。

這個情節有點面善嗎?

1972彼德奧圖版的《唐吉訶德》講的,就只集中在監牢之內的那一段「等行刑、講故事」情節;還有,1982年無線電視劇《飛越十八層》最後一集,由魔鬼親自放下最後一個硬幣的「贖金」。還有,1982Ben Kingsley 主演的《甘地傳》,解釋何謂「非暴力抗爭」當中有這個名句:they will have my dead body, not my obedience.



可能六十年代的人都有點嬉皮士 DNA吧。離經叛道才是正常。還記得,當年看《賽文迪斯》,只是我一個人,看《甘地》的時候,是電影院全場起立拍手致敬。而那是在香港,一個公認最市儈的城市。

人性啊,有點奈它無何,是不是? 聽聽 The Impossible Dream 噢,留意歌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