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政體」的衰亡可以快得過香港。因此從技術上來看,不能叫「衰亡」,而是「突然死亡」,或者簡稱「暴斃」。但其死狀之古怪,也又不能加以準確分類,因此只能稱之為「離奇暴斃」。
這個原本好端端叫做「行政主導」的政體,經歷英國人一百五十年的耕耘栽培,在1990年被 Milton Friedman 形容為「可能是自由經濟的最佳典範」。香港的成就,算是人類歷史上值特大寫特寫的專題。
之不過回歸只是一段小時間,香港的金漆招牌就一直插水,每一屆的行政長官一蟹不如一蟹。而最新情況是,梁振英政府剛剛又避過了一個危機,由西環出手,迫立法會不能引用《特權法》傳召張震遠出席聆訊,審問有關《商交所》的醜聞。而「被反口」的工商界議員石禮謙評論如此:聆訊反正沒有什麼用,因為「只要有人夠面皮厚,你也拿他沒辦法」。大家心照,上一次用特權法聆訊,就是審查梁振英的「西九醜聞」。
石議員講得有點誨氣,但和全體市民的感覺一樣。就是特首的「尊稱」得來不易。因為坊間不再叫「行政長官」,而是乾脆叫「行騙長官」。而其「梁粉」班子,現在回頭看起來,certified
的騙子越來越多。
有一套經典的電影,叫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劇本建基於吉朋的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原著電影《羅馬帝國淪亡錄》由 Stephen Boyd / Christopher Plummer /
Sophia Loren 主演….粒粒巨星噢。
假如不認識這套冷門的版本,可以看看最新「改裝」而大賺的版本 Gladiator (Russell Crowe 主演)。評: 新劇有畫面、冇戲味,非常單薄。
原作舊版當中有一個金句是這樣的:
一個帝國的崩塌,並不是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它的滅亡,是起源於人民不再相信「它」。
這段說話不易用中文來翻譯。見我特別打了一個括號,原文是”it”。原文的意思,不是指一個國家的行政機關或者具體組織和人物,而是特指這個政體的靈魂,是指她的精神、價值和準則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背景是帝國剛打敗了北方的蠻族,但由於敵對的仇恨早己形成,如果持續對抗的心理不能消滅,帝國仍是永無寧日。於是元老院需要為戰後的善後進行辯論。那當然一講到辯論場面,我又自然目不轉睛地欣賞啦。果然是粒粒巨星、句句金句。上面那一段,就是由元老院的老人家語重深長地、憑經驗拿出來總結議會辯論的。
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建立,並不在於她是一個極權帝國,而是由於羅馬人繼承了希臘的民主傳統,但加以務實應用而發揚光大。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五世紀建立,全名是 SPQR - 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 《羅馬議院及人民》。套用現代術語,即是「羅馬人民共和國」。頗有後現代氣味。即使蛻變成帝國之後
(皇帝正名是議院終身主席),仍保留議會制度,用來監督平衡。因此羅馬帝國,作為一個「行政主導」的帝國,也又創下人類歷史上頗長的存續記錄,真是得來不易。
而當日戲中講到的議會辯論,正是一個抉擇的關鍵時刻:一個國家的人民,即使是用武力征服回來的,到底是要採取高壓的奴役手段迫其就範,還是容納為平等的公民,讓其更生融合呢?
議會裡面的老人家憑其經驗,當然知道要選擇兼容互惠、讓其和平歸順才可以長治久安。但皇帝剛剛勝利到手,不服要和戰敗的蠻族平起平坐,於是使了橫手,迫人造反,然後理直氣壯的「出兵平亂」,讓蠻族淪為奴隸才甘心。
後果當然不用花太多腦筋就能明白:在一個人人都被迫作反的世界,除了永無寧日,不會有其他可能性。帝國也就是在這種無法令人誠心信服的情況下土崩瓦解。
反觀香港的情況,也又何其相似。
本來好端端慶祝回歸的普羅市民,幹啥要在七一出來遊行抗議?
和平進行的都還算好了,人類歷史上也不曾多見這種一百萬人示威而居然一塊石頭也沒有拋向任何一隻玻璃窗的例子。
而結果仍然是市民繼續被欺侮、繼續被壓榨、繼續不斷被騙…..這個「永無寧日」的情況,又想歸咎於誰? 歸咎於人民不肯被奴役嗎?
真的有人歸咎於香港市民自己噢。君不見「行騙長官」的金句嗎?
這種對抗情況,是屬於「敵我矛盾」嘛。
和平是可以「騙」得來的嗎?
這裡可以再談另外一個話題,就是本來打嬴那場仗的是真正有皇帝風範的
Marcus Aurelius, 但最終他是被下毒謀殺。原因為何?
因為他即使用強權統一了天下,仍然念念不忘共和國的日子,決心要將帝國還原為共和國,由天下各族組成共和聯邦,以謀求長遠的和平。這叫一眾準備分田分地的將軍如何是好?
歷史上的確有這個記載,而 Aurelius的確寫了一本發人深省的書,叫做《沉思錄》Meditations。原著劇中有交待這段故事,由飾演公主的蘇菲亞羅蘭向議會的長老呈上先帝的遺稿,叮嚀:請好好保存,此乃羅馬之靈魂。而弒父奪位的太子, 之所以行事之乖戾無常, 是因為他並非嫡生而是孽種, 他自己心知肚明, 所以總是把別人踩下去, 心裡才高興。
歷史有時真的和時事非常相似。
歷史上的確有這個記載,而 Aurelius的確寫了一本發人深省的書,叫做《沉思錄》Meditations。原著劇中有交待這段故事,由飾演公主的蘇菲亞羅蘭向議會的長老呈上先帝的遺稿,叮嚀:請好好保存,此乃羅馬之靈魂。而弒父奪位的太子, 之所以行事之乖戾無常, 是因為他並非嫡生而是孽種, 他自己心知肚明, 所以總是把別人踩下去, 心裡才高興。
歷史有時真的和時事非常相似。
之所以話「有戲味」就是這個原因囉。
而最近在那裡看到這本書被重新捧出來、一紙風行賣到斷市?
前任總理溫家寶呀,據稱是「天天在讀的案頭書」。
歷史有時真懸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