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也又講過了,政府宣傳短片總是像幾十年前的粵語殘片,用一把可以把阿媽悶死的日哦夜哦音調、灰濛濛畫面,重複幾十年前的小市民卑微願望:上樓。不過那只是「縮骨版四仔主義」而已。
今早梁振英到某咨詢會「接受市民提問」,有位長者提出一條相當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位老人家是一位非常斯文的男士,衣著樸素,年事已高,看來也是來自基層,但絕對不是維園阿伯。自己手寫提問稿,架着一副老花眼鏡來念出問題,要言不煩。提問不算尖銳,以現在的「鬧爆」文化來看,可能有點「趕客」也說不定。不過一眾政客經常掛在口邊話要聆聽大多數市民的心聲,這種低調的提問,看來也才真「到肉」也。
這位老人家的題問真的很簡單,就是:今時今日,連年青人都要攞綜援、排隊等公屋….
請問特首如何解決。
這位梁特首當然是照例推銷他的好計劃啦,例如「推翻前朝劣政」,將某個本來可租可買的樓盤變成只賣不租,於是乎以後「大把兩百幾萬的樓,絕對符合年青人的買樓需要」云云。而如果要「多建住屋」,「大家就要犧牲一下」:不要反對在你家附近多建住宅….
可能這位「雄辯大師」看來除了練習如何雄辯甩身以外,真的什麼都不想做了。這些對前朝「輸打嬴要」的無賴陳述相信大家也都聽到反胃,還提來幹啥;而對於根本找不出土地來建屋、又或者預留的土地根本不是用來建造港人居住的房屋,也又何必再來一次「鬼拍後尾枕」乎。而一句到底就是全盤接受劏房顧問的意見:將市區用地一劏再劏就能「多變住宅」;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僭建DNA」仍在作祟。
這些廢話,能解答那位老人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嗎?
老人家在問:年青人連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沒有,不是他們有沒有「進一步買樓的可能性」呀。
真正的問題在於「年青人沒有前途」! 這個情況才是香港十年之後「絕路」的預警。老人家明知自己年事已高,他要管也管不來,也還肯關心一下年青人和香港的前途。而這位「年青專業」的特首,按自由黨田北俊議員的說法,除了騙術高明、連特首這把交椅也可以騙得到手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表演的呢?
不如請大衛.高柏飛來做特首好了,起碼「魔術表演」高明一點嘛。
根據《青年事務委員會》刊出的《2010年香港青年統計資料概覽》,其中有關25歲以下青年的就業及薪酬統計顯示:
1. 年青人失業率在1997回歸後,絕大部份時間維持在雙位數以上,從來沒有回復到97前的低水平,1997年是5%,2009年是12.6% 而仍在上升中。
2. 薪酬中位數只提供2000年起的數字:20-24歲組別,2009年是7,500,而2000年是 8,000;15-19歲組別,2009年5,000,而2000年是 6,000;
3. 就業結構只提供2005年起的數據,也可見除「管理層」之外,全線下跌。
這是一個什麼光景? 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光景囉。
25歲的「管理層」? 有多少是「天才兒童」、有多少是「家蔭」,不用估了吧?
製造業的消失和建造業的「模件化」,也正好解釋了「年青人入行難」的詭異情況。以前那種「肯捱就一定有機會」的獅子山下教條,現在基本上已是「行人止步」:想捱也沒得你捱也。
而即使「肯捱」又如何? 教育統計數據也只顯示「19歲以下青年人口是被新增高等教育吸收過去而離開職業市場」,年青人肯「捱讀書」看來沒錯的了,擁有專上及大學教育程度的年青人增加幾乎一倍,但這種移花接木的技倆並沒變成「接受更高等教育的青年取可以得到更好的收入」;相反,在未計算通貨膨脹之前,光是「名義收入」已經下跌了6.25%;而通脹率起碼有4%。
換言之,以「實質工資」而言,香港的年青人,在經濟能力方面,比十年前起碼「削」了10%以上。
青年的學歷,絕對比十年前為高,但收入就絕對比十年前為低。多讀書、少收入。這又是什麼光景?
因此「買不起樓」只是一個現象,不是一個「問題」!
「問題」是「年青人連自力更生的能力也在消失中」,即使肯讀書、肯捱苦。結果也依然是「唯有讀更多的書、然後捱更多的苦」。
問題是指出了,原因何在? 對這個課題能有所把握,才來表演雄辯也不遲呀。
從數據來看,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背後是一個更為廣泛的「生態」問題,不是個別產業研究、或者個別政策研究可以理解甚或掌握。要溫書,請真的讀一下
Jane Jacobs 的社會生態研究。還有很多書要溫習,希望一天不止廿四小時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