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論超市霸權



近日又聽到天水圍的朋友在抱怨,謂天水圍以及一眾「邊遠地區」的物價比市中心要貴,與荃灣等舊市區情況相反,推斷就是「超市霸權」。

這個推論只對了一半:實情是地產霸權。

其實之前一連兩次都在《信報》見到這個題目 (2012117/8),由中大經濟系的梁天卓執筆寫「超市霸權」,不由得手癢也要就這個題目寫一篇文章來交代交代。反正有部份東西是我們這種「人民公敵」投資銀行肥貓才知道的內幕資料唄。

梁小朋友 (他自爆1999年仍在用 icq 與女同學搭訕,不叫他小朋友叫他什麼?) 是在書枱上鑽研經濟的學者,他不知道的事實在太多了。

按梁文所指,「超市霸權」之所以形成,是「營運策劃」、「以本傷人」的結果。其實分析遠比這個複雜、實情遠比這個簡單。既不能一概而論「本大者勝」,也不能就此也論定「超市必勝」。當中有很大的「生態環境」元素的影響和決定,而尤其重要的,請大家認真的重溫一次 Jane Jacobs 的名著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其實她不是社會主義、也不是人文主義,可以說不是有什麼主義:她只是一個冷靜客觀的「實地觀察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現實描述而已。

看看地產大鱷的超市在荃灣捱打而在天水圍壟斷,這個現象也夠有趣了吧。要是梁文推斷是對的話,那麼不論是在荃灣還是天水圍,也不應該有分別嘛。

一句說到底:「超市霸權」只是「地產霸權」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地產霸權能主導的地方,超市就嬴、不能主導的地方,超市就輸。

當政者如不及早注意「城市規模的生態因素」,那麼零售行業出現的「超市霸權」是唯一的後果。而實在推而廣之,不止是超市,而是什麼都由「本大利厚」的「某某霸權」壟斷;最後就是當政者自己也「被壟斷」。

梁文的推論是「由於規模效應」,所以超市的成本就一定比小商舖低,所以就一定是勝出競爭云云。他所列舉的例子主要是美國的《沃爾瑪超市》,包括分析它的「店舖密度」等等因素,因而推斷是因此而擁有很大的「議價能力」。而香港的《蘋果速銷》死因是當年的互聯網速度不夠快,因而阻礙了買家的「購物樂趣」云云。

要是世界真的這樣簡單就好囉。

首先,所謂「沃爾瑪的發展策略是先建一個大型的存貨中心,然後再在附近開設零售分店以減低運貨成本」。這是「倒果為因」甚至可說是「將現像當原因」的小朋友分析水平。

實情是沃爾瑪根本不用自己建造存貨中心,那是由地產開發商自掏腰包,拿錢出來替沃爾瑪建造的「物流中心」,何止是「存貨」這般簡單。

而「羊毛出在牛身上」,租用物流中心的也不是沃爾瑪,而是沃爾瑪的供應商們。因為沃爾瑪的「認可供應商條件」,其中一項就是要在其指定的「物流中心有存貨安排」。生產商的貨物買家其實是沃爾瑪的供應商,不是沃爾瑪。

妙絕的是:沃爾瑪的供應合同要求是「實時取貨」,什麼意思? 即是沃爾瑪在超市收銀機每「掃」一件貨、收好錢以後,電腦系統會積存出貨記錄,達到某一個數目之後,自動打出「取貨單」、送到供應商的電腦,然後由供應商從他「自己的貨倉」送到沃爾瑪的貨架上。通常這種進貨量都是很少的,不要浪費貨架空間呀。而比這個更絕的是:沃爾瑪沒有「購買」你的貨物,別天真了,貨物一日未經過他的收銀機收到錢,是隨時退回給供應商的呀。

換言之:沃爾瑪模式,是一個百份之一百的「地產霸權」,不是「超市霸權」。它只是負擔了「貨架空間」,其餘一切,供應商自己埋單。

地產開發商要的,是一個準時交租、簡單整齊、高貴亮麗的「吸客項目」,一切「易於管理」而已;其餘周邊的商舖自然就人流暢旺、水漲船高,最終得益的,就是地產開發商。因此肯用很廉宜甚至是「超筍價」租地方給沃爾瑪而已;甚至可以說,沃爾瑪的貨架空間,也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而沃爾瑪也知道這個互相利用的關係,因此通常都簽超長期的租約,因為知道地產商在物業成熟之後,都總會「過橋抽板」也。別註:沙田的「新城市廣場」正是一例,如今《八百伴》安在? 而商場仍是超級爆人流的噢。

因此沃爾瑪模式其實就是地產霸權,講多一句也是廢話。盈利模式是「租金差價」加上「過水濕腳」抽供應商的水。

因此如果將「沃爾瑪」模式由地產商來經營又會如何? 連這個「中介差價」也食個乾淨囉,更加不用擔心被一個大租客鎖死你的租金收益囉。

是不是很簡單呢,各位天真可愛嘅小朋友。

至於荃灣等舊市區為何又不會被超市壟斷? 起碼暫時吧,我看也早晚會變。要是沒有人出來主動阻止「市區重建」的話。

看看生態環境就明白啦:舊區物業的業權分散、到處都是獨立小商舖,基本上完全符合自由經濟的條件:就是由無形之手、每人按自己需要作出最自由的選擇,就此而已。

而「物流成本」為何又可以維持低企呢? 同樣道理囉! 物業使用的限制少、成本低,供應商的小貨倉可以設置在商舖附近、甚至每個街市的舖位以及商舖也可以負擔自己的小貨倉、足以應付每日銷售需要;因此供應商即使不需就近付運,也可以不定期的「按量付運」,一樣可以達致極好的成本效益嘛。看看每日在街市擺出來的蔬菜魚肉等等的新鮮程度以及銷售的合理價錢,就可以倒過頭來理解這個物流系統的效率程度啦。「店舖密度」的效果同樣會有,只是並非由單一客戶形成而已,傻嘅都明嘛。而且零售網點積存貨物也少,根本也沒有多少「過期貨」,簡直極其環保,商品進出是兩頭「啱啱好」,積存和浪費少,自然又是成本低啦。

因此也只是還原基本步,讓大家實地看看何謂「自由經濟」、而自由經濟又要有什麼條件。 這是小學級數的常理而已。最基本的「按需求而供應」的自由市場先決條件就是「作業空間」囉。

而另外一個要研究的課題,應該是為何「供應鏈」沒有首先惠及天水圍。照道理,假如物流付運距離與成本成正比,而香港的生活物資供應來自中國大陸,那麼理應是北區的貨物成本比市中心要低才對呀? 起碼省了一個小時車程嘛。

這個也又是還原基本步:按政府的發展規劃,北區基本上沒有設置物流中心嘛! 因此貨運是「呼嘯而過」送到市中心,根本沒有在邊區停下來。而且物流這個東西也是頗要命的多元化才能形成系統,供應貨品來自不同來源、在舊區形成了統一集散地,散貨運輸才能「統一打包發貨」,而不是東接一件、西送一件嘛。這個物流層次和貨物進出程序的實況不能不考慮呀。

張伍常的名著《賣桔者言》也是取材自現實生活,因而能推論出「交易成本」這個大課題。各位試試從這個方向研究一下吧。

《蘋果速銷》的麻煩,是在於策劃錯誤,忘記了物流供應的成本攤分問題:既不能像沃爾瑪一樣向上推給供應商、又不能像街市一樣由大量分銷商攤分,結果全攬上身,不死才怪。單就「運作時間攤分」也做不到呀。所有貨倉和整個車隊有大部份時間也是在「等」,等出貨、等入貨、等送貨…. 這個成本怎計算?  所以梁文只能說到「據聞蘋果速銷的運輸費用是頗高的」。這個理解很正常呀,他的「研究範圍」離不開書枱嘛。

至於由其他超市霸權攔截供應商不讓蘋果入口「正牌貨」而迫上梁山入「水貨」,那是另一個戰場問題而已。主要戰線在物流,而物流優勢不在營運、而在地產。

地產形式決定生態形式,而生態形式決定「成本攤分」。地產霸權的目的,就是完全掌控「作業空間」,因此所有成本一定只會「向外攤分」,「空間」擁有者的成本為「零」,利潤隨意。不相信的話,拿張伍常的「交易成本理論」去做一下實地調查囉。

因此而又可以看出到底香港的蟻民政治智慧可以低到甚麼程度:《市區重建局》美其名是為市民服務,但主旨是「統一業權、集中開發」,那是牌面,牌底是「統一交給開發商開發」,基本上還是打破自由市場、歸邊到壟斷。到底這個由天字第一號大梁粉主政的「公權機構」,是服務市民還是服務地產大鱷? 又是「傻嘅都睇到」啦。

結論是:香港市民真係傻得離譜。

還有,書枱學者是幫凶,作用是「老點」,將一個傻嘅都睇到嘅問題,錯誤引導方向,令到市民睇唔到。

香港市民要解決這個「百物騰貴」的「菜籃子」問題,要從整體城市規劃着手才成。不過執行這項工作的人,到底又是否會對市民負責呢?  大家自己想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