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劉天賜談騙子


不知是《信報》的編輯高明? 還是《信報》的作家高明,文章出現的時間地點簡直比約定的特稿還要「合拍」。也許是《信報》的讀者也高明,否則這種「文化一品煱」也又不一定得到欣賞也。拐個彎子哄自己開心一下也好。

今日201351日信報副刊專欄,見劉天賜文章在一邊談《生命通識》,題為《騙子世界》,旁則就是 Dilala 《見觸城市》的《逃離共振》,兩篇文章可用「天衣無縫」來形容,因為一邊是講中國文化、另一邊在講科學現象,兩者都是同一個主題:人是如何自甘受騙。

先講劉翁文章,以世界騙子情況起題,謂「騙子無分國界」,引香港人到美國投訴香港「奶粉荒」為例,繼而「有熱愛中共政權的劉迺強先生指….這是辱港辱國的國際事件,中國的面子往哪裡放?」。

劉翁註:如果大家都感到辱國「便大好事了」,因為「最緊要知恥」,否則不知羞恥,中國人固有文化即淪落至深淵了。

不知劉翁此話是否「反言正說」,文章當中細節,不能盡錄,但有關這個話題,中國人本來就不應該陌生才對。因為大家只要翻一翻國史,即不難看到明末大儒顧炎武先生名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而當中所謂「無恥」者,正是騙子的本質,劉天賜所指:此乃歹徒的最大優勢。因為只要無恥,就什麼都能做得出來。

至於《逃離共振》一文,則用「科學現象」起題,引日本電視劇《神探伽利略》的劇情,指「共振」乃一種「使事物趨同的科學現象」,而用之於人類社會,乃有「共盲」的結果。尤其是網絡世界擠開了現實世界之後,「過去從書本與報章中得來的世界、以及對事物的判斷,被零碎的資訊取代,每一件事對或錯,網絡上短短數百字就判定了….最後是直接從網民的 comment 中判斷這件事….有時猛然省起,網民中有可能中學都未畢業、有的可能成日足不出戶、有的可能一事無成….為何在網上我反而被他們所引導?

此處又與劉翁共通:法力者沒有證書,人人皆可自認,神棍之由來也。

作者以此而驚覺何謂「共振現象」。慨嘆難得一人獨處、自省心靈的機會。此亦正切合社會心理學家的通識:尋求大眾認同,本身也是一種令人行為盲目的原因。

將兩篇文章併在一起,也又不難看出,所謂「曾參殺人」的故事,假如放在現今的網絡社會,原來這種「謠言殺人」的土方法也是依然適用。果真如此,那麼這幾千年來,大家又進步到什麼地方去了?

舉一反三,所謂教育也者,最重要是教人如何獨立思維、理性判斷。人之不立,一個文明理性的社會也就無從建立。顧炎武其人只能「遺世而獨立」,看來也又不是偶然事例了。




天之鏡:玻利維亞 Uyuni 鹽湖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