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續 : 中國對外戰爭研究 – 菲律賓篇

先前講到印度和越南,今次講一下另一個「南海」問題的涉及國家 菲律賓。

表面看來,菲律賓和中國似乎不像越南和印度,有過直接的「國與國」交戰的紀錄。但反而在南海問題上,最快拿中國告上國際法庭的,竟然是菲律賓。而且在「佔據」島嶼的行動中,菲律賓的「打爛仔交」本色,絕對稱得上是中國的對手。

至於拿中國告上國際法庭一事,利害之處在於「自古以來」這個說法在現代世界是行不通的。有主權爭議就必須要由聯合國裁決,這個是與約國的責任,推辭不了;除非好像香港一樣,預先做了手腳,安排好「自願回歸」之類。而「自古以來」的所謂「歷史上曾經佔領」,也不符合聯合國的「主權」定義,因此中國這一次的麻煩絕對不是小事。

在回應中國的「自古以來」論據,菲律賓又毫無難度地自行發佈「自古以來」的地圖文獻,用以反證中國的主張。尤其是在明朝所製定的海疆圖,以及「冊封總督」一事上,都有自己的證據證明中國從未佔領過南海諸島!


早在1999年,菲律賓就採取「擱淺」作為奇襲手段,將一艘運輸艦卡在仁愛礁上面,以「宣示主權」。自此該艘「遇難」軍艦就一直擱在那裡,紋風不動,持續進行「救援補給」,於是變相「佔領」了仁愛礁!





以「爭議」來計的話,其實菲律賓那邊的複雜程度才真厲害,按中國外交部說法:共有七個島礁被菲律賓「非法佔領」。而在這個錯綜關係之中,台灣「實際佔領」太平島,而中國「實際佔領」美濟礁。但按中國外交部的講法:所有島嶼都是中國的!

為什麼菲律賓反而會比越南更凶? 這個就值得深究了。

查菲律賓這個國家,其實只在1542年由西班牙人以王子菲力普名字命名,才有今日的名稱。在此之前,那七千多個島嶼,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而以現代國家形式存在,也遲至1898年的獨立戰爭之後。但古怪的是,在西班牙未被真正推翻之前,由於在美西戰爭之中西班牙作為戰敗國,「賤賣」了菲律賓殖民地予美國,於是乎菲律賓未曾獨立就先亡國,變成了美國殖民地。但美國給予菲律賓「自治邦」地位,從而確立了日後真正獨立的條件。

遲至二次大戰,由日本扶植成立傀儡政權。戰後美國雖然重奪菲國,但最終都承認其獨立建國的事實。史稱第三共和。1986年「人民力量」和平革命推翻軍政獨裁,而成為今日的民選政權主政。

至於「自古以來」一事,中國也有記載,不過不是「佔領」的問題,而是「南洋」一直都是中國人貿易移民的地方。考古出土的中國瓷器最早是三世紀的東吳時期。及至明朝鄭和下西洋,正式授予華僑頭頭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時約永樂15年,即1405年左右。不過早一點在1390年,由西而來的回教徒就經已建立了「蘇祿蘇丹國」。再遲一點,則由阿拉伯商人在菲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前述的西班人殖民事件,則是1521年由麥哲倫所率領。最終由西班牙人在1571年左右「統一」了全境。

由永樂年冊立僑領為「呂宋總督」一事可見中國人對菲律賓早就有殖民之實。而且比西班牙人早了起碼百多年。但在西班牙「統一」之下,其實華僑勢力並未消失。而在1603年,就發生了大規模的「種族清洗」。史載當時華僑被西班牙人欺壓,起而反抗,卒之造成二萬多華人被殺的「慘案」。

由以上史實可見,中國對菲律賓附近之島嶼宣佈「歷史上屬於中國」,也又不是全無道理,之不過在明朝以後,亦即西班人在1603年可以清洗華僑之時,中國事實上是承認了西班牙實質管治的情況,亦即基本上就已失去所有對菲律賓領土的「可能擁有」想像空間。那麼在菲律賓「外島」的所謂「南沙範圍」,又應當如何理解?

更諷剌的是,當年在呂宋的華僑數目,大約是十倍於西牙殖民軍團。而菲律賓的「民族」構成,有大約27%有華人血統。遠的不說,就拿「阿奎諾」這位現任總統來算,他母親祖家就是福建漳州龍海市,家族在1861年才移民菲律賓。

換一句「阿Q正傳」的說法:中國人被西班牙人和菲律賓人屠殺驅逐,算不算是「孫子打老子」?

因此不論中國如何宣示主權,菲律賓的歷史從來就只有記載中國人是捱打的一方。明白了這個歷史事實,才能正確理解為何一個有點像小丑的阿奎諾三世會對中國毫無敬意可言了。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政改 - 阿爺的華麗轉身

當一啲事情發展到完全唔合邏輯嘅時候, 真係唔知可以用乜嘢方法去理解

我就有一個好有趣嘅推論, 大家不妨考慮 :係阿爺想泛民留低!

首先要恭喜泛民, 團結一致, 係最好嘅自保方法。今次投票結果係 - 28 v 8, 技術上嚟講, 八成 否決; 從未見過嬴咁大條街。

今次建制派缺席唔投票, 係最冇可能發生嘅事, 亦正因如此,成件事冇晒邏輯!

政改動議對泛民嘅壓力, 係反又死, 唔反又死, 只係差幾時。假如轉軚投贊成票, 即死。不過即使投反對票, 都只能 膠著; 2016年區議會同2017年立法會選舉, 泛民陣營將要面對 - 新勢力興起、舊勢力內鬥、加上建制派清剿, 無論點睇, 泛民應該都係要死。

但係在今次政改一役上, 在議會中嘅泛民居然 "大獲全勝", 咁就唔同玩法嘞, 有好靚仔嘅成績同選民交代, 隨時轉守為攻, 一鋪翻本! 即使唔大嬴, 但起碼都能保本嘛。

因此站在建制派要泛民清袋嘅立場, 建制派冇理由醒呢個翻身嘅機會俾泛民議員!

至於建制派自己, 既然接咗任務要投贊成票,而又預先打晒出口牌, 要 "拉布" 到星期五,爭取有人可以盡最後機會令到關鍵少數投誠。咁樣做好做醜, 都冇理由唔按本子辦事。 換言之,劇本改咗。但係如果要改,都一定唔會係前線班友仔自己夠胆去改。

而建制派一早已經全面動員, 亦都冇理由要担心下一輪選舉需要什麼 "票債票償", 因為反正係鐵票嘛。冇理由假設係因為劍橋老人院出咗事, 於是下次唔夠票喎。反而如果中途做咗 "逃兵",會令到一眾 "愚忠" 嘅師奶阿叔破口大罵、變成兩面不是人! 

因此站在建制派嘅立場, 最有利嘅,應該係坐定定, 舉定手,等收場,然後將隻鑊卸晒俾泛民班議員嘛。最有利嘅動作唔做,反而做一樣對自己最不利嘅嘢? 傻的嗎?

因此無論如何推理,撇開晒所有原本嘅思維同邏輯,結論都只可能得一個 : 阿爺急掟彎!!!

換言之,有人一直謊報軍情,話香港人為咗穩定可以做順民。而阿爺終於都知道,呢個講法, 係靠害嘅。因此為咗保住香港呢隻會生金蛋嘅肥鵝可以繼續生金蛋,一切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安全, 於是 "唔該各位老朋友,捱多一次義氣"

於是才有這種完全唔合邏輯嘅安排 - 建制派好樣衰咁拉隊離場, 然後留低足夠人數唔使流會; 仲要主席都配合埋, 唔暫停等到 "阿發叔返嚟" 就即刻表決。而擺上神枱嘅,就正係交低咗棒俾個仔嘅發叔!

咁樣,成件事就通晒!

當然, 凡事都有後果, 而政治就更加唔會有免費午餐。後事如何,下回分解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政改 :不多說了

我的史上最短博文

真的不多說了, 大家用自己的良心, 感受一下。到底香港的未來,你又想交棒給誰?

2014年, 金鐘






2015年, 也是金鐘



鳴謝 :

https://www.facebook.com/benson.tsang?fref=photo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看2015六四統計 ﹣應該又有人靠害阿爺 (修訂版)

這個笑話開始有點重複得令人發悶,不過這個真理依然一點沒變:每次阿爺很想有人出辦法來「解決民意」的時候,獻計之人不止沒有將舊問題解決,而且非常有效地製造一個新問題出來!正如李嘉誠一早批死:有本事的不辦事,爭着辦事的沒本事。

現在情況是,反對派不停衍生出新的組織和行動,而建制派疲於奔命,顧此失彼。

是咁的。

正當去年政改民意拉鋸的時候,肯定有人獻計給阿爺,指老白鴿由於做事拖拉,青年新世代早就深感不滿,於是應該一不做二不休,將事情做死!如此一來,老白鴿既得不到任何政治好處,又會失掉新世代的支持、順手更可以將潛藏在建制之內的「吃飯鍋」的偽中間派一次過「引蛇出洞」一併處置。功成之後,2017年的立法會選舉,必定可以將立法會內的反對派「一舖清袋」; 在泛民陷於內鬥之後,建制派將可以進一步鞏固版圖、到時阿爺可以安枕無憂云云。

及至落閘之後的示威發生時,催淚彈根本沒有解決「佔領運動」、反而迫出了一場更大規模的「雨傘運動」。於是「香港不夠警察」一事就表露無遺。這點我也早幾年就分析過,香港的社會安定是完全維繫於市民主動守法。即使香港有三萬個警察,假如同時有大量市民違法,人手其實也是不夠的。汲取了教訓,就2016年政改表決的部署,警務處就只能馬死落地行,急召退休警員補充後台工作,以騰出人手去前線。

而雨傘當時的「拆大台」現象,的確好像按着獻計人的預算一般發生。於是有人暗自歡喜,以為「暴力離間」的計謀得逞了。其後的學聯被拆台,更加令到建制派喜出望外,認為是「超額完成任務」。之不過,到了六月四日的維園晚會。麻煩就終於都出現了。雖然各大「愛國傳媒」都一致「唱衰」晚會,但事後大家點算出席人數的時候,情況並不如預算中一樣。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統計數字:


年份
大會人數
警方人數
1990
150,000
80,000
1991
100,000
60,000
1992
80,000
28,000
1993
40,000
12,000
1994
40,000
12,000
1995
35,000
16,000
1996
45,000
16,000
1997
55,000
n/a
1998
40,000
16,000
1999
70,000
n/a
2000
45,000
n/a
2001
48,000
n/a
2002
45,000
n/a
2003
50,000
n/a
2004
82,000
48,000
2005
45,000
22,000
2006
44,000
19,000
2007
55,000
27,000
2008
48,000
18,000
2009
150,000
62,800
2010
150,000
113,000
2011
150,000
77,000
2012
180,000
85,000
2013
150,000
54,000
2014
180,000
99,500
2015
135,000
46,660


其實維園這個地方,球場內能容納的人數,最多也只是15萬人左右。其中一年所謂18萬人,除非是極度擠迫,否則也很難達到。有關的「統計」方法,可以參考港大的統計基準。

http://hkupop.hku.hk/chinese/features/june4/headcount/2009/5_Dr.So_June4_Headcount_Area+Calculation_2009.pdf

六個球場加起來的面積大約有 43,293平方米

  • 以每平方米 2.8 人計算:2.8 / x 43293 平方米 = 121220 
  • 以每平方米 2.5 人計算:2.5 / x 43293 平方米 = 108233 


因此基本上每米坐了三人左右就可以達到15萬人。這條數不算難計。而實在13.5萬人,其實一點也不「低」才對。而自從1992年開始,維園的人數很久也沒有超越十萬人。不過這個情況在2009年就忽然熱鬧起來。是從來也沒有降低過十萬人。

即使按警方的數字,雖然是比大會的統計少了一大截,但總不可能去年坐滿六個球場是接近十萬人,而居然今年又坐滿六個球場,竟然是少了一半?好神奇囉....

換言之,獻計人一直推銷給阿爺的「拆台」情況,其實並沒有真正發生,雖然學聯決定不出席,但維園依然坐滿了人!拆不拆台,基本上全無影響!

而在維園之外,反而真的開始出現遍地開花的情況。尤其在港大另行主辦的六四紀念晚會,出席人數是「出乎港大學生會預料」。據報出席人數有二千人,比港大學生會原先預算多一倍。而其他地區也有不同團體舉辦其他活動。可見六四的紀念活動,真的是在擴散而不是萎縮。

回頭看看維園的情況。按明報的現場調查(20150605日:近半港大集會者「棄維園」),報導指出:支持支聯會綱領的,有近九成;而有17%的參與者是「第一次」出席維園集會。說明支聯會有足夠的「新血」去補充其他活動所帶走的人數。要注意:這17%不是先前「入唔到維園」,而係「冇去過維園」。因此可以確定是新加入的。

雖然這個抽樣很難說是很科學,但也有文有路:在維園表示「年年有參與」的,只有6%;而在港大集會的人,當中有85%曾參與維園集會。說明了另一個更加準確的信息,就是「每年都有新血」加入維園,而在其他地方「另起爐灶」的,都曾去過維園。維園內的群眾構成,一直都在「新陳代謝」而維持「常滿」!


在維園相對「清淡」的年代,政府也懶得去點算維園人數。但2003年開始,外溢暗湧其實早就觸發了另一波的「民主運動」,不過是由「大中華」開始轉移到「本土」問題。2003年的「七一遊行」人數一次過就爆發出五十萬。其後雖然大幅下降,不過早就形成了另一個「持續性」特強的民間行動。當中細節可以參考港大民調中心的統計圖表:



http://hkupop.hku.hk/chinese/features/rallies/chart/overall20000.gif?y=2014


而這種「持續外溢」又會有什麼後果? 就是年青一代開始往不同的方向去探究自己的「出路」問題。在未有真正形成具體的出路之前,新世代正向着不同的「禁區」橫衝直撞去摸索前行。其影響之大,相信很多建制派甚至民主派都始料不及。上述的「七一遊行」又只是另一個「維園翻版」而已。很幸運地,也不是暴力掛師。不過2014年的「佔中」和「雨傘」事件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就的確超出建制派的控制範圍。

往後香港會否再演變多一場持續抗爭出來紀念「六二八」的雨傘導火線? 這點還未能肯定只因2015年的617基本上就被政改表決一事引開了焦點。或者建制應該非常慶幸才對之不過617之後緊接其實就是 628, 手握黃傘的群眾既可以出來"慶祝成功否決" 政改, 又有可能出來 "抗議通過政改", 兩者都不會指向一個平靜的結局。

最新情況是,在「鬥委會」前領導人楊光出殯時候,有數批「本土」派別的組織分別示威,在會場外「派菠蘿」;與此同時,「才子」陶傑又爆出:楊光早就將女兒送了去英國,並且經已和英國人結婚產子、落地生根,狠狠地諷刺當年喊出「紅燒白皮豬,生劏黃皮狗」口號的工聯會。而本土目標再一次堅持要「優先關注六七暴動的本土死難者」而不是花時間去關心「不是香港的人」。

因此宏觀一點來分析獻計人的「強硬」手段後果,其實根本不能扭轉過去多年不斷滋長的民主訴求;而唯一引起的後果,就是令到本來在邊緣的激進份子堂而皇之地浮上水面,與其他反對勢力匯流,極速佔據不同政治光譜,而且愈趨暴力。所謂「光復XX」以至「踢喼」和「驅逐人蛇」等等,其實都是極度的「政治暴力」,但竟然獻計人反而在這些關鍵時刻,都一一退縮:先是收窄「一簽多行」為「一周一行」,繼而任由肖友懷件急速失控,結果火燒連環船令到社運大姐陳婉嫻灰頭土面。

不過這種態度簡直不能用「蠶虫師爺」來形容,應該是「欺善怕惡」才對,反對派看在眼裡,不得寸進尺才又真是奇聞。從常理就可以理解得到:對手單一,反而容易對付,對手多元,那才真正難以招架。光看陳婉嫻的狼狽情況可見一班。原本是用來「界」左膠票的「大愛關懷」,竟然被一班本土派驅蝗行動殺個片甲不留、倉皇逃遁。於是陳婉嫻得失了建制派之中的右派,但反對派全然無損。這種進退失據的情況,實在相當普遍。

再看看就政改而進行的「三大滾動民調」。除了在六月初終於出現「黃金交叉」之後,當中的「背景分析」才要真要命:29歲以下的受訪者,六成以上反對政改方案;而按學歴來劃分:大專或以上的受訪者,也有接近六成是反對的。再與先前的不同民意調查相比較,香港早就出現了「世代更替」,80後的年輕人不再是和理非非。而90後的青少年,也不用多講了,看看現在大學和高中的學生在搞什麼。就是進行「重奪未來」的行動。不是喊口號,是行動。

而就在政改表決前一日,又爆出所謂「驚天大陰謀」出來,警方「破獲」一個自稱港獨的激進團體,在自製炸彈,準備在617當日製造死傷云云。至於能否超越六七年的死傷人數,由於早被「破獲」因此只能「斷估」。事情仍未搞清楚到底有沒有幕後黑手,而誰是幕後黑手以及真正意圖如何,相信仍有一段日子拖拉。對於建制派來說,表面看來是「如獲至寶」,之不過事件對原本就打算否決的議員來說,是毫無影響。對於要求推翻政改的群眾,就更加沒有影響。對於旁觀的一眾港豬,也看來沒有影響。

那麼這個所謂「驚天大陰謀」又可以有什麼作用? 唯一的作用,其實就只能令到建制派人心惶惶:因為先前都分析過了,一眾「功能組別」的傳統所謂「精英」,經已面對新形勢,就是「世界上沒有免費政治午餐」,不同的專業團體開始內訌,新世代正在逐步「迫宮」。假如工商界真的以為可以隔岸觀火,那麼這場「詐彈案」應該是一個當頭棒喝! 不論是誰人在幕後指使:安定繁榮 (隻手摭天、悶聲發財) 再沒有必然保證。

因此除非是阿爺找人來「插贓」,否則工商界應該開始有人跳船才對。而逆向思維,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就假設是阿爺找人「插贓」,那麼這種策略的心理作用,就用來唬嚇工商界,要「進一步加強政治工作」,否則「斷你財路」。

無論如何,這種反對派光譜擴闊的後果,對於建制派而言,肯定是「戰線過長」難以兼顧。正如之前就區議會選舉的分析所指:蛇齋餅糉所能調動的,基本上都已經全部調動了,基本上是連種票假票都推了上戰場。只是泛民配票無效,才導致建制派可以從大量「自動當選」的地區調撥資源來應戰。實在區議會的選舉,所謂建制派大勝,其實都只是個個席位都些微領先而已。

不論分析如何,各有各講也無可避免。大家即管拭目以待,且看2016年區議會選舉,到底情況如何吧。不過對於建制派而言,地區情況不容樂觀。單是在觀塘一區,早前就開始有人自發搞簽名運動,要求否決大白象的音樂噴泉項目。而據聞已經有議會華麗轉身,由支持改為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