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中史獨立成科? 除非強制必考,否則一定完全趕客


香港本土派搞政治,水平與小學雞無異。到底他們是想多一些學生讀中史還是少一些學生讀中史? 其實建制派動議將中史獨立成科,從客觀效果來看,就是百份百「趕客」的行為,因此假如本土派認為中史科是洗腦科目而少讀為妙的話,那就應該對這個動議大大力支持、舉腳也要贊成嘛。

先看一下歷年報考中史的考生數目:

年份
中學報考人數
中史科報考人數
佔比
1997
131,038
37,680
28.75%
2012
72,600
8,099
11.15%
2016
68,167
6,824
10.00%

1.     : DSE2012年開始推行, 之前按中學會考基準作對比
2.     1998年香港統計年刊 file:///G:/personal/annual%20stat%201998.pdf

中史科早已經從港英最後一年的1997年報考比例28.75%、直線插水至2016年的10%,差不多是由1/3下跌至1/10;本來就已經是情何以堪。而教育局也指出,中史獨立成科的學校比例是89%。很明顯,絕大部份學校都已經基本上是有專科教中史的了。因此張國鈞在立法會所通過的「獨立成科」議案,其實對於整體的中史教學並無重大影響。亦即題目所指:除非是設定為「必修必考」,否則看不出這個所謂「獨立成科」又可以如何扭轉這個插水的形勢?

至於所謂「洗腦」,又得要從這個「比例」的角度去看。

假如學生連報考的興趣也沒有,到底這89%有專科教中史的學校,又是否將中史列為「必修」呢?

按教育局的統計,全港四百多家中學,中史是「初中必修」的。但有一個亮點要留意,就是「回歸後,中國歷史才列為必修」。[1]教育局自行解釋:在回歸前,中史只是人文及社會科目中的「選修科」。並不存在什麼「在2000年的課程改革,取消了回歸前中史作為必修科的地位。」

換言之,中史作為必修,其實是回歸後的事,而且重點的教學對象是初中生。反觀回歸前,香港的中學生在「不是必修」的情況下,還有近1/3報考中史科;而換轉是回歸後,反而只有1/10的學生報考中史。可見「初中必修」和獨立成科,根本上就是連年趕客而已。而唯一有可能扭轉形勢,令到有更多學生報考中史的話,那就很簡單啦:必考。

至於有人擔心,謂中史科會被改裝成「洗腦科目」;但這個也是過慮的。因為中史這件東西,從來都是一套洗腦工具嘛。之不過在97, 沒有人迫人去讀去考,反而有1/3人真的去考 (又總能想像都是學校有教嘛);反觀回歸後2000年起,中史由「自選」變成「初中強制修讀」,那麼照道理,當日跑去佔中的「千禧後」,就應該全部都有被強制修讀中史了吧? 怎麼又會如此奇怪,竟然最不聽話的,就是這一班被廣泛洗腦的學生們?

可見要洗腦成功,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獨立成科、強制修讀都已經出過了,又收了什麼功效? 而在這個互聯網資訊開放的年代,難道又可以假設學生都只會從課本找資料或者只相信教科書的資訊呢?

我想真正令到學生沒有興趣的,是內容沒有吸引力,而教的人也沒有水平,那才會自作自受、備受冷落而已。

這個角度,可以從前線老師的經驗去了解。教協在2015年就做了一個這樣的調查[2]。結果顯示:

1.    89.7%表示學校在初中段已有開設「獨立中史科」
2.    過半教帥認為課程應該要修訂
3.    2/3 教師不支持進一步「詳近略遠」
4.    過半教師贊成「增加香港史」和「文化史」內容
5.    75%教師不認同透過中史科推行政治教育
6.    超過75%認同「專科專教」而不認同「兼教」

就憑這種人心渙散的情況來看,要講到成功洗腦,真是談何容易噢。而如果政府再在這個話題上落重藥、企圖「曲線洗腦」的話,相信前線就只會更加敗象畢呈。
.
而這個時候,只要在網上同時出現一個具有說服力、或者煽動力的「新歷史觀」,那麼對於所謂「灌注愛國觀念」這一點,政府應該會全線崩潰才對。

之所以,為何本土派不是跳出來贊成這個「獨立成科」的動議呢? 奇哉怪也….





[1] 見教育局網站:政策正面睇, 中國歷史回歸前的地位和學習正面睇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ress/cleartheair/20130613.html

[2] 教協2015415, 中國歷史科問卷調查https://www.hkptu.org/11516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孫中山真的很愛國, 信者得救, 大家記得要好好學習

近日少寫文, , 無其他藉口。

近日有兩粒鐘空檔, 隨手寫:話說孫中山其實真的很愛大清國的。

孫中山, 原名孫文, 字逸仙。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士, 生於大清同治五年 (洋鬼子1866), 史稱當年為大清中興之年。當年太平軍被滅, 李鴻章受命進剿捻軍, 而日日都食雞的左宗棠在福建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 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 史稱「洋務運動」。反觀當時香港才不過是個不毛之地, 在英夷佔領之下民不聊生, 只靠走走水貨維生, 也還剛剛企圖發行第一個港元硬幣, 真係笑鬼死人咁貧窮落後。

而話說1894年期間, 孫中山在大清國的關愛養育之下, 轉眼已經廿幾歲人, 幾乎已過了「廢青」的年紀。當年6, 他趁還未進化成大叔之前, 寫了一封「萬言書」給當時的總理大臣李鴻章,由《萬國公報》轉載,題為《上李輔相書》; 而由於也有不同的青年學者參與「聯署」, 史稱此事為「公車上書」。

文中處處說明孫中山是何等愛護大清國, 包括提出「四大網領」, 諸如「人盡其財、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盡其流」等等。時人稱之為「和平改良」的清議。而且觀乎當中的主張, 沒有半點觸及大清國的「憲政底線」, 連有些假洋鬼子的所謂「憲政、議會、公務員制」等等提議, 他都完全沒有提及, 甚至連所謂改革科舉的大清意識形態政策也沒有提到。

查當時大清國自孫中山出世以來, 一直推行韜光養晦的大國發展政策,完成和平崛起的民族偉大使命; 並且發奮圖強搞了幾十年現代化建設, 期間更又不知發了多少土豪、造就了多少個全球首富, 令到全球為之羡慕不已; 歷年更加不惜工本, 成功維護了領土統一, 消滅了各種搞分裂獨立的惡勢力於萌芽狀態; 計「綜合國力」更加在全球列強之位。單就當時的無敵鐵甲戰艦就佔了全球第三的席位, 足夠大清國參與全球維和任務。只恨當時還未發明航空母艦, 否則以大清國的綜合國力, 多買他媽的一二十隻可謂綽綽有餘之至。當時只要再進一步確立以愛新覺羅氏為核心的「愛核心」政治工程, 進一步打擊各級官吏的貪腐情況,那麼大清國就可以完成偉大光明正確的歷史任務。

大家讀歷史的, 一定要有正確的歷史觀呀: 要切記, 是歷史選擇了大清國來代表中國人民, 是由力排眾議、自動請纓爭取「和平統一」的吳三桂自願開關「請」了進來坐了大明江山的。當年敗走台灣的偽明政權, 才是民族敗類、反動政權。至於當年全心與民族命運作對的各色臭老九們, 結果都要勞煩到大清聖祖祭出一個「釋髮」聖旨才能平定下來。 所謂「釋髮」就是由大清皇帝不用等下級朝議奏請,自行「乾坤獨斷」解釋大清入關以來所公布實施的「基本王法」, 就是「留髮不留頭」。這個「髮」的去留問題, 原來是這麼重大的原則矛盾噢。到了最後, 所有要「護髮」的臭老九都死光光以後, 自然就天下太平啦。

由此而觀之, 孫中山愛國當然是理直氣壯的嘛。至於孫中山後來的情況…. 很明顯都是先前父母給縱壞了, 無端端的送了去香港讀蕃書, 結果都變成了廢青, 凡事沒有生涯規劃, 但又竟然沒有跳樓自殺。 李鴻章不聽他的, 就竟然在1895年在廣州策劃搞暴力行動, 不知挖起了多少塊地磚用來襲擊大清國軍警、破壞社會安寧; 還要勾結外敵, 向日本駐港領事提出「要顛覆現政府在兩廣成立獨立之共和國」云云。後來當然是和其他廢青一樣, 被愛國民眾追殺, 事敗出逃, 結果1896年在倫敦「被越洋邀請坐洗頭艇」之類。

至於為何關愛大清的孫中山, 忽然一年不夠就會變成和廢青站在同一陣線呢? 1895年又發生了什麼世界大事呢? 為什麼原本很愛國的孫中山會和小日本勾結呢? 這點當然是由於有「外國勢力介入」啦。至於真相云云, 請參考最新香港教育局刊出的「中史課綱」建議: 只准談建國, 不准談亂亡, 明白未? 大家讀歷史, 一定都要緊記:孫中山是很愛大清國的! 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