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慎思明辨前言

先前解釋過,寫慎思明辨時的舖排,強調造學問要搞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要搞清楚自己是用什麼身份去做。
有些哲學家未必同意如此繁瑣,因為人有思想自由嘛。
思想自由當然是一回事,而的確純粹為造學問而造學問也是知識份子正常和正當的態度。但當學問的內容涉及教育,而使用這些學問的時候是會牽涉另一些人的心靈塑造,那就不可能不小心謹慎。
慎思明辨之所以只會作為中大辯論隊的參考材料,而不會以一本書的形式公開出現,是有原因的。大學裡尚且可以按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等原則比較隨便發表材料和評論,但假如材料是轉用於預科、中學、甚至是小學的學生,情況又會如何?  又或者受眾不是中大的學術圈子,言論自由在這種情況下是否也要有一些自覺的限制? 甚至只是中大的辯論員才會去閱讀的時候,受眾的「後果」會如何,是否又不需要考慮?
任何比賽都無可避免涉及勝負的計量和技巧的鑽研,很正常的。也因此在評論比賽的時候,也無可避免會引用到大量「博奕論」的思考方法。但這種勾心鬥角的技術和思考方式是否適合原汁原味的向學生灌輸? 相信即使不是教育專業的人士,都知道要小心處理吧。
因此在出任不同顧問崗位上,對於引用有關的「學問」時,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引用到教育當局的融辯入教項目時,只抽取當中有關語文聽說讀寫能力和通識培訓的技術指引; 引用到教育學院巧言善論活動時,只抽取當中有關評審準則和溝通科學理論的部份; 引用到星島全港校際辯論賽的時候,只抽取當中有關活動管理、賽後檢討、通識運用等強化正常學習目標的技術部份; 引用到全港校際即席演講比賽》時候,就集中處理優化評審指引、和強調善用日常學習經驗作為演講材料的學習指引; 引用到《全港司儀大賽》的活動策劃時,則只抽取有關 項目管理以及溝通應用技術部份,作為專業評審的指引。即使是執教大學科目時,在充分容許發表自由的情況下,我也重新整理過材料,只強調以辯論活動所涉及的思考和語言分析方法,去幫助分析政治活動和溝通過程。
換言之,「辯論比賽」作為語言溝通活動的其中一種學術遊戲,進行專題研究和技術分析是可以的,起碼在大學的學術範疇可以如是觀。作為課外活動推廣,提高學術興趣也是可以的。但並不表示可以隨便引伸應用當中的「決勝技術」,而不考慮對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後果的衝擊。
西諺有這個說法: 一個槌子是解決一口釘的方法,但在一個三歲小孩的手上,你不能避免他把所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都當成是一口釘! (見下文 "學術定位" 註6)
所謂「兵乃凶器,聖人不得己而用之」,這句說話也要細心咀嚼。對於絕大 部份參與辯論比賽的學生來說,可能沒有什麼感性反應。先前我也談過讀書時候,我未入辯論隊已經在律師樓打滾了很長時間,法庭辯論我也策劃過很多次,甚麼殺人放火販毒強姦的案件都處理過。引述這段歷史可以用輕鬆的態度,當成是想當年的軼聞來陳述,有如「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畢竟也真的是陳年往事。
但有沒有試過從受害人的角度理解一下,到底打嬴這種官司,勝利是否代表一切?  
輸嬴一場比賽,得失又如何? 慎思明辨裡有說明,視為科學檢測的學術實驗而已。但假如自小就養成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話,後果又會如何?  
我在引言裡,很早之前已引用「普羅米修斯」帶來火種的寓言。但也必須同時提醒讀者,火可以帶來光明,也可以帶來殺戮;  將這東西放在人的手中,如何運用,存乎一心。
先前寫過關於一個蕃薯的故事,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談「聯想」; 慎思明辨中,也有提及如何比擬法庭辯論的局限,也只能提醒做事要盡力憑良心;  在論述「如何避免講大話」一章,一再強調「反複考證自己有沒有講大話」的學術要求等等,甚實都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防微杜漸,憂在未萌」。
中大家規「不准講大話」的一條,其實是人魔的界線而已;  魔由心生,過了這條界之後,再往前走,後果可知。因此在引言一段,不得不先把事情交待清楚。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司儀義工團

香港有一個很有趣的非牟利組織,叫做司儀義工團

一班很熱心的年青人,為社福慈善機構,提供各種司儀服務。成員背景來自五湖四海,都是對演藝和司儀專業很有興趣的年輕人。當中各行各業都有,但共通點就是都受過正式的司儀訓練,有全職的司儀人員,也有兼職的。

為甚麼要提這個組織呢? 因為我是顧問。又是包蝕不賺的義工。

難道又是我想搏出位? 相信可以更搏的都有,但我都推掉不少,光是這個小組織,我倒是愛護有加的,也不見得他們就一定會把我拿出來宣傳噢。因為真的就只是專心做顧問的工作,也沒有要求什麼。

背景是這樣的,多年前香港女青年商會想到一個好點子,就是搞一個全港司儀大賽,作為他們的年度社會活動重點。目的是為年青人提供多一種事業選擇,也提供機會,讓需要不時擔當公司活動司儀的在職青年提供鍛煉的機會。

女青商一班年青人的確是熱情有餘,但舉辦這類活動的經驗不足嘛。當時我是商學院校友會的會長,女青商幹事之中有一位是中大商學院的師妹,就介紹我去幫忙一下。我的意見是:要確立司儀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確定司儀的專業。幹事們原來真的沒有好好想過何謂專業司儀,因為在傳媒和公共場合見得多了,但只當他們是演藝人員。當我從用家的角度,列出各種技能分類和管理功能要求時,大家都呆了。例如何謂主持儀式但又不爭光,要應變但又能完成任務,能獨當一面但又兼顧各方協調,至於口才、演技、儀容、急才、通識等等,全部都要兼顧得宜。

在比賽安排中,最後按不同活動性質進行分類,候選人隨機抽籤,處理不同種類的活動;在演出過程中還要加入變化事項,看看司儀如何應變。最後才打出一個綜合各個技術細項的總分來。

例如其中有一個項目是電視台派明星做公益活動, 帶小朋友參觀熊貓館,司儀的職責是替明星辦好這個活動.  變化事項是 - 熊貓睡過頭,要等牠起床才能和小朋友見面。

決賽時有兩個司儀都做得很好,但就在一個小地方出了大分別:參與活動的都是小朋友,當然要保持氣氛活潑,其中一個司儀叫小朋友齊聲叫醒大熊貓,另一位則即場安排明星和小朋友玩熊貓百科問答。結果第一位的氣氛當然很好,不過誰人才是活動主角呢? 另外熊貓是很怕人聲嘈雜的,大聲叫喚是反效果,越叫越躲耶。第二位雖然氣氛稍遜,但勝在夠細心,充份了解了現場情況才作出妥貼的應變安排,那一位才是更專業,很明顯了吧。另外一項要用兩文三語來接待不同國藉的與會代表,候選司儀小妹妹年紀少少,但真的演藝水平很高應變能也強,假如選港姐,可能早就當選最年輕港姐了,不過居然漏了其中一種語言,怎辦? 惟有提醒缺失,下次再努力囉。

所以要評審出一個勝任的司儀,不是明星選拔」,挑個明日之星出來再簽一份合約那種,而是真的是要找一個適合崗位的工作人員, 才能把事情好好辦妥。後來第一屆冠軍霍彩玲小姐真的很認真地搞專業化,成就了「司儀義工團」。女青商那邊全港司儀大賽》一個項目拿了不少獎項,贊助越來越多,越發傾向搞明星選拔,我反而沒有再跟進了。人各有志嘛。

其實以教育推廣的角度來看,名利真的是沒有意義,能幫助年青人出頭,何樂而不為。對於勝任做專業司儀的年青人,也可以凭自己的實力在人生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也不一定是要把自己硬塞入其他「成功模式」裡面去,就算不是作為職業,能以本身的技能服務社會,也是一種豐盛的生命啊。不要以為商學院的代言人就一定要人念商科的,人材的定義很廣闊啊, 成功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種。

修辭

其實修辭沒有什麼捷徑, 正如杜甫說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第一要考慮一下到底自己有沒有概念可供承載,第二是考慮一下到底用什麼合適的工具來承載它。

有關演說技巧所提及的修辭水平, 就看你到底想下多少苦功罷. 我的確對 "潮語" 沒有多大興趣, 要是一早有更好的表述方式, 又何必一定要隨波逐流才開心呢? 可能是玩政治才算時麾, 群眾喜歡什麼就講什麼吧
經常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解決方法當然就是多讀書。這個說法雖然有點簡單得反高潮,因為根本連什麼也沒多講,對於在香港讀補習社長大的人來說,簡單得有點匪夷所思 - 難道連「讀書速成法」之類的東西也沒有嗎? 不是拿錢就可以換學問嗎? 要命。

讀書也有一些比較實際的考慮,例如平時為了生計,自我形象不是太好,也有試過和朋友打趣説,孔夫子希望大家每日三省吾身, 我就每日起碼要照三次鏡: 起床時、回家後、睡覺前。外面一天到晚談生意、寫報告,也總得對著自己的時候不至於會作嘔才好嘛。黃山谷所謂「三日不讀,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是有點真的,雖然「相由心生」這句話未必放諸四海皆準。今天的確開了一整天的會,不能不調劑一下 ... 唉。
所以,我認為最聰明的方法就是不要扮聰明,有什麼不懂,看書去就是; 連書都沒有的時候,再問人不遲,起碼也專重你問的人,真的是有問題才問,不是在浪費人家的時間。
至於有什麼書好讀呢? 修辭有關的書囉!
當然,這個講法也是有點不著邊際,那麼試列舉一二例子以說明之吧, 家裡書架上隨便找幾本: 要學何謂「雄強霸氣」,看毛澤東的詞吧; 例如據報他小時候就已經寫得出詠蛙,有這樣一句 : 「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虫兒敢發聲」。要學何謂「溫柔婉約」嗎? 李清照吧,名句也不用多介紹,「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在言外,用字不用艱深噢。



至於「新詩」,唔…. 有點不敢恭維,就當我沒有什麼慧根吧,很難記得住,《再見康橋》之類的少之又少,盡量努力就是。

要研究得深入一些,包括音律節奏平仄等等,也有一些小巧的工具書可用。甚麼詞牌都有說明的。至於真的要連評鑑也要學一點皮毛,我也其實只能算是學一點皮毛,也可以翻翻文心雕龍詞話之類。例如文心雕龍也有說明「詔策」應該怎樣寫,不是格式的問題,那個不難抄襲,難在「表意」,因為那包括了施政的理念表態呀,否則滿足不了「文以載道」的要求。所以不單止是詩詞歌賦才有所謂「意境」的概念,任何好文章也有。




比較少人自找的麻煩的,是連一些概念詞典之類的東西也看,例如說文解字》,是從造字結構來看文字的,居然從義理的角度來解柝中文字,真的大開眼界。

其實我也有提及,語言是概念的載體,要講究溝通準確,總不能怠慢語言吧。例如「造字」的藝術有時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獨中文如此。例如 Telecratie 是法國佬作出來的,用來說明大量低劣而飄忽的的「電子民意」有可能破壞整合主流意見的過程,以此作為取代「民主」的代議方式(Democratie),不一定是好事。這個「電子民意」可以怎樣表述? 的確有需要一個新的字來承載噢。法國佬真的很長氣,用一整本書來說明一個字,怪不得一餐飯可以吃上半個晚上。


平常也有需要多看工具書的,也不單止是談生意的問題。我在慎思明辨也是這樣寫的,兩個人的溝通其實就像兩個人一齊在互相鬥快翻字典,假如大家都不能對相同的字有相同的理解,溝通起來錯漏百出是無可避免的了。因此一個人能夠對別人慣用的字和概念多一點了解,溝通效果才會好。
親身經歷: 試過在歐洲坐長途火車,踫巧一個建築師和一個工程師和我同坐在一個廂,大家最初談笑風生,後來可能大家也多喝了兩杯, 一言不合,建築師開始揶揄工程師沒有創意、工程師反口指責建築師不設實際,把我也拖了下水,扯鬧了半晚。人家隨時都用到一些技術概念,總不能每句說話都要打斷人家解畫吧? 嗌交也不爽呀! 想溝通得好一點? 啃一本有關設計建築的詞典囉,雖然是事後孔明,但真的很有效呀,從此和那種專家即使閒聊也多了不少樂趣。(咳咳... 是的, 我有壞習慣, 在歐洲坐長途火車, 帶些紅酒芝士小食的, 時間易打發嘛)

所以為了彌補我墨水不足, 我家裡書架上真的有一大堆沒有什麼具體用途的書, 但真的可以急救一下自己的形象嘔心病, 例如有詩經, 樂府, 唐詩宋詞之類的, 隨時可以方便解毒. 當然, 習慣了用較好的工具,溝通就更方便一些了,那是 "界外效應"。

所以, "出口成文" 對於辯論員來說只是一種 "現象", 切勿倒果為因, 以為辯論員就是天生一副墨水肚, 也不要以為鑽研甚麼 "精句" , "贈你幾個字...." 之類, 就等如言之有物。
末了也得解釋一下為什麼「相由心生」不一定放諸四每皆準,我其實也有試讀一點拜倫的詩,但很明顯我連半點也沒有他那樣英俊瀟灑噢!!!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慎思明辨

中大辯論隊的參考筆記,題名為 《慎思明辨
1995年起草第一稿,1996學年第一次付印。由中大學生事務處作為課外活動參考材料售賣予中大學生。記得每份當時好像是三十塊,應該是按印刷張數計錢的,初稿大約60頁許 (收入全歸學生事務處的活動基金,有同學笑我是私器公用)。負責的項目主任是孔繁楓先生。手稿仍在我的檔案中,詳細頁數要再翻一下才能作準。
當年第一次由「非教職員」應聘為教練,大學當然也不能不講究一下學術審查,而我也起碼交一點功課。其後在2000年正式成立學會,改由大學及學生會雙重授權使用「中文大學」名義,我也順水推舟應聘政政系任教,維持由大學教職員出任教練的傳統。格式則維持「開放式」設計,方便每年更新內容。
當時命名也有考慮的,因為《中庸》正確的講法是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因此正確的名稱是《慎思明辯》才對, 以相輔於《博學篤行》; 我在書裡引言已交待了,筆記的用意是說明「辯論」是以思考為先,言語為輔,因此才特別用「明辨是非」的「辨」字而不是《中庸》所用的「辯」字。
筆記格式也以學術為主,活動趣味為輔,舖排如下:

前言      ................................................................................................................................................................... 1
1.           編排簡介......................................................................................................... 1
2.           如何讀這篇文章............................................................................................ 2
2.1.          如何在藝術與科學之間為辯論活動定位.................................................................................... 3
3.           如何欣賞辯論活動........................................................................................ 4
4.           辯論的概念..................................................................................................... 5
4.1.          辯論與辨証............................................................................................................................................ 5
4.2.          「辯論」與「辯論比賽」................................................................................................................ 6
4.3.          「比賽成績」與「比賽目的」...................................................................................................... 8
4.4.          本文的宗旨............................................................................................................................................ 9
4.5.          自我反省的重要:君子之慮必雜於利害.................................................................................... 9
5.           辯論的理論基礎.......................................................................................... 11
6.           辯論的工具:語言...................................................................................... 11
7.           概念的形成及傳達...................................................................................... 12
8.           辯論過程中的概念形成規律..................................................................... 17
8.1.          「思考」的學問內容和範圍......................................................................................................... 20
8.2.          其他學者對思考程考程序的研究................................................................................................ 21
8.3.          例:《楚策一:蘇秦為趙合縱說楚威王》............................................................................. 21
8.4.          例:大專盃辯論賽1995年《港府應全面承擔幼兒教育》................................................. 22
9.           思考方法....................................................................................................... 23
9.1.          研究思考方法的目的....................................................................................................................... 23
9.2.          思考方法的正面功能....................................................................................................................... 24
9.3.          幫助思考的工具:............................................................................................................................ 25
9.3.1.     語理分析 (Logico-Linguistic Analysis)................................................................................................ 25
9.3.2.     定義方法分析.................................................................................................................................. 27
9.3.3.     傳統邏輯律....................................................................................................................................... 30
9.3.4.     三段論式............................................................................................................................................ 30
9.3.5.     辯證方法 (Proof)............................................................................................................................... 30
9.3.6.     數據處理方法.................................................................................................................................. 30
10.          思考方法的反面功能.................................................................................. 30
10.1.        語意不清.............................................................................................................................................. 30
10.2.        利用聽眾心理..................................................................................................................................... 30
10.3.        利用假證明.......................................................................................................................................... 30
10.4.        利用假資料.......................................................................................................................................... 30
11.          兵法與辯論................................................................................................... 30
11.1.        主導思想必攻不守........................................................................................................................ 30
11.2.        對陣........................................................................................................................................................ 30
11.3.        使其前後不相救................................................................................................................................ 30
11.4.        料敵........................................................................................................................................................ 30
12.          近年賽事回顧............................................................................................... 30
13.          隊員的遴選與培訓...................................................................................... 30
13.1.        鑒賞力的培養..................................................................................................................................... 30
13.2.        資料搜集.............................................................................................................................................. 30
13.3.        資料搜集和訂定論證策略的步驟................................................................................................ 30
13.4.        資料來源的科學分析....................................................................................................................... 30
13.5.        通識........................................................................................................................................................ 30
13.6.        聆聽技巧.............................................................................................................................................. 30
13.7.        發言技巧.............................................................................................................................................. 30
13.8.        小組分工.............................................................................................................................................. 30
13.8.1.    小組制訂主線的過程.................................................................................................................... 30
13.8.2.    快速食糊法....................................................................................................................................... 30
13.9.        草擬講稿、台上資料系統處理.................................................................................................... 30


設計原理如下:
·         先申述宗旨,說明筆記用途以及如何使用。再說明編制原則以及編者立場。再介紹學統定位以及說明學術活動與「比賽」的關係,提醒讀者注意比賽的負面因素,以不致走火入魔。
·         其後介紹方法論和學術概念範疇,確定以「溝通科學」作為主要方法論。在方法論之下介紹「思考方法」、「語理分析」等等基本理論概念,再次提醒讀者要注意誤用或濫用「技巧」的風險。
·         再其次才介紹對質和比賽的部署理論,援引「兵法」作為技巧指導,歸類為「搏奕論」。
·         援引比賽個案只為說明理論,不是為每一場賽事作評論。如無特別學術意義,不一定需要修改增訂。
·         最後才提供具體「工作指引」,也是由學術基礎做起,一直細分到起草講稿和現場操作實務等等細節。
當中所有和學術概念有關的資料出處盡量以註腳說明,以方便讀者直接參考原件。另外參考書目盡量收錄入附件。
由於版本每年都有些少增補修訂,版本是以年度計算,以方便資料不會過時。這點做學術考證的功夫馬虎不得。
例如語理分析的理論,在2007年學術界才有更新,正式確定語言進化理論,並收錄在 The First Word一書。但當中有不少先前的研究材料是幾十年前已提出,只是定位為非主流意見。那麼我在2010年才買到最新的參考書,不能不重新查核之前關於語理分析的引述有沒有違規。



另外對「技巧範疇」的培訓理論 (按思考/聆聽/發言/組織….等項目細分)2008年才出版 Talent is Overrated.  我雖然早在1995年已倡議按 Skill Sets 來細化技巧培訓,但同樣也由於涉及同期甚至更早的非主流意見,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包括如 Polgar Bring Up Genius 等著作,以確保自己沒有無意中構成抄襲行為。

以上除了自己謹言慎行之外,也要還讀者一個公道,可以跨過我的著述,參考更精準的原文。
所以真要做學問的話,過程的確是很「磨人」的。但總不能信口開河,但求暢所欲言。例如在比賽情況下,很容易會指出別人有「錯誤」,但如果要客觀評論,也不能不對這種情況作出科學分析。否則對罵叫囂一輪之後,學術水平沒有寸進,嬴了輸了又如何,無意義之至。
慎思明辨是有如下的說明的:

---------------------------------------------------------------------------------------------------------------------------
至於「假資料」的由來,可以有主觀的理由,也可以有客觀的理由。「全心做假」是最簡單的主觀理由。真正值得研究的倒不是全心做假,而是不由自主地分不了真假。

各位請參考一下先前所提出的概念形成過程,其中發出概念的一方首先要在腦中審核一次將要提出的概念,在不涉及生理原因外(吸毒、腦生瘤、或者九龍皇帝妄想症之類)我們知道起碼有兩個心理因素會影響判斷力

在《心理學》p.446/475,有關「挫折、衝突和適應」的分析提到﹐人在面對焦慮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心理自衛機制﹐將自己的行為和立場理性化,並且會將所有符合自己立場的資料視同正確而接收、同時將不符合自己立場的資料視為不正確而加以排斥。在這種心理情況下,人就可以更有效面對困難的外在環境。

因此在比賽的時候雙方都會「覺得」對方在講大話,因為就算雙方的資料出處相同,雙方也只會留意挑剔對方的錯誤之故。而先前我經己解釋過,大學生不是專家,對資料的理解和分析會出錯是正常得不得了的事。反正專家也會出錯、評判也會出錯,只要不是有心誤導而特意出錯,總不算是太大的問題。

當然,這個「有意無意」倒也真是太難辨別,還是少錯為妙。但是要少到多少才算是「少出錯」呢,我想這是個程度的問題而已,只要比你的對手錯得少,而且令到大家相信你的對手真的很錯就是﹗
-----------------------------------------------------------------------------------------------------------------------
學術評論不同狗經馬經,的確不能不科學客觀一點。

以上各章節,稍後盡量分批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