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世界上最被誤解的電影

The Return可能是世界上最被誤解的電影。

俄羅斯電影在香港從來都是小眾東西。難得一回看得到一套上畫。2003 The Return 憑藉《威尼斯電影金獅獎》的來頭 (安德烈.澤亞根索夫導演),終於在香港可以看得到。不過可能不到一個星期就怱怱落畫。雖然地點已算不錯,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最藝術的地方了。也很難怪,因為一直到目前為止,我真的好像沒有見過一個像樣的影評。換言之,直到我寫這篇文章為止,沒有一個人看懂這套電影。

也希望我只是因為孤漏寡聞而已,如有高人,請早現身賜教。



電影的中文譯名也夠要命,一是直譯「回歸」,也還好一點,總算是原裝;另外一個版本譯做「爸不得愛你」,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因為電影根本和「父子」以及「愛」完全沒有關係。雖然全世界的影評都是講「父子情仇」….. 要命。

電影講的是「神的回歸」,電影中的所謂父親角色,只是一個隱喻。打從電影開頭,這個隱喻其實也明顯得很:家裡唯一收藏有關「父親」資料的照片簿,是用一張從聖經裡撕下來的插圖作為書籤的。而當一家人神色凝重地吃「重逢大餐」時,「父親」在分麵包時的場面和「最後晚餐」的畫面一模一樣;而家人對著「麵包和紅酒」擺在面前的時候,竟然是「提心吊膽」地側視著火爐裡面的火焰(對審判和地獄的恐懼),只有小孩子毫無機心地在猜測這個「父親」的底細。

而的確,耶穌上次離開的時候,也是同樣提醒世人:他到底在甚麼時候、用甚麼身份「回來」,是一個秘密。看看,連「回歸」這個名字也是原汁原味。

到父親帶同兒子出發「尋寶」的時候,「父親」對兒子的督導簡直可以用「不近人情」來形容。這點其實在宗教上的價值觀是非常「對號」的,別忘了耶穌的教誨是要人承擔災難和悔改、而不是來派聖誕禮物耶。

例如其中一幕是兒子被小流氓打劫,父親把小流氓捉了回來,擺在兒子面前,問他打算怎樣做。表面上看來,以那個父親的凶桿外型,「應該」是讓兒子「有仇報仇」才是,但沒出息的兒子只懂哭鬧,似乎又要由父親來定奪,父親竟然在這個時候,只是拿回了銀包就把小流氓放走。看似是在「嘲弄兒子無膽報仇」,但假如是這,幹嘛不自己示範如何「教訓」人? 其實謎底太明顯了罷,父親在問「你打算怎樣」的時候,難道兒子沒有想過是「寬恕」嗎? 放走那個小流氓的時候,難道不是已經示範寬恕了嗎? 父親不高興的,是兒子竟然連這個選擇也不懂!

至於整個「尋寶」的行程,基本上就是一場試練,所謂的「寶藏」,其實父親一直都沒有明言,只能隱約感覺得到是一個「承諾」。對於兒子因此而要接受的挑戰和苦難,父親一直也沒有解釋過。聖經其中一個理念就是 God works in a mysterious way, 直叫人「只要信,不要懷疑」,戲裡其實不就是這樣嗎?

而最後兒子的旅程以失敗告終,是因為只視旅程為「遊玩」,甚至最後因為不守時而誤了大事 因為「貪玩」跑了去釣魚而忘記了承諾和目標!  這個隱喻,不是那麼難理解吧?

最後兒子都是因為和父親反了面,「錯手」將他從高台上推了下去,親手殺死了來救贖他的人(似乎),和耶穌的情況其實又是一模一樣。
真的那麼難懂嗎 ? 也許是。

當時在我身邊的是個電影狂。也只有她才會用一對天使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我也差點看漏了眼。

說真的,很多年沒有好好看過一套電影了。又有那個閒人來跟我「事前談電影,事後拗電影」呢? 生活過得像盲掉了一邊眼睛一樣,很不是味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