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新聯決賽 2012


今年新聯決賽的評審水平相信可以讓會員放心一點,但同時也許令出賽人員壓力再大一點,各有利弊吧。

評判代表的學術範疇甚廣,包文化界(不知用「才女」會否太俗了一點?簡小姐是專業教師,也是文學獎得主兼專業填詞人和文學研究書籍作者),港大中文系,中大政政系,城大社科、公共行政系等等。惟一美中不足是教院馮樹勳博士抱恙未能出席。以教席比重計算,本人只算敬陪末座;黃偉豪教授倒要翻我舊帳,謂是同場演出,我是不受抬舉的了,爆了他是比我先拿最佳辯員獎,無分彼此。

今屆以題目質素而言,黃偉豪教授看法倒是十分幽默,反問出賽隊伍有沒有「被耍」的感覺;雖然大讚各隊表現不亞大學代表,但題目之難處比起大學比賽也又不遑多讓,中學生不易處理。

這些雖是老實話,不過細心想想,所謂難易其實「存乎一心」而已。何解?這要先看看《超然臺記》了,「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從其難處觀之則難、從其易處觀之則易,這是技術層面離以超越的局限。

看題目應該拉闊來看,視乎在處理題目時想得有多通透而已。

港大講師批得好:起題不落俗套才有學術趣味,否則只是人云亦云,鬥咀鬥得再利害也不能開竅。

先看季軍賽題目:本港國民教育教材應由政府資助學校自主編製。

從難處看,國民教育是時下熱話兼忌諱,因此任何讚成或反對的意見都總會糾纏不清。但從易處看,不也正正就是這種眾紛云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乎? 學術辯論的目的是學術討論,不是政治審嘛。辯論台上應該只有學術正確、沒有政治正確。有忌諱就不敢講,如何做人格獨立的知識份子? 要是大多數人就是正確,我們今天應該還未發現新大陸耶。

先從界題談起,到底命題中的「國民教育」是指甚麼?正方是「經咨詢修訂後,大家有共識的」那一套,換言之,是「廣義」立論,不受時空限制。題目也的確沒有先設限制條件,否則題目應寫成「目前設定的國民教育課程」。換言之,反方之所以反對,也只是針對目前不受歡迎的「現有框架」而已。 而這點反方最後也是承認的。

反方的立場是:只要指引的框架不改,不論如何推行都是錯的。因此要反對命題。

這就有點直觀上的彆扭了,按照反方的推論,難道結論應該是「政府不應資助學校自主編製」乎? 怎辦? 政府應自己一手包辦?底子有沒有「正確的推行方式」呢?

題目雖然不要求有具體的反建議,但要是不知評論的標準如何,則凡事皆可反、亦凡事皆可立,結果是講了等於沒有講。

到底反的是「資助」還是 「自主」呢?不能不考慮清楚吧。對於這幾重疑問,正方又好像沒有質疑過噢。正方台下倒是黃教授看得心清眼亮,反問是否前輩在台下助陣,留給台上的後進鍛練去,因為台下發問的重點拿揑得極其精準,正正就是問反方是否想推行國民教育。實在只欠一句「是否離題?」而已。當然,既然台上辯員不提,台下評判也不會主動介入替他們加上去的。

因此從易處看題目,只要有預先考慮上述反方的邏輯矛盾,要部署好正方立論,也不是如此艱難。這些都應該在出賽前已進行好分析。

退一萬步而言,跳出框框來看:即使是現有指引不改,在此限制之下,「校方自主編製」難道又會比「不准校方自主編製」更差嗎?起碼學校可以自行確保「均衡資訊」嘛。「應然性」命題是要看「需要、可行、利弊」的,以「自行防衛」作為手段,又有那點不能對號入座? 所謂資助不足,校方難以承擔,題目好像又沒有設定資助的限制呀,所謂「不足」又從何談起?除非反方要計算出一個天文數字出來,這個又有點「強人所難」吧?

即使以上的兩個立場都不取,另取「第三路線」又如何? 政府不是剛推出方案,謂教科書可由學術機構開發、向政府拿資助的嗎?言在言,怎的對賽雙方又絕口不提呢?

因此命題實在提示了很多可以跳出框框的方法來立論和推理,材料也不是甚麼高深難求的東西,所謂難處,可能是心理因素居多了。

類似的情況在冠軍賽題目也甚明顯。題目為:貧富懸殊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題目之內甚多「虛字」,也是故意的,就看通識的敏感度如何。這點倒是反方略勝一疇,雙方其餘表現差距不大。

對於關鍵字眼的理解,反方講得比較清楚,作為一個需要考量的標準,是要顧及「成因、變化和結果」的整體考慮,題目其實只是要求一個「判斷」, 是對現象的「本質」作出實然判斷;這個不是應然性、也不是比較性的命題。

正方倒是甚為保守,只着重「結果」來倒推「屬性」,顯然是採取「狹義」界題。因此雙方集中討論現象「屬性」,從學術辯論的立場來看,我倒沒有太大異議,這個確有哲學意味嘛。當然,作為時事話題,又有點搔不着癢處了!

假如雙方有時間看看閒書,《貨幣戰爭》、《地產霸權》這類時麾書總不至於沒有看過吧?再正經一點的,歷史書的架上也應擺着不少,就看你信的是《國富論》還是《資本論》,任君選擇。最怕是不選擇,亦不關心,那就頭痛矣。即使只是從中國的「故紙堆」中去扒,總不會連《鹽鐵論》的大辯論也沒有看過吧?《史記。貨殖列傳》呢?這些材料也不可能缺少呀。即使要「潮」一點,世貿爭拗、全球化/反全球化,也不會少得了可供參考的東西。

看看自己的書架,最近也添了一本新書,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2012年才出版的,當中分析了包括「茉莉花革命」的材料,甚有看頭。舊一點的嘛,有三浦展的《下流社會》。

當然也不能要求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書架,但之前也在《慎思明辨》推介過一個很簡單的資料搜集方式,叫「痛感原則」,因此到社聯和樂施會的網站上看看,這個話題的書本簡直是汗牛充棟,光是《香港貧窮研究系列》起碼有四五本書可以在圖書館隨時找得到,應該絕對不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平情而論,以台上演出技巧而言,對賽各方表現真的不錯,黃教授也評得好,自信、反應和表達能力真的不比大學生差;台下評判已在各自議論到底那間院校可以收編做大學代表隊,黃教授更老實不客氣在替中大招生宣傳呢。

我倒不會步,已即場提醒了隊員,未來造學問的日子多的是,人生的路非常漫長,一場比賽的勝負不是最重要的事,能有機會的話,先鍛練好學問,再鑽研技巧不遲。

希望新聯這個活動可以引起更好的學習動機;祝願同學可以盡早跳出鬥咀的框框,多點留意打好學問的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