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行政主導的不同理解和後果


這個題目在回歸之前就已經一直在爭論,而當中的理解分歧足以左右香港的政治大局,不能只是望文生義就算。

對於不是由港英文官系統出身的外人來講,只能望文生義地解讀出一個 「唯心兼人治」的結論,並且非常切合中國的國情,就是「行政長官說了算」,此謂之「君臨天下」式的行政主導。看來中國人果真有點反祖現象,在一百年前的年國民革命推翻帝制之後,腦袋後面原來還是拖着那條奴才專用的小辮子。

大家如有時間好好涉獵一下其他名家的說明,相信會比較客觀理解當中的真正意思。例如201395日,信報林行止專欄 《非關政權惹禍事,事緣管治出蹺蹊》。看看在沒有民選政府的情況下,到底行政決策應該如何形成。

林行止是這樣說明的:

...過往是由不同政府部門分頭蒐集、整理、然後經專業部門小心因應、進而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見,然後才上呈政策科撰寫利弊兼俱、利害紛陳的政策報告;最後經由行政、立法、二個議會的諮詢和辯論,才有定奪、才出定案。

在沒有民選政府的情況下,由「行政機構主導政策形成」這個方法來替代公民社會的正常民主決策程序,當然只能是唯一辦法。而由於英國佬的管治水平高,於是乎長久以來, 香港人就習慣性地接受了這一種管治方式。這點也反映在很多相適應的憲制安排之中,例如劉兆佳在《香港21世紀藍圖》裡也提到了 (第一章,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設想與現實 p.4),在繼承英國的管治方面,基本也反映了「行政長官所享有崇高的憲制地位,是行政主導政體的基石」。

這種管治方式當然有流弊。例如養成殖民地精英官僚的「精英心態」, 由一班專業官僚替代了社會的民意代表來創制施政的政策,日積月累而變成精英自戀,繼而排斥民意、進而指為民粹云云。而對於不滿現狀的若干社會階層,看不見一個清楚透明的決策程序,於是很容易演變成積怨。而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亦由於經過層層篩選整理,亦有很大的風險變成「偏聽」;而對於種種「官商勾結」的涉嫌,港府亦很自然地要設立《廉政公署》來確保社會能夠保持大眾能夠相信的廉潔和公信力。香港的行政主導是什麼一回事,其實從這個角度看才算是比較全面。

至於林行止先生文中的其他評論,也又交由各位讀者自行閱讀。但對於如何創制一個與香港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民主政府,的確需要思量一下。而經過三屆特首的白老鼠實驗之後,市民與政府的互信經已低無可低,甚至於連廉政公署這一個重要的信心圖騰也受到嚴重的衝擊。但行政長官以及他的管治同盟亦繼續錯誤解讀行政主導,繼續向錯的反方向加大力度與市民「對着幹」,所謂「社會撕裂」就是如此而來。

如果套用以前港英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情況,也又只能嘅嘆一句:英國人能,為什麼中國人不能? 且看董朝第一件大事就是撤掉市政局,顛覆了一直行之有效的咨詢體制,以確保民情不能上達。這個逆天行事的舉措,足以具體說明事情可以往那個方向走。因此不是中國人不能,而只是某些中國人不能。

而情況再繼續發展下去,相信政府方面只會進一步陷入死角。因為在社會和民間,對於各種「民主」的論說,都可以完全無難度地取得一整套的理論以及個案和先例,用以支持自已的政治訴求。但在執政的一方,看來是連最起碼的行政主導概念也搞錯了,再加上「後台」本身也是處於政治虛無情況,換言之是手空空無一物,基本上是空手入白刃、赤膊鬥虎狼,前無去路、後無援兵。

到底香港什麼時候才有一套足以令人信服的政治理論出台、以及可以據此而形成一套管治制度,看來過去的十多年回歸時間,真是浪費光陰得太要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