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嬴在起跑線」與社會流動性的謎思

今天看《信報》,很奇怪。上述的題目本來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竟然一連幾篇文章都不約而同地在講同一個題目。雖然各位名家道來都有不同的觀點、亦莊亦諧,但總的來說,當水蒸汽在不同的地面同步噴發的時候,地底下面應該有一座活火山吧!
北京的領導人經常在講:要查找不足。到底這座活火山是怎樣來的? 又有沒有想過?
相關文章分別是:許為天的《教育與就業的銜接》、占飛的《學習壓力》、王迪詩的《新中國人》以及陳頌紅的《讓小弟弟揚威》。而另外應該算是一部份的,信報社評《延後退休年齡切合港人打拚精神》。這些文章本來各自精彩,都有不同主題,但要是併起來看,其共通之處,竟然就是「人生應該怎樣計算」的問題! 這下可好玩了。
所謂「嬴在起跑線」的講法,這一點原本就是違反邏輯和普通常識的。因為任何競爭運動,例如賽跑,肯定是用「終點線」來計算嬴輸的嘛, 沒有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而懂得長跑的,都知道「快放帶頭」、就正如賽馬的預先加鞭一樣,並不就等如必勝無疑,因為長途比賽還要看「後勁」呀。難道人生數十年,可以用短跑的標準來看?
這個所謂邏輯之所以有機會成立,肯定就是「有人搬龍門」:將決定勝負的條件設定由終點往起點或其他地點挪移了! 而一般怪獸長家之所以對這種論調趨之若鶩,應該不算是盲目,總有一些合理的理由去支持他們這樣做吧。但這個所謂「合理」,也有一些不一定合理的東西在裡面。否則這個龍門明明由終點線搬了去別的地方,大家落場比賽的居然還會乖乖「陪跑」? 傻的嗎? 假如比賽有人出老千,報警拉佢啦。
而這個「搬龍門」的情況,就正是上述各專欄所提及的種種不同因素所呈現出來的。
例如信報社評謂:延後退休是一個好主意。入題的一段已經是昭然若揭:在很多發達經濟體,提高退休年齡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香港卻不一樣….連一向自命捍衛打工仔權益的工會,如職工盟也贊同有關做法,並呼籲私人機構仿效。
當中的分析可以各有說法,但歸根到底一句,就是「人家有退休保障,由政府包底」,香港沒有,所以「香港人抗拒聲音不大」。其實邏輯關係很清楚,但居然反過來解讀為「打拚精神」,這明顯是一個「倒果為因」的邏輯謬誤。要是香港同樣也有一樣的退休保障,為什麼不可以「準時退休」、安享晚年? 很明顯,這個龍門由終點線往外移,可以一直外移到和合石或者亂葬崗才算數。
希望我不算「左膠」吧,但起碼都知道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涼薄」而會有「善終」。那些為社會貢獻了一生青春的打工仔,其實絕大部份的貢獻都是到了其他人的口袋中。而當中尤其明顯的是「包租公」。而包租公就反過來推卸責任說是因為政府的「高地價」,而政府竟然又可以反過來講是因為打工仔要求「低稅率」。但同樣是一筆錢,通過其他先進經濟體的「稅收」方式放到政府口袋就變成退休保障,但通過地價來收取就反而變成「免責」? 因此當市民普遍遷怒於「地產霸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這個問題又是從何而來?結果就是打工仔繼續為自己的棺材本打拚…..假如有機會的話。
或者文章當中的尾段才又更精彩,終於提到政策實施「要考慮會否影響世代流動性」。傻的嗎? 水流的排出口減速壅塞,而居然會問入水口會出現什麼情況? 你拿自家的水渠試試玩水上樂園吧。
至於許為天講教育的問題,拿「工程師之夢」的自殺個案來起題講「中產危機」。謂「工程科系在四十年前是理科生首選之一,現時卻成了不少跨進大學門檻的學生的雞肋」。而其分析的結論是:從前整個社會還是縱向及橫向地不斷發展…..在十數年間,這兩個條件萎縮了….有數得計,上了車的不會下車、車廂又沒有加大,未上車的又如何擠上這已迫爆的「中產」車廂呢?
看見了沒有?
但作者竟然沒有正確地指出問題所在。人材多元化是社會的正常情況,而社會本身仍會不停地向各個方向發展,但為什麼「發展」的結果竟然會是「產業過於單元、對中央給予優惠政策的依賴…..? 而反過來提出一種見解:將來社會需要大量畢業生進入不同中低收入的勞動市場…..他們有能力「行行出狀元」嗎? 這個不又正如前述的地產霸權一樣,是一個「循環論證」噢。
假如將這篇文章的頭尾「銜接」起來,那是不是說,那個苦讀成材、打算做工程師的青年,要想保住他的小命,其實應該「好言相勸」讓他明白:開摩托車做廿四小時「密密跑」,以至七十歲還要「延後退休」坐着電動輪椅來送外賣,那才是「合理的銜接」呢?
因此看占飛寫《學習壓力》一文,就更覺奇怪了:在不夠一成中學生可以讀大學的年代,中學文憑試的壓力應該更大。今天,香港有八間大學,還有無數校外進修途徑,壓力本應減少,殊不知剛好相反,壓力更大。
這種「延長的折磨」從何而來?
昔日,小學也未畢業是貧民,小學畢業是基層,中學畢業是低層中產,大學畢業是高層中產….今天「社會分層化」依然,只是「水漲船高」!
社會「未轉型」時,有一門技能,還可以靠拼搏創業….在今天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要向上流動,機會肯定不及以往。(? 好像沒有講清楚:例如十三座牛雜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拿不出天價租金才結業噢)
他指的那些「壓力調查」,幾乎都一致指出: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和父母,尤其是中高層家長。他們自己經歷了成功、並視作必然,子女不能青出於藍、或者像他們同樣成功,已經等同失敗! 若是階級向下流動,更成不可想像的失敗。於是這種「害怕失敗」的壓力,無可避免地轉移到子女身上。因此新一代要面對「雙重壓力」- 自己的失敗和令父母覺得失敗的壓力。
看來,這些情況已經不止是「噴蒸汽」這般簡單了。
另外兩篇小品,原本不是拿來論政的,但竟然參考價值一點也不低。
陳頌紅寫《讓小弟弟揚威》,寫「人性」的切入點就比起什麼專家都要精準得多:永無止境的痛苦,很多時候來自比較。
念小學、中學時比較名次念大學時比較成績、榮耀、男女朋友的質素工作時比較薪金福利職位高低有了孩子,比較他們的外形智慧、念什麼名校、懂得幾多百種不同才藝。
哎呀,這個才是「怪獸家長」的實況吧? 而其實人性如此,舉世皆然。而人之所以有改善生活的動力,也許這些才是最為簡單直接了吧?
因此「嬴在起跑線」這種論述有市場,本來也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之不過拿這種思維方式來策劃人生,必死無疑。因為其實沒有所謂「終點線」、更又反過來遑論會有「起跑線」了。因為什麼都要比較的話,基本上全世界都是輸家。人比人比死人嘛。
名次重要嗎? 人家有錢就直接到真正的外國名牌學校去了,認輸吧。成績重要嗎? 先前不又是爆出來:原來華爾街的投行專門就是請官二代來挖生意的。蟻民算老幾? 他爸是李剛! 薪金福利前途? 剛剛還不是說老狗們還要多坐一會「延後退休」的「中產號」嗎? 你就等個地老天荒海枯死爛吧。
既然「龍門」這回事,固之然可以像「隨意門」一樣亂搬,所謂「起跑線」和「終點線」,還有意義嗎?
寸咀王迪詩論《新中國人》,其實香港人也一模一樣。二十五歲以下的「新中國人」以她個人經歷:令人震驚的是他們幾乎連一句英語也不會講,他們認為沒有必要來了香港工作的那群二十多歲內地人,在香港也是跟內地人交往,放假會結隊返大陸,將來也打算回大陸定居….[他們]很滿意豐衣足食的生活,物質以外的東西對他們似乎並不怎樣吸引我要 quality of life 這是他們的心態。事實上,他們也不需要花很多錢,他們或跟父母同住、或租劏房花費很少在衣服上,天天吃快餐店也不覺得有問題。
很明顯,這種人生是扁平的。完全沒有任何「水流激盪」、甚至可以說是連「漣漪」也沒有半點。其實在談香港的「廢青」吧?
前後兩種青年一比較 (不論中港),情況竟然是:拚命爭取做工程師的,最終跳樓枉死,而安於現狀的廢青,仍然歡天喜地的在「享受生活」,假如那種算是生活的話。
世上那有這種「競賽」的鬧劇? 就是在旁吶喊的家長狂迷、聲嘶力竭地想驅趕運動員去跑,而運動員攤在跑道上曬太陽。真正受到鼓勵去奔跑的,原來「入錯線」結果一頭撞柱死掉了! 至於還在「假裝跑步」的,前面的「終點線」繼續往後移,以資示範何謂「起歡傻跑的打拚精神」。
也許跳出這個紛亂的思維死胡同,看看一些《寫在人生邊上》的閒話吧。在《讀伊索寓言》裡面,老舍早就講明了: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或者該如何過活), 就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
到底我們造了一個怎樣的社會出來呢?
都說政治是眾人之事,對於一眾怪獸家長來說,到底真正需要「施壓」的對象是誰才對呢? 有沒有好好想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