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奇文共享:香港其實連金融業都早已淪陷

本來也算是笑料文章,但在《信報》刊出一日之後、身邊的「中環金融才俊」竟然「奔走相告」,互相傳閱,有點蔚為奇觀。看來事實比表面更為精彩,而中環的「金融才俊」,看來也和其他本土物種一樣,早也淪為瀕危物種也。
文章是方卓如 (龔耀輝筆名) 在信報登出(2014430)。題為《太早收工唔係好事》。文中多有三級笑話,那就不另重複,之不過當中「笑中有淚」的主線,看來「本土派」最好也要認清敵友,其實「中環的金融才俊」,也有可能和旺角的金毛一樣,都應該是拉攏合作、共同「抗赤化」的目標也。
按此情況,或者很快會有人開一部新戲、或者是陳果電影的續集也說不定,叫做「那夜凌晨,我坐上了中環往西九的林保堅尼」哈哈哈。
是這樣的。文章主題是「上市公司換三代」,以「英治時期」、「英殖撤退」、和「回歸後」三個時代來劃分。當中以極具形象的故事,娓娓道來「香港金融精英」的變化。
話說英治時期,以「小康之家」來形容。正正就是「四仔主義」大行其道。英資是「專業管理」為原則,雖然「華人上到頂甚難」,但「機會還是有」,因此肯捱肯搏,還是可以生活「過得去」。那當然是指中產式的過得去啦,包括「有層樓、有架車、仔女讀本地名校」….之後安然退休,仔女供養,一家人間中去遊埠「一世人匆匆數十年,咁嘅修為,你仲想點?」的確那個年代,又真是夫復何求。
到了「華資時代」,亦即英國佬準備執包袱返老家,本土精英「食住上」的時候,是「恭喜你囉,有機會發大達」「當時得令的一批,全部都是香港仔你唔住山頂已經叫做冇本事。老婆在加拿大、仔女移咗民,你手上咁多銀紙,買隻遊艇已經是最低消費」。
不過「好境不常」,踏入「中資年代你就真係死喇國企、央企全部係國家資產,唔通會俾你去做老總?」。你可以是一個「中層管理人員,幫手入下數、收下租
假如「你唔甘心」,又會如何?
「你會搵個民企老闆,幫佢搞上市,然後攞 option (認股權證)….然後上市、放晒佢,一樣可以買林保堅尼」。不過,在大陸跑生意「你有三個器官已經當報失:一個是肝、一個是肺、一個是心….
上市了,不過「你會由一個職員變成一個債主你每天問老闆,應承你的幾時會畀你」,而其實民企老闆根本冇打算兌現上市前嘅「承諾」。於是在白忙白捱一輪之後,你只有繼續呆在自己的「工作枱」(連房都冇一間),主要只係應付香港監管機構「你望着枱頭女兒的照片,你對自己講,你要忍,番去同個女玩,你就可以忘記一天嘅委屈」。
然之後?
民企老闆走咗佬,你就日日俾監管機構同執法機構折磨,「每日出門口,唔知夜晚有冇機會返嚟..….你在天台飲啤酒,想跳落去一了百了。「你冇跳只係因為你冇膽….往後,大慘啦,我寫唔落去..
因此對於「本土派」而言,那些早在「大撤退」時代經已撈到盤滿砵滿、住山頂有樓收租那一批所謂「精英」,再搞什麼「新精英主義」其實有如放屁。實情似乎是仍未上岸那一批,既受過精英教育,又有精英才能,而仍然和旺角金毛一樣在捱貴租、食西北風那一批人。到底心裡面是想香港繼續「繁榮安定」還是經已滿肚怨氣,寧願「推倒重來」還是怎樣?
先前練乙錚先生的「板塊論」只提及宏觀的「上層利益之爭」;而大部份本土論述都只是集中在「基層利益之爭」。但實在「中產」、尤其是「金融及其他專業」的一批,到底有沒有人分析過當中的「中層利益之爭」是什麼一回事?
看來所謂「深層次矛盾」,遠遠比起表面的熱鬧還要更加充滿火藥味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