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決戰中環:後事如何?

其實有很多無可避免的結果,雖然「難啃」,但作為客觀分析,不能不「硬啃」。對於各位熱血老中青、尤其是很想打「閃電戰」而且容易爆血管的:這篇文章最好不要看。

有更多的推論,是攻守雙方也不想面對的,是另一個層次的難啃。因為挑戰更大。對於經己心力交瘁、打不起「街頭持久戰」的「老將」,也最好要三思才看,否則隨時也是仰天長嘯、自刎當場。

留得下來的,這場中環決戰,其實才是一個新形勢的開始。一場爭奪民心的持久戰才又真的更難打。路遙知馬力,這才難啃之至也。

話說孫子兵法早有明言[1]: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又云: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因此先前坊間大量討論,都只是將焦點集中在「如何佔領」的技術考量上面,這點就是「佔領中環」難有成果的主因,因為在謀略和外交方面都未有任何策略之前,就發難攻城,後果可知。至於所謂「引起社會關注」,這點不假,不過是否一面倒是正面? 也又未必。正如政府早前的估算,曠日持久之下,不論市民如何義憤填胸,最終都總會乖乖站在政府那一邊、起來反對佔中對實際生活造成的諸多不便[2]。民心就是這樣善變。

試試冷靜的想想,到底「中環」這座城池,大家想如何「拔」起? 現時所見,極其量用「蟻附」來形容。從政總樓上往下看來,毫無懸念。

而其實真正要拔的城池在北京,香港的政總,極其量是一個「人質」。假如看不清以上的形勢,即使把人質斬首又如何?任你在香港死個屍横遍野,也動不了北京的分毫。

而對於「攻城」之法,也又早已分析過,要看「程序」的問題。[3]圍城施壓一事,亦正如推論一樣,起碼造成了兩個「程序契機」:第一是建制中人不得不想辦法,於是動員起來令到林鄭終於要面對談判桌[4],而梁振英被架空;第二是更高層的內鬥,開始轉向對付梁振英這隻「過河卒」,甚至把「秘密文件」暴光。

但這個所謂「成果」也只是一個契機,不是一個必然有利的發展。

很簡單,即使林鄭可以軟硬兼施平息這場佔領事件,難道她可以違反北京定下來的「框架」嗎? 須知她是「能吏」但不是「老闆」也。再即使梁振英被祭旗,北京還缺棋子嗎? 當日董建華率領上京的「富豪團」,當中隨便就能派一個「取而代之」。就算是「梁下鄭上」仿效「董下曾上」,又如何?

因此第一個「難啃」,就是佔中的結果,極其量是香港政改不獲立法會通過而原地踏步。因為北京不會收回決定,讓提委會接受低於一半的提名門檻;更加不會接受公民提名。對於學聯要求談判一事,結果幾乎不問可知。

於是乎這個不能不問的問題就攤在那裡了:在北京不撤回框架的情況下、又假設要政府拿得出一個解決方案的話,到底林鄭在她的權限之內又可以做得到多少「回應」?

因此這個「盡量爭取提委民主化」才是第二個難啃的持久戰噢。而其實這個所謂「構思」,也正正就是當年董建華所堅持的「間接選舉」邏輯。大家可看看早在2002年已作出的申述,見諸立法會辯論記錄[5],大家看看董建華政府的「回應」:

民主選舉並非單指“一人一票”的制度。不明白這點的人,其政治見解流於狹隘。在民主社會裏,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可以共存,並各自有本身的代表性。在香港,選委會所有委員均經過民主選舉產生,他們亦按照民主程序投票。立法會議員同時為選委會委員,他們不能否定選委會的功能和重要性。這是香港政制獨特之處,並符合香港的利益和大眾福祉。

由選委會「過渡」到提委會,只不過是「選委會直接投票」,變成「提委會先決定再由選民投票」,本質都是「間接選舉」。因此董建華是「始終如一」真心相信「間選才是最民主」。而他永遠掛在口邊的說法是「美國總統選舉也是間接選舉」。

假如大家仍不服氣,想再向前「翻案」,可以看看當年「直通車」不能接軌的原因。大公報百年報慶在2002年的特刊有這個說法[6]

功能團體選舉最初是由英方向中方“推薦”的,原意是適當吸納一批工商、財經、專業界別人士進入立法機構,因此實行“一會一票”,完全是一種間接選舉的模式。但是,彭定康在九五選舉中,卻突然推翻了前此所有的諒解和協議,取消“法團投票”、“一會一票”,把功能團體選舉變成“一人一票”的行業變相直選,選民數字一下子直線上升。這當然是中方所不能接納的。

可見只要換轉假設,將董建華「設定」為一個「好人」(ok 他自己設定的….) 那麼對於所謂「過半提名」就自然「一字咁淺」:對於北京來說,那是三十多年以來,香港本來就應該如此「民主化」的唯一可接受途徑!

明乎以上,對於北京最終會採取什麼立場,以及港府可以如回應? 也又毫無懸念也。

至於是否如練乙錚先生所言:可以「很放心」地讓社會繼續「爛」下去。這點也又真是再一樣難啃也[7]。因為練先生的立場,是一種「交棒」的心態,其言也善、極度瀟灑。

練先生的看法是:

即使今次運動取不到即時的成果,不用悲哀、失望,也不代表輸。暫時行埋一邊吧,等個社會繼續爛落去,下一次定會有更多人開竅,再來收拾它。對着高壓無道的極權,我們不用硬碰,不用作無謂犧牲,要保存實力。

很明顯,世外高人是旁觀者清:採取閃電戰,其實想法與梁振英為首的鷹派思路相同,是「硬撼硬」。結果極其量是「一拍兩散」。梁振英已經夠蠢,又何必鬥蠢? 目前的爛攤,很明顯了吧?

事件擴大之後,佔中、學聯和學民,其實都控制不了局面:各路人馬乘亂狂搶山頭。運動目前也是「佔退兩難」。所謂「陣地戰」、「圍堵戰」、「游擊戰」,全都不管用。

至於「超限戰」,也出現攻守雙方都不能調控的局面。結果「社團」也來了、國安也來了、司機也來了….. 。最搞笑是「議員佔領委員會」也來大打一場…..又如何?

結果還是練先先看得通透。民主這條路,很漫長。

都三十年了,所謂「民主回歸」的白日夢肯定發完。當年「賣港不求榮」的白癡仔,在今次天雷地火的摭打革命之中,被「華麗登場」的新一代年青人永遠送入亂葬崗。而佔中三子,其實當年也是民主回歸派。他們最後的歷史任務,其實就只是點起了「佔領中環」的戰火。不過這場仗,已經沒有他們的事。假如他們真的在今次事件中有所覺悟,與其坐在街頭抱頭痛哭,相信是「更準確地定位」,變身為營運和支援的角色,而不是站在前台企圖指揮。

至於長中短期的分析,也真是路障重重,又豈能是一次「決勝」的呢?

到底所謂「本土自救」又是否只是一句口號? 淪落為「佔領街頭打邊爐」一樣的結局? 年青人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擔當改革社會的大任? 這些還有待核實。

例如

l  即將復會的立法會如何處理? 當中還有東北發展等議題、還有歧視條例….
l  即將進行的「選區劃分」又如何處理? 先前的「種票案」還有人跟進嗎? 緊貼着的區議會選舉怎辦? 蛇齋餅糉好像有多冇少....
l  之後的立法會選舉呢? 還是由建制派配票嗎? 贊成武力鎮壓的議員表了態沒有呀? 借個名出來動議「過半提名」的工聯會的票會多了還是少了呀?
l  到底「家長聯會」是否真的代表家長? 這些遍佈社會各個階層和崗位的「公民組織」到底能否回歸「公民」?
l  決定議會選舉勝負關鍵的「地區樁腳」又有多少是在民主派的手上? 選舉可以不用樁腳嗎?
l  功能組別又是否只有抵制的選擇? 那麼難道法律界、教育界、資訊科技界、醫學界等等,又不是民主派要爭取的陣地嗎?

凡此種種,都是真實而具體地影響到香港未來,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福祉。但似乎在今次的運動之中,真是完全沒有聽到任何「部署」的聲音。所以話,往後的事情,可能有如新亞校歌: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
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

這些,都是新一代要面對的挑戰…..但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1] 謀攻篇
[2] 網誌2014929 《決戰中環: 持久戰能打嗎?http://alexstshiu.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9.html
[3] 網誌 2014928 《決戰中環:到底戰略是什麼?http://alexstshiu.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8.html
[4] 網誌 2014102 《決戰中環:信心估值的吊詭》http://alexstshiu.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7] 練乙錚, 我很放心,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hk/2014/10/comfortable.html

3 則留言:

  1. 學運是管治不力, 民生不濟的結果。 因為民生不濟, 學生把問題歸咎是首特無需為自己管治不力而下台, 所以希望爭取民主, 前途自決。 對中共理解是港獨,在主權層面是寸土不讓。假如中共在民生上側重港人利益,請問中共會打出這張牌? 打出後, 港人又會接受嗎?

    回覆刪除
  2. 在人大的決定下,改變十三學者方案,參選人要獲得26%提委提名,所有參選人都放在同一名單。若名單未能獲過9成提委通過,就全部人都不能做候選人,重啟提名程序。這方法是普及而平等嗎? 泛民有機會做特首嗎?

    回覆刪除
  3. 相信綑綁式安排未必符合任何一方的意願. 因此要提出這種安排, 倒不如要求75% 或以上的提委同意才能出線, 因為重點在於 "否決權", 而候選人需要表現出融合社會各界意見的能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