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中國大分裂研究 (一)


這是一份很長氣的文章,不得不分開多個篇章來寫。今次先來一個頭盤,讓大家醒醒胃。

對於中國歷史,我們首先要考慮到一點,就是中國的所謂正史,其實都是一個被嚴重扭曲的長篇杜撰故事,因此才有所謂傳統的治亂興衰的八股循環論。當代歷史只充其量只是一份「稿」,按正史傳統,只能由後世的史官出面正式編輯前朝的正史出來。而因此杜撰也就自然停止不了。

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我的建議是反其道而行來做研究,不由最古老的故事講起,而是先由最近世的一次大分裂來入手。無他,最近期的資料,自然是最齊全、最未經刪剪扭曲的記述。而由此而得出觀點,才再往古代推進,並重新理解在正史之中所透露出來的點點滴滴,看看到底在正史之中,是不是早就對事實有另一番理解,只不過是歷代以來都被所謂正統的歷史學家曲解。

中國最近的一次大分裂,很明顯就是清朝的覆亡,這點應該大家也沒有什麼異議。不過清朝的覆亡,到底是否由清帝遜位開始計、還是由清朝由盛而衰開始計?因為清朝的覆亡,當中的導火線同樣也主導著清帝遜位之後的形勢發展,可見由盛而衰的分析,與清朝覆亡之後的形勢,是不能割裂理解的。

在這一點,我可以從一個「原爆點」來入手,以清帝遜位的一刻算起作為原爆點,同時向前和向後去分析,或者可以摸索出一個統一的脈胳出來。以這種能同時解釋「導致分裂」與「持續分裂」的原素作為假設,我們才能以此正式建構出一個能充分合理解釋大分裂現象的邏輯出來。

清帝遜位,直接動手迫宮的,是袁世凱。而其後由其稱帝而引發的持續內戰,形成中國的正式大分裂,都離不開這一個人。因此要研究中國大分裂,袁世凱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

袁世凱此人,大家千萬不要用國民黨的文章來理解,因為又是各為其主式杜撰;一個較為客觀的綜合論述,可以參考日本學者的搜證。岡本隆司所著的《袁世凱,現代中國之出発》。 書中的重點是:袁世凱是軍事強人、務實的官僚,心心念念都是中國的富強與統一。只是由於他身處的形勢所使然,他的每一個重大政治決定,都左右了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1]

可見與其將袁世凱勉強塞入《三國演義》裡面的曹操式奸角,倒不如真實一點,從這個「務實改革派」的角度去了解一下袁世凱的政治決定更為合理。

袁世凱最終是憑著「新軍」統領的身份來出掌滿清全國兵權的。但這個過程出了個大轉折:滿州人也不是傻的,一個漢人手掌全國兵權會有何後果?於是很簡單地,袁世凱雖然創造了滿清的新軍,有效地維持了帝國在八國聯軍之後的殘局,但到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他自己很快就被貶離任。

這個發展也並不出奇,因為攝政王載灃本是光緒帝的親弟,而在1898年維新派謀反的當下,袁世凱並無支持光緒帝、甚至反過來向慈禧告密指出維新派要求他派兵包圍頤和園,載灃公報私仇也甚為明顯。戊戍政變當下,袁世凱選擇了站在慈禧的保守勢力那一邊,是否就表示袁世凱本人也是屬於保守勢力的一份子呢?很明顯不是噢!

袁世凱此人的摩登之處,不止在於創建了按德國編制的新軍(小站練兵),還參考英國在天津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現代化警察組織,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議會 - 天津議會;以及在直隸各省試行地方選舉。袁世凱其人,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改革派的人物才對。不過袁世凱有一個死穴,叫做「反日」。而且自從他出道當兵以來,到甲午戰爭前在朝鮮和日本大打出手,都一直如是。是一個貫徹始終的鷹派。

但戊戍維新的其中一個政策取向,竟然就是「親日」。有很多證據也顯示:維新派的其中一個主張,就是「借才」,不止向西方各個借用人材、更甚者是有意邀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華出任「顧問」!由外國人以及日本人直接參與中國政治事務。而各種維新主張之中,更有最為激進的「中日合邦」倡議,認為中國應該和日本組成東亞聯邦,以抵抗西方殖民霸權。而極為「巧合」的是,正當維新派策劃包圍頤和園之前的兩日,伊藤博文正受邀到訪中國。假如舉事成功,難保伊藤博文隨時「順道留下」來出任中國首相也說不定![2]

光緒帝和維新派都是急進型人物,這點絕無疑問。但對於改變中國國運一事上,與務實的袁世凱的確是極為矛盾,這一點倒又是讀國民黨中史的屎片人毫無理解的一個重點。各位可以留意袁世凱的按部就班的各種「自強」舉措,與維新派借助外力來尋求變革的方向可謂南轅北轍。對於維新派借助外力這一點,也可以說明為何慈禧重新親政之後,會對維新派趕盡殺絕;對於這位老人家的頭腦發脹,甚至借重義和團來搞扶清滅洋,相信受到光緒帝這種「挾洋謀反」手段逼瘋了也說不定。

而夾在中間的袁世凱,雖然也是謀求變革自強,比較親近維新派,但對於借助外敵、尤其是日本的「謀士」來尋求出路,也又不難想像他難以接受。

假如維新派借助外力推翻保守派的手段沒有被袁世凱踢爆,有可能中國的大分裂早在1898年就已經發生,而不用等到1911年了。

因此對於大分裂這回事,其實沒有所謂對與錯,只是世事會沿著自己的軌跡發展,不按個人的喜好而會有所分別。而在大分裂之中担當各種角色的人物,也不能隨意歸類為愛國或者不愛國。單就袁世凱這種死硬反日的改派立場來看,似乎袁世凱才是真愛國才對。

由此得出一個說法:

凡有大分裂事件之前,都必然出現尋求變革的訴求。而這種尋求變革的訴求,甚至會出現拉攏外力以求借力完成的手段;而被拉攏的對象,甚至包括與本體政權的天敵。觀乎戊戍政變一事,甚至拉攏死敵的維新派也會被灌以愛國者的光環;反而抗拒外敵介入的務實派,即使同樣都花了一生力氣謀求變革自強,最後竟然也會被冠以叛國者的罪名。成王敗寇,莫過於此。又有誰人有資格真的能作出歷史裁決?




[1] 李雨青譯:《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台灣,八旗文化出版、201612
[2] 參考:中國史研究,20098月第61輯《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戍變法時期的合邦論與戊戍政變的關係》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雷家聖著 http://www.ihp.sinica.edu.tw/~twsung/scholar/paper/LCS-41-4.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