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香港只是換了殖民地的主人


本來也不想星期日晨早就來掃興,不過又是輪到每個星期大掃除的時候,而枱頭上的報紙文章又會很自然地跳出來要我審批決定去或留。有些比較顯眼的題材,也又像冤魂一樣纏着不放,誓要你寫個東西替他申冤了才肯安然轉世一般。

而今早這個題目,自己看了也心傷,不過事實就是事實,所謂「溫水煮蛙」也者,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能適應就適應,不適應就請早自己打算。

事情是這樣的。先前看過錢志健在《信報》的專欄,提到一個題目《香港被換血》。時維201363日,想必是在六四前的一個回顧與反省。內容主要為:

「殖民香港」 的新移民住滿七年便成為真正的香港人,大勢是其中一撮人會成為香港的「精英」,是未來的區議員、立法會議員、特區官員,甚至有權做特首;有點感覺是,香港「被換血」。香港「被換血」或「殖民香港」….

或者以前就是在殖民地長大的緣故,本來對以上的陳述沒有太大的反應,因為香港「本來」就是這樣嘛,什麼人來、什麼人去,都是一個「無掩雞籠」,自出自入。英國佬教落,這叫做「自由港」嘛。

錢老闆的出發點是「政治」。各有各的看法啦。本來這篇文章也看過就算。不過今早等審查的另外一篇文章,倒勾起了這條「筋」:《信報》2013618日,《管理智慧.經管錦言》由黃瑞麒寫的《排名下跌事小,因循自滿事大》,他是由「經濟量化指標」來分析香的「換血」現象。

按黃文所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MD) 把香港從全球競爭力排名連續兩年的榜首位置拉下來,列於美國與瑞士之後的第三位。因而指:目前香港是否居安尚且值得商榷,但思危卻可肯定不是太早。因為該排名要考慮的要素,都離不開「總生產力」的概念。假如兩個經濟體投入的資本和人力相同,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產出效果? 而他推論為:政府政策往往對這些因素「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挑正這條「筋」的,是因為他正好用上「金融界人力資源培訓」為例。正好與錢志健的文章對上了口。

黃文引《2018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指在20102018年間,本港金融服務業的人力需求將增加4.62萬名,平均每年增幅應該達到2.5%,是所有行業增長之冠。

這個正常嘛,香港是服務中心,地產可說是「衍生」出來的,服務才是主題。而所有服務之中,一個足可匹敵全球的金融中心,不增聘金融人材那才是怪嘛。

但黃文接着指:

過去七八年,不論是投資銀行、基金公司、 buy-side sell-side,身邊所見入行的投資銀行家、基金經理或分析員,十之七八不是海歸便是中國大陸人。而本地土生土長人才,卻往往從事前線銷售或者後勤支援工作。

而黃文的推論是:

可見我們在金融業的行政人員和專才供求缺口,多只靠外來或經外地培訓的人才來填補…. 背後的深層原因….關鍵仍是特區政府能否充分審時度勢,為香港市民的長遠福祉制定並推行一些具前瞻性和實效的政策。

可見黃文的結論,是認為「香港政府在人才培訓」方面的政策做得不好,才會出現「國內人替代香港人成為金融精英」的情況。

其實只要將兩份文章一對照起來,答案也很明顯,但總是大家無法面對而已。要說是對的話,兩個也對,要說是錯的話,兩個也錯。

事實太簡單了呀:香港仍然只是一個殖民地,只是換了主子。因此內地人逐步接管主要經濟崗位的「制高點與主導權」這一個現象,基本上是無可避免地會發生。

從前英國佬殖民的時候不也是一樣嗎? 沒有見過「華人與狗不得內進」的牌子嗎? 沒有見過「華洋不能同枱吃飯」的告示嗎? 華商不是永遠的被英商排擠的嗎? 中文不是認可語言 (那是指「本地話」,Punti dialect是法庭正式譯名呀,睇書啦各位),只有殖民主子的英語才是認可。而各主要行業的老總,不是英國佬又會是誰?

因此錢文錯在什麼地方呢? 就是客觀事實不會因主觀意願而改變,內地人不一定需要有什麼「政治野心」或計謀才會這樣「換血」,而是一旦「混血」,就總是「主人的血會排擠奴才的血」。試想你是中資機構的老闆,你會希望請一個怎樣的「跟班」? 同聲同氣的才對口味嘛。又或者你要和主子的客戶做生意,你會請一個怎樣的「專人」? 肯定要跟客戶同聲同氣的嘛。從前英國佬有一個職位是留給這種「中間人」的,叫「買辦」。何東爵士就是天字第一號「買辦」。

因此這種「甘為卑下」的「正常空間」才是香港「本地人」的正常位置。主子以及其近親永遠也是佔着主導的位置,這個根本「不是政治問題」,只是血緣和地緣問題。

黃文又錯在那裡呢?

香港政府的政策又關什麼事了? 可以改變「近親繁殖」的問題嗎? 即使培訓了多少「精英」,還不一樣是替人「打工」而已? 香港從前本地沒有人才嗎? 英國佬肯請你做牛做馬,三生有幸矣。所謂「金融才俊」也者,前線要「跑數」、不夠數就炒;後勤要挨騾仔,挨不住的、又或者老闆「計錯數/使大咗」要節約成本,又炒。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還只不過是負責「善後」的呀,RO 這個牌照,尤其是負責「合規事宜」的,其實真正的責任就是「搞掂」,收的人工本來就是「安家費」嘛。這種情況,有道理講的唄?

其實自從「百富勤」垮台之後,香港本地沒有一間夠實力的投資銀行可以站出來「代表香港」。只消客觀地看看香港的金融市場生態,到底有多少機構真正是「本地薑」? 餘下的事,講多無謂。

殖民雖然不對,但本來也不是問題,因為英國好歹也是民主國家,講人權講法治,末了還留下一個《廉政公署》和一大堆教會辦的學校,教香港「本地人」好好做個人。

因此先指正了以上兩個偏頗,其餘的,大家各自考量吧。不過由於這些「不是政治問題而引起的政治問題」倒也不少,即使是阿爺要我們查找不足,又可以找誰問責去? 阿爺願意或有能力解決嗎?

「新殖民」的後果和「前殖民」的相差不遠,包括:社會流動性停滯,財富分配兩極化,學歷與職位倒掛,階級對話破裂等等。基本上就是殖民壓抑土著的情況而已。

不過出了一個新象,也只能說「跟英國佬一起回鄉了」,那就是廉潔守法等等核心價值的消磨…..

查找不足? 想要怎樣報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