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過勞死」? 係世代戰爭呀死蠢!


日本剛剛「又」發生了一宗自殺案,一個新丁加入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之後不到9個月,竟然「不堪工作過勞」而自殺。表面上看似是「廢青逃兵」、「敗犬跳崖」之類,而香港的老屎忽多數都會插多句:當年我呀….. 然就好似CCTVB新聞一樣,「重溫」一下當年「獅子山下乜乜乜」的片段,就當交代晒成件事。

之不過,大家唔該睇真啲,那位「廢青」其實是一位芳齡廿四、活潑開朗、東京大學畢業的大美人:高橋茉莉小妹妹[1];她還要經過多番競逐,才能加入那一間近乎萬能的日本最大廣告社。高薪厚祿之外,還贏得身邊所有人的羡慕,認為她是坐上了白金升降機云云。而作為「人生勝利組」的當然代表,到底是否一句「過勞死」就可以概括起來?





反問一個好簡單的問題:到底大家有沒有研究過,所謂「過勞死」的統計分析?

但也要小心這些所謂分析,因為一般都是由左膠工會的「勞工權益」角度出發,絕少從世代戰爭的社會年齡矛盾角度出發。就例如在日本,2014年已通過了《過勞死等防止對策推進法》[2] 不過假如認真看看,日本厚生勞動省進行過的調查報告[3]:調查發現,

1.          將近 23% 的企業勞工一個月超時工作超過 80 個小時,當中有 11.9% 企業表示其勞工一個月加班時數超過 100 小時
2.          在全職員工當中,21% 的日本人一週至少工作 49 小時,遠高於英國的 12.5% 美國的 16%

而日本立法針對的「過勞」條件,是每月要「超時」80小時才算數。大家可以推算一下,一個月四週、即是每週要20小時超時,攤算每日加班是34小時。但又要攤算入每週多少日? 可見除非你就住在辦公地點,否則計算連交通時間在內,是名副其實的 7-11!

而那位剛自殺的東大美女,每月加班是105小時;家人報稱,她每日只有2小時睡眠時間! 至於公司怎樣解釋呢? 就只是冷冷的一句、也是非常真實的一句:人力短缺。

這個「人力短缺」又從何來? 大家看看日本的統計數字吧,也介紹一個很有趣的網站[4],當中列出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人口金字塔」統計數字,大家可以盡情看個夠,還是互動的,可以手指指看一下不同年齡的比重之類:

日本1966(即是所謂獅子山下年代),最大年齡層是15-19歲。到了2016年,亦即50年後的今時今日,是倒轉過來,65-69歲的才是最大階層。

另一則報導用19602010來劃分[5],大家可以比較形象化一點來感受一下,何謂「人力不足」。而更加明確的應該是:感受一下,為何在「獅子山下」年代,所謂「搵食艱難」,只是因為同齡的年輕人多、入職競爭大。但一旦「泊到個好碼頭」,就已經可以無風無浪等退休! 所謂「發達容易、搵食艱難」這個吊詭的講法,是完全符合科學依據的呀。





這條「人力」的數根本也不難計算出來:在1966年,一個老屎忽可以下面有四個廢青。有功夫要做的話,只要「一聲令下」,就是四個廢青服侍一個老屎忽。調轉係2016年,一個廢青要服侍四個老屎忽。四個老屎忽一聲令下,都係同一個廢青做晒。因此即使現時科技如何發達、所謂辦公自動化如何先進,功夫從來也沒有少過。少了的只是廢青、但老屎忽依然是只會「一聲令下」…. 月底自動出糧。過勞死的當然就只有是廢青。

反過來想想,假如一眾老屎忽的工作能力和廢青一樣,而辦公自動化的科技又那麽先進,為什麼過勞死的就只有是廢青而不是老屎忽? 一字咁淺啫:自古以來,都係老屎忽無能,從來也跟不上社會變化而已。

假如不信,再睇真啲那份報告:加班時數超過 100 小時勞工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屬於 IT 與傳播產業!

什麼概念? 就是IT 和傳播產業、正如茉莉小妹妹處身的廣告公司,正正都是對新科技、新潮流、新創意等等要求最高的行業。請問老屎忽在那些行業,除了要廢青「跑數」之外,還可以有什麼辦法保住自己的鐵飯碗?

所謂過勞死,根本是假話一句。只不過是出糧的廢老日多、而跑數的廢青日少,止此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