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廢相



早說過了,在香港要教年青人讀中國歷史,實在是當權者自找麻煩的添煩添亂動作。因為讀歷史讓人「鑒往開來」,對於眼前的事物,自有一種批判的能力,不再自動成為順民,如此豈不大增「行政主導」的難度?

就以讀明朝歷史為例:明朝是一個很有趣的年代,發生了很多中國歷史上未有發生過的事。當中有多少是好事? 很難說。但在明亡之後,倒是激發了很多思想家反省中國的歷史經驗。這種大規模、全面而且深入的審視,以檢查「中國社會缺陷」為前題的反醒,的確是前所未有。「今朝」高官眾口一詞,謂要「向前看」,當中的所謂「歷史長河裡面的沙沙石石」叫大家「不必介懷」云云,這個「讀明史而知反省」,可註一腳。

明代歷史其中有一案例叫「東廠」,這點比較多人認識;但另一案例叫「廢相」,這點相對少人認識。起碼「今朝」是絕對不認識;若知有前車可鑑,絕對不會有今日的狼狽之相。而又非常不幸地,歷史總有點科學定律,一件事情發生之後,另一件相應的事情也就無可避免地出現。

話說清初「遺老」之一的王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之中有這個說法:

有明一代之無善政,自明太祖廢相始。

何謂「明太祖廢相」? 這個故事本來不複雜。話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其背景所累,本來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疑心極重之人。到了左丞相胡惟庸被指謀反,朱皇帝於是順手把整個宰相制度都廢了,謂之「架構重組」也無不可。基本上就是由這個乞兒出身的皇帝,把所有大權都獨攬一身,從此「百官皆向皇帝一人問責」,按皇帝的道理,應該從前天下太平矣。

查宰相制度之設立,是中國幾千年的管治經驗總結出來,就是「皇帝一人獨大,不利管治」也。中國官制,相比西方歷史的確是進步得多,尤其「開科取士」一招,確立「將相本無種,能者自當之」的豪情壯語,的確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創舉。

而在皇帝之下,設有宰相一職,時而分權而立、時而集權而專,但總的來說,就是不能讓皇帝一人獨大。時至大唐帝國,簡直到了頂峰。有所謂「不經鳳閣鸞台,何得為敕?」之說。亦即未經中書省、門下省等宰相機構的「平章士」同意,就不得有皇帝的敕令發出。此其大唐天子可以操作一個「天朝大國」的由來。

宰相也者,其職位由皇帝指定,照道理只是「打工仔」一名,但為何有如此重大權力? 制度之下,不得不如此而已。一個龎大的行政機構,自有其不能輕易調度的性質,否則好像王莽一般,朝令夕改的話,天下不大亂才怪。因此即使有六部、三公、九卿等等歷代不同的政府最高決策架構創制,百官之間形成政策之時,不可能不先行「庭議」協商;得出共識之後,才由皇帝拍板定案。此亦春秋古制,先前談「國人」的參政權力也講過了,不再嘮叨。

而一個社群要繼續體現這種「全民參與」的生活方式,皇帝一人獨大,自然就不大可能。於是乎兩者平衡取其中庸,就是由宰相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與皇帝協調好最高層次的施政。這亦是「中國式的行政主導」形式。

觀乎英國佬在香港搞的那一套,還不又是一大抄襲乎? 港督雖然是皇帝的親身代表,但法令必須經立法局審議,而決策又必須要「會同行政局」,施政實在是經由「布政司」一個人代表港督統領所有司局首長執行。可見中國唐朝古制在港英時代大放異彩也。及後成立廉政公署,香港公務員系統的水平,簡直可以寫進世界歷史之中。

不過明朝那位朱皇帝當然是要搞一些所未有的大動作,才能配合他「前無古人」的偉大出身囉。就是乾脆廢掉宰相這 一個位子,由六部首長直接向皇帝一人「問責」,省掉和百官萬民協商決策的「麻煩程序」。這個也正是「今朝」的開國元勳「老好人」自以為驚世創舉的所謂「問責制」何其低級抄襲之至 - 不抄唐太宗而抄明太祖。

分析如何? 從後果示範就可以了,也又省得長篇大論。

皇帝當然不可能日理萬機、親統六部啦。而又已廢了宰相,又有誰可以作為「統率百官」的馬仔呢? 於是乎很自然地,由身邊最信得過的人負責出手囉:太監。

理論上來講,太監這個角色,的確又是如林鄭奶媽所言:沒有提名權、沒有決策權、沒有否決權、更加沒有審批權….之不過,既然是皇帝的「私人工具」,那又有誰人敢在太監面前哼哼半句乎? 於是乎以上種種皇帝專有的權力,就自然落入閹人之手了。

而既然皇帝又是自卑、又是多疑,那當然又要由這個「私人工具」負責「監督民情」啦,於是乎東廠、西廠、內廠自然又是層出不窮了。餘下的話,不用多說了吧。算不算歷史開香港人的玩笑?

而廠獄之大盛,自然又是「官商勾結」的蜜月期囉。

遠的也又沒有什麼新聞價值,就以近的來講吧。例如:最近忽然推出的 BSD,美其名為「杜絕炒風」,於是乎「有殺錯冇放過」,總之買樓就要罰錢,與基本法所要求的「商業自由」原則南轅北轍。

但原來有個「空子」可以鑽的,那就是之後才公佈的「市區重建項目」。親管《市區重建局》的張震遠大內謂之:

為免影響市區重建的規模及速度,政府正研究豁免重建項目的買家印花稅(BSD),他認為豁免措施應適用於私人參與及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張炳良也透露,政府稍後提交立法會審議的法案,亦可能會考慮豁免市區重建繳交買家印花稅。

這是官腔,要看清楚內在究竟,就不得不欣賞唐英年是如何評價市建局的傑作:華而不實、貴到無倫。尤其是「公私合營」的項目,由市建局出動尚方寶劍、強制收購市區舊樓地盤、求其拋下一個象徵性的價錢,要舊區市民不要「阻住地球轉」(有點賣炭翁 feel 噢),轉個頭就拿地盤來搞「公私合營」。因此一眾地產商要搞豪宅但又不想承擔 BSD 的話,只要肯和張大內合作,用市建局的名義搞「公私合營」就一切不用擔心了。

作為一個免稅的「公營機構」,市建局在 2011-2012 年度盈年超過 25 億港元,其中當然就包括了唐唐所指:華而不實、貴到無倫的「公私合營項目」啦。這門生意,鐵定是穩賺不賠的了。不過好明顯,張大內是「仍未賺夠」,借 BSD 的噱頭來打地產商的主意了。講穿了還不又是一個吃裡扒外假公濟私的小
金庫耶

看明白未? 就是這樣嘛:有權不用,除非老懞。

大話精既然可以不按基本法辦事,推一個BSD 出來,做得到「逆我者死」,那又自然可以推出一招「順我者發達」的東西來。這個「市建局假公濟私市區豪宅計劃」,當然又要有個前題是  BSD 才成事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